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比较分析MRI、CT技术对鼻咽癌T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下载:419 浏览:3192
摘要:
目的 比较MRI、CT技术对鼻咽癌T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鼻咽癌患者,均行MRI、CT检查,比较两种技术对鼻咽癌T分期判断结果。根据鼻咽癌T分期标准,计算MRI与CT技术检查鼻咽癌符合率。结果MRI诊断鼻咽癌T1、T4分期检出率高于CT检查鼻咽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T2、T3分期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MRI与CT技术检查鼻咽符合率为73.75%。结论 MRI、CT技术检查鼻咽癌均有效,MRI比CT敏感,可以较好判断T分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分析双源CT心脏冠脉CTA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 下载:412 浏览:3616
摘要:
目的:本课题是对心肌冠脉的双源cta检测对心肌桥一壁冠状动脉的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的分析和研讨。方法:选择我院自18年3月到18年9月入住的260例患有心肌桥一壁冠状动脉患者作为本次分析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双源CT心脉冠脉CTA的方式来做相关的检测,然后针对结果进行总结并分析。结果:从心肌桥诊断部位的结果来看:在LAD上总共有171例,例数占总人数的65.8%,其中,处于中段的有111例,较远的地段有60例。在RCA上的主要表现在其中段,一共是8人,占总人数的3.1%。在LCX上总共有70人,占总人数的26.9%,处于中间支的例数共有11例,占总人数的4.2%。经过检查发现心肌桥的长度基本都在0.5厘米至3厘米之间。在检查中对56名患者进行了冠脉的普通CT的造影检查,发现有心肌桥的有11人。通过研究发现普通CT的检出比要明显低于双源CT心脏冠脉CTA的检出比(P<0.05)。结论:双源CT心脏冠脉CTA的诊断效果要优于普通的冠脉CT造影检查,具有临床上的诊断价值。
对比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价值 下载:408 浏览:3382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CT和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所发挥的检查价值。方法:抽取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诊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应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对照组应用CT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确诊率。结果:研究组检查确诊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检查确诊率77.5%,组间数据对比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的检查中,核磁共振的确诊率高,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值得应用。
第三代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424 浏览:3539
摘要:
目的:分析探究第三代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诊的8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双源CT三维重建检查和X线检查,进而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Ⅱ、Ⅲ型的骨折诊断准确率以及整体诊断准确率均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利用第三代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可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为早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依据。
CT及MR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准确性分析 下载:89 浏览:803
摘要:
目的:分析CT及MR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诊断当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进行诊断时,运用CT方式,实验组进行诊断时,运用MR方式,各组均45例,观察两组诊断效果。结果:对照组中,漏诊人数为4人,误诊人数为2人,准确率为86.67%,实验组中,漏诊人数为1人,误诊人数为0人,准确率为97.78%,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准确率明显更高,数据之间体现出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在椎间盘脱出、硬膜囊压迫、脊髓变形方面的检出率明显更高,数据呈现出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的准确率更高,体现出的价值性更为明显,在临床诊断中,值得进行广泛应用和推广。
三维CT重建在儿童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下载:433 浏览:3286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诊断以及治疗过程中三维CT重建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18例血管性疾病患儿,所有患儿均进行三维CT重建检查与手术治疗,结合手术病理结果或介入术中造影验证CT检查正确性,观察患儿发生并发症情况。结果:三维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或介入术中造影诊断相同。其中静脉畸形患儿8例,动(静)脉畸形5例,血管瘤5例;患儿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三维CT重建能够将血管瘤以及血管畸形的结构更加正确、清楚的显示出来,在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HRCT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402 浏览:3831
摘要:
目的:分析和研究HRCT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8.210-2019.10月于我院接受接收检查治疗的470例孤立性肺小结患者,根据外院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全部患者分为肺癌组及良性组,将两组结节大小、结节部位、边缘形态及内部特征等进行对比。结果:在肺小结节直径方面两组比较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结节边缘形态及内部特征方面,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CT能够准确发现恶性肺癌孤立性肺小结节边缘形态及内部特征,主要表现在钙化、毛刺、分叶、棘状突起和空泡方面。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的应用 下载:478 浏览:3641
摘要:
目的:探究在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诊断时,选择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作为研究时段,将该时段内我院中录入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三维CT重建影像诊断和X线摄影技术诊断,对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度进行分析,同时记录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医学指标,探究组间差异。结果:在本次实验结果中,CT诊断中4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总检出率为38(92.68%),其中误诊率为0,出现3例漏诊状况,其诊断准确度高于X线片诊断的29(70.73%),数据差异显著(P<0.05)。而在检查结果中显示,X线检查方式的检查时间、检查费用均低于CT检查,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将多层螺旋CT应用于患者的诊断中,而x线检查的经济学价值较好,并且这种检查方式也基本能够达到70%的诊断准确率,所以临床医师在进行诊断时,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诊断方案调整,值得推广。
双源CT低剂量肺动脉CTA检查技术应用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433 浏览:3743
摘要:
目的:分析肺动脉栓塞中双源CT低剂量肺动脉CTA检查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选取患者及例数:本院肺动脉栓塞治疗患者64例;抽取病患时间:2018.2-2020.2,利用不同扫描方案进行研究分组,双源CT低剂量肺动脉CTA检查技术在研析组中应用,常规螺旋CT检查在参比组中应用,每组各分配32例患者,研究指标为间肺动脉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结果:研析组、参比组间肺动脉图像质量相近(P>0.05),研析组辐射剂量更小(P<0.05)。结论:双源CT低剂量肺动脉CTA检查技术能够有效缩短检查时间,减少对患者的辐射。
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应用与价值评定 下载:465 浏览:3608
摘要:
目的:分析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应用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到2020年3月就诊的经病理确诊为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20例作为研究样本,这些患者均使用X线、CT进行检查,针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和X线组检验结果相比,CT组检验精确率较高,组间数据对比显示(P﹤0.05),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CT组检查病因为结肠癌的检出率明显远高于X线组(P﹤0.05),两组数据对比发现具备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CT对结肠癌致肠梗阻的患者进行检查,其诊断精确率较高,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照,具备推广和使用价值。
肺内炎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的CT鉴别诊断探究 下载:413 浏览:76
摘要:
目的:讨论肺内炎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的CT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120例肺内炎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患者的CT影像特点,其中肺内炎性肿块患者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60例。结果:(1)病理标本显示肺内炎性肿块患者60例中有26例是肺脓肿,20例是炎性假瘤,14例是慢性肺炎;(2)病理标本显示周围型肺癌患者60例中有腺癌15例,未分化小细胞癌13例,支气管肺泡癌32例,未分化大细胞癌6例,支气管腺瘤4例;(3)肺内炎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在边缘、密度、空泡征以及胸膜凹陷征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内炎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虽然容易欢笑,但是可通过边缘、密度、空泡征以及胸膜凹陷征方面进行鉴别。
CT诊断在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422 浏览:3336
摘要:
目的:探讨CT诊断在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进行诊断,对CT检查结果和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不同程度颅脑损伤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CT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达99%以上;随颅脑损伤的严重性增加,致残率,死亡率也不断提高。结论: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颅脑损伤,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在早期股骨头坏死中临床诊断中CT与MRI的效果比较 下载:127 浏览:1325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股骨头坏死中CT与MRI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研究期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入组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列为观察对象,入组后,依次进行CT、MRI技术诊断,对比不同诊断技术的诊断效能。结果:针对股骨头坏死患者,MRI诊断技术准确率高于CT诊断,(P<0.05)。结论:在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MRI技术具备更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优先应用。
多层螺旋CT在临床诊断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89 浏览:1039
摘要: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技术在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间收治的45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分别对本组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技术检测与X线片检测,比较两种诊断技术的结果差异。结果:比较两种技术的检出率情况,多层螺旋CT技术明显高于X线片技术(P<0.05)。比较不同骨折类型的影像学特征,发现多层螺旋CT技术在矢状位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X线片技术,数据差异显著(P<0.05);并且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证实,在相同的骨折类型中,其多层螺旋CT图像与X线片图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在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技术检出率更高,并且满足腰椎压缩骨折分型诊断要求,值得推广。
PCT与IL-6联合检测对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价值相关思考 下载:127 浏览:1038
摘要:
目的:研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应用PCT与IL-6联合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抽取1500例,依据患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组及重型组,两组均750例,对比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PCT与IL-6水平。结果:重型组患者入院1d、入院3d、入院8d、入院14d、出院前1dPCT水平与轻型组对比更高,存在对比差异(P<0.05),重型组患者入院1d、入院3d、入院8d、入院14d、出院前1dIL-6水平与轻型组对比更高,存在对比差异(P<0.05)。结论:PCT与IL-6联合检测能够对于新冠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为患者疾病预测及治疗提供参考。
CT和MRI在脑梗塞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研究 下载:208 浏览:1762
摘要:
目的:比较CT与MRI在脑梗塞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在河南省某三甲医院就诊的50名脑梗塞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和MRI扫描仪检查,对两种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MRI检查在6-12 h及12-24 h的脑梗塞检出率较CT检查方式高,差异明显(P<0.05),而两种检查方式在24-48 h的脑梗塞检出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方法在病灶平均直径的检查结果上差异明显(P<0.05)。结论:CT和MRI都可以应用于脑梗塞诊断,特别是对于脑梗塞检出率比较高的MRI,它的诊断具有准确性和可行性,值得广泛应用。
冠状动脉CT扫描技术操作的技巧与临床分析 下载:199 浏览:1585
摘要: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扫描技术应用技巧与体会。方法:对2020年7月-2021年12月间本院50例冠状动脉CT扫描检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技术及结果。结果:影像质量Ⅰ的显示率为69.79%, II为20.83%,Ⅲ为7.29%,Ⅳ为2.08%。结论:冠状动脉CT扫描时,应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技术性能,合理运用各种影像学参数,获得高品质影像。
MR与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下载:257 浏览:1565
摘要:
目的:分析磁共振检查(MR)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5例,经术后切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其中肝硬化再生结节23例,小肝癌4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与CT检查。比较MR、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率。结果: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R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特异度(95.65%)高于CT检查(69.57%),灵敏度(95.24%)高于CT检查(76.19%),MR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诊断准确度(95.38%)高于CT检查(7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与CT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诊断均具有鉴别价值,但MR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183 浏览:1482
摘要:
随着交通、建筑与工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各类意外事故的发生率随之上升。急性颅脑损伤是意外事故中较为常见且危重的损伤类型,是指患者颅脑在外界暴力因素作用下出现骨折、出血、挫裂等各种损伤。而人体颅脑结构复杂且脆弱,一旦受损可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运转,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且治疗难度高。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与CT检查均能具有较高诊断率,但相比之下核磁共振检查准确率更高,具体需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CT检查在诊断耳鼻喉肿瘤中的临床价值 下载:249 浏览:1595
摘要: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诊断耳鼻喉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8月到2020年8月收治的85例耳鼻咽喉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进行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CT诊断的检出率。结果:CT诊断发现34例咽喉肿瘤、28例鼻肿瘤、18例耳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4.1%,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在诊断耳鼻喉肿瘤中的临床价值较高,具有较高准确率,且操作简单,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