请选择 目标期刊

践行文化自信的公共文化治理:价值内涵、实践场域和行动取向 下载:42 浏览:377

颜玉凡1 叶南客2,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在公共文化治理中践行文化自信。这种系统治理以文化治理理念的变迁演进和建构价值理念自信为国家制度场域,以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和建构文化生活自信为文化生活场域,以重塑文化产业的公共精神和建构文化生产自信为文化生产场域。它需要在文化行政中坚持意识形态引领,发挥公共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政治治理作用;在文化生活中围绕居民文化诉求,通过弘扬时代文明新风来展开文化生活治理;在文化生产中秉持公共价值关怀,发挥文化生产治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推进作用,并在多层面协同治理中合理定位参与主体的主要角色,通过良性互动实现共治。这种新时代公共文化治理的建构性功能,能够不断巩固文化自信。

新型研发机构创投基金:内涵、模式与运营机制 下载:37 浏览:220

霍沛1 徐维莉2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10期

摘要:
目前,我国迅速成长的机构是新型研发机构,如何有效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创投基金的快速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投基金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创投基金和新型研发机构的相关文献综述出发,阐释了新型研发机构创投基金的内涵、基本功能、分类。进而从独立控制模式、控股组建模式、合资管理模式研究新型研发机构创投基金发展模式的变化和选择。随后从二元决策机制、增值服务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投资监管机制这4个运行机制探究新型研发机构创投基金运营情况。最后从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创投基金存在的一些缺陷,总结出如何有效提升创投基金的运行效率的有效对策与建议。

从软实力建构到硬实力缔造:日本对外发展的绿色举措 下载:56 浏览:370

杨达1,2,3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国内多元主体联合推动,日本对外发展的绿色举措在政府议程中经历从"顾及不暇"到"积极作为"的内涵深化,相应具体实施也呈现从"绿色+"到"+绿色"的外延拓展,助力国家正面形象软实力建构,以及推动日本企业更好与世界接触从而带来国家经济增长的硬实力缔造。其中,日本对泰国的绿色举措较为典型,其依托国家战略的企业路径,借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关键时刻的积极援助契机,实现与泰的"亲密接触",并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持续改善中重塑当地民众对日形象。特别在当前最新阶段,正实施与"泰国4.0"战略协调的探索,内含的绿色举措特质同样是政策互动重点。针对相关国际形势,中国需秉持合作共赢根本原则,透视他国对外战略运作机理,探索企业承载国家绿色举措理念的运作方式,以及企业具象化"一带一路"所欲完善的让世界更多参与方受益的全球治理模式,以实现自身在"一带一路"关涉地域的软实力建构和硬实力缔造。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平面上升的生计影响与社区响应——以色林错周边村庄为例 下载:52 浏览:369

陈阿江1 王昭2 周伟3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川融化速率加快,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出现湖平面上升的现象。通过青藏高原色林错的案例研究,发现湖平面上升淹没了周边地区大量的草场,畜牧业的衰退对当地牧民生计造成严重影响,贫困化程度不断加深。然而,现行的草场承包责任制度弱化了牧民的应对能力,牧民自发组织与合作起来,恢复了传统的草场集体使用方式,利用原有的地方性知识以适应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计与环境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的“压缩型现代化”及其生态环境问题——以内蒙古阿拉善为例 下载:57 浏览:367

刘敏1 包智明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在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由于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传统"靠天吃饭"的农牧业生计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危机,发展工业成为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然而,西部大开发以来,由于赶超心理和追求"跨越式发展",阿拉善的现代化建设走上了一条时空高度压缩、主要依靠矿产资源开发和重化工企业入驻来实现工业发展的"压缩型现代化"道路。"压缩型现代化"在实现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沙漠污染、草原破坏及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民族地区,需要反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建设模式,需要协调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大肠杆菌异源合成甲羟戊酸的适配性优化 下载:72 浏览:477

杨李阳1 苗莉云1 弓强1 彭晓夏1 郭建全2 《生物技术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对甲羟戊酸在大肠杆菌中的生物合成进行适配性优化。[方法]将来源于粪肠球菌的甲羟戊酸合成途径基因mvaE和mvaS引入大肠杆菌中,构建大肠杆菌甲羟戊酸合成体系。继而通过比较不同的表达系统和不同的RBS序列探究甲羟戊酸合成的最佳条件。接下来,考虑到乙酰辅酶A是连接大肠杆菌细胞代谢途径和外源甲羟戊酸合成途径的桥梁,通过加强乙酰CoA的代谢通量来继续提高甲羟戊酸的产量。[结果]采用pTrc99A载体,8 000 au的RBS强度下,大肠杆菌甲羟戊酸合成体系的效率最高,产量达到20.5 mmol/L;通过加强乙酰CoA的代谢通量,甲羟戊酸的产量继续提高到26 mmol/L。[结论]获得一株高产甲羟戊酸的大肠杆菌菌株,该菌株可用于合成甲羟戊酸,也可作为一平台菌株用于其他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基本公共服务结构性分析与供给侧改革路径 下载:62 浏览:366

孙彩红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从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来看,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构要素包括内容结构、空间分布结构和享用群体结构的分析框架。一些地方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着多维结构的不均衡状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关键在于区分公共服务基本类型和属性基础上、坚持平等权利原则,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统筹公共服务的职责分配,整合与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改革公共服务决策机制,促进社会主体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参与合作。

公权限制财产权的合法性辨析:兼论城市治理中的“公共利益” 下载:45 浏览:411

张雪帆 何艳玲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对私有财产权进行限制的行政行为,在本质上源于多元社会价值与保护私有财产权之间的价值冲突。公共部门在特定条件下需要一定程度地对财产权进行限制从而平衡价值冲突,因此精细化地判断财产权限制的合法性非常重要,这是相关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基础,也是治理过程特别是城市治理过程正当性的基础。然而,现有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于财产权限制的审判和分析都采取了回避对具体案情进行价值分析的路径,这使得对相关法理讨论过度简单化,甚至有违反逻辑的情况。通过细分财产权限制不同类型背后的法理逻辑,以详细的判例梳理不同法理逻辑对于价值冲突的不同辨析和论证,可以为真正分析特定案例下财产权限制的合法性奠定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也为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的核心概念"公共利益"提供清晰的操作化路径。

公共产品供给;二元社会格局;均等化;社会公平主义 下载:51 浏览:357

李爱龙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奈格里对马克思《大纲》"机器论片断"的激进政治解读直接改写了由福柯所开创的生命政治话语范式。在奈格里看来,生命政治与生命权力并不是同一的,而是处于相互对抗之中,生命政治作为一种反抗力量形塑了生命权力。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奈格里确立起劳动与资本的对抗逻辑,由此,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概念——剥削、共产主义和危机的生命政治阐释,从而开辟了生命政治批判空间。撇开其学理上的不足,奈格里的生命政治的范式转换具有不容忽视的建构性意义,它不仅深化了对危机的理解,而且指出了反抗资本逻辑的新道路——出走,在当代视域中建立起危机与解放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重新塑造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久被遮蔽的阶级逻辑。

论中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优化 下载:66 浏览:372

徐放达 王增涛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也存在一些短板,具体表现为农村供给不足与城市局部供给过度现象并存,城乡都存在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中主体不清晰,权责划分不明确。要提高城乡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和数量,破除中国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就应当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短板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在坚持均等化原则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分别予以化解,努力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路下,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优化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治理研究 下载:54 浏览:376

郎杰燕1 孙淑云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医保经办机构作为参保者的经纪人,如何更好地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其实现医保制度运行之"载体性"功能的关键。这就要求医保经办机构能够正确处理其与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医保经办机构行业间、医保经办机构内部的关系,进行法人化、竞争化、专业化治理。然而,囿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医保经办机构实际陷入行政化、垄断化、业余化治理之困局。为实现医保经办机构的善治,需要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建立医保经办法人治理结构,以"合作共治"为手段,形成医保经办机构"公-私"竞争新格局,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强化医保经办服务专业化治理,使其真正走向有管理的竞争。

探究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基因奥秘——当代西方基因政治学述评 下载:41 浏览:411

朱仁显 韦焱良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基因政治学作为一门政治学新兴的分支学科,其产生与"人天生是政治性动物"的隐喻、遗传科学的技术积累、认知科学的发展以及21世纪初美国政治社会极化现象密切相关。它从"理论假设提出阶段"迈向"理论检验阶段",在发现基因作用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促进了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和知识积累,推动了政治学的科学化发展和跨学科的交流,增强了政治学对人类行为的解释能力。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基因政治学仍存在不少理论缺陷,因而也遭遇猛烈的批评和质疑。

内涵式发展视阙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下载:53 浏览:491

赵峰 薛璐婕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8年11期

摘要: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实现内涵式发展需要进行再认识。从内涵入手,分析培养过程中的观念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并尝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深化创新理念、强化实践相融,完善评价机制和多方协调体系等,从各个方面深化推进改革,帮助做好这一人才培养工作。

城乡社会学:观察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视角 下载:33 浏览:414

何雪松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本文致力于以"城乡关系"为中心建构一个城乡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沿袭费孝通的城乡研究传统,从城乡关联的角度考察中国正在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与社会转型。这个理论框架立足于"关系主义",试图纠偏经典社会转型理论的个人主义倾向,从而可以更好地阐释中国社会转型的经验与体验。

西南地区传统生计的发展机制研究 下载:55 浏览:381

王婧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传统生计不仅是广大农户的基本生活保障,也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问题之一。新时代背景下,西南地区传统生计"特、小、散、弱"的格局需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革新,用新型的方式来组织生产新型的生产结构。当前,传统生计发展存在着传统技术式微,农户组织化建设难,以及乡土工业弱等问题。为此,发展传统生计需依托自我传习、人才返乡、科技下乡等方式修复重建特色的"森林-山地"生态复合生计;扶持家庭农场,借助合作社、县域电商等新型网络化组织来整合小农户经营;并积极创建适宜的农工产业体系扭转"弱"的现实,"技术、组织、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机制可助力西南区域传统生计转型。

私社区:移动新媒体时代的自我、他人与地方 下载:425 浏览:414

谢静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本文提出私社区概念,以描述移动新媒体时代的自我、他人与地方新关系。借助于当前独特的地理媒介,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构造了自我与地方、自我与他人的多重关系,展示出散布式、碎片化的社区形象,并且在社交网络中以多种方式连缀、拼贴。这种社区形态打破了传统社区统一、稳定的公共形象,体现了个体与公共的矛盾性共存,因而称其为私社区。与传统的依赖性、政治性社区不同,这种私社区主要呈现出审美的公共性。而地理媒介的具身中介化性质,耦合了身体、物质与符号,连接了具身与中介、物质与象征,由此创造了私社区新的社区感。地理媒介生成的私社区并未完全取代传统和现代社区,但是开启了一种新的社区生活,同时影响个人的主体性与社区的公共性。

新时代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 下载:69 浏览:458

刘飞1 王欣亮2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8年9期

摘要:
在我国军民融合理论研究滞后的背景下,以提升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基于三螺旋理论,在对新时代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主体构成及职能定位进行理论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主体、结构及机制协同入手提出新时代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路径。

在地认知视野下当地艺术营造的特点分析 下载:27 浏览:239

闫国 《当代艺术》 2019年6期

摘要:
在地认知视野下当地艺术营造的实践兼有物质性和文化性。在物质性的实现过程中完善、塑造视觉性突出的物象空间较为直接和明显;文化性的实现过程较为隐性、间接和复杂,它涉及嵌入文化资本、客观文化资本、体制文化资本的形成。在地认知视野下当地艺术营造是艺术、地缘、公众三者共同参与下的地方性公共文化营造和在地文化身份的重新建构,它包括了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下地方文化生产方式的完善与创新;公众作为在地公共文化参与和创造主体的文化想象、认同在公共文化空间的延伸;文化——知识现代产权制度下在地文化认知与创造生产方式的生成等。

乡土重建视阈下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下载:55 浏览:333

王晓芬1,2 饶篁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立志要坚决打赢的重要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精准扶贫面临着传统乡土礼法社会中互惠原则和差序格局发生变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等现实困境,重构乡村文化体系、重构乡村治理秩序、培育乡村微观经济主体,可以凝聚乡村脱贫共识,化解乡土脱贫利益冲突,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有效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和国家资源下乡提供乡土重建的新视角。

文化堕距理论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困境”与“出路”的分析 下载:56 浏览:401

张桂敏 吴湘玲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在市场、政府、社会三者的推进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作为民生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与聚焦点,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事实上,在农村退出、城市进入、社会融合三个环节中农民工市民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深层次剖析后,会发现这些问题进一步反映在物质、制度以及精神等文化层面,这与奥格本用于解释社会变迁中产生诸多问题的文化堕距理论不谋而合。目前,中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文化堕距理论的三种文化变迁视角探析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原因,并进一步整合相关社会资本,尝试构建一个适合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