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大数据背景下在线学习数据分析方案设计 下载:52 浏览:396

程香1 程长征2 《软件工程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分析是数据价值发掘的重要过程,合理的数据分析方案对数据分析过程和成效至关重要,提出一个大数据分析流程方案设计方法。该方案详细给出了分析流程应包括的内容,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结果形式,从而能有效指导数据分析项目的执行。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在线学习课程成绩预测分析项目中,对其他数据分析项目也具有通用性。

基于分子尺度的沥青材料设计 下载:93 浏览:488

周新星1 吴少鹏2 张翛1 刘全涛2 徐松3 王帅1 《新材料》 2018年8期

摘要:
基于分子尺度的沥青材料设计是指利用多尺度分子模拟预测沥青材料的性能,指导制备符合高性能要求的沥青材料。分子尺度的设计方法主要有量子力学方法、蒙特卡洛方法和分子动力学方法。总结了沥青质模型、沥青模型、量子力学和分子模拟在沥青材料性能预测和设计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改性沥青材料常用物理力学性质的模拟计算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

高性能混凝土研究进展Ⅱ:耐久性能及寿命预测模型 下载:89 浏览:461

董方园1 郑山锁1 宋明辰1 张艺欣1 郑捷1 秦卿1,2 《新材料》 2018年8期

摘要:
综述了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冻融性能、抗碳化性能、抗盐侵蚀性能以及多种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能等,介绍了与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相关的损伤模型和寿命预测模型,并分析了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现存的一些问题。分析发现: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受材料种类、掺量、实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适量的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能够减少混凝土内部有害孔的数量,增加结构的密实度,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多种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混凝土耐久性及损伤模型、寿命预测模型等更接近结构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这将会成为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

鹅公岩大桥动力特性分析 下载:46 浏览:250

段力1 李元松1 龚国锋2 裴野2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以重庆市鹅公岩大桥为工程案例,对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的动力特性进行研究。基于MIDAS/CIVIL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有限元与子空间迭代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矢跨比、边中跨比、构件刚度以及服役期荷载集度、温差等参数对600m跨径的自锚式悬索桥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成桥状态下,结构基频为0.103 1 Hz,加劲梁纵飘振型起主导作用;矢跨比的改变使多阶模态的频率受到影响,其中,加劲梁振动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边中跨比主要影响结构的竖向振动,减小边中跨比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主缆抗拉刚度对频率的影响较小,反之,主梁抗弯刚度对结构的竖向及横向频率的影响较为显著;桥梁服役期间,模态频率受恒载集度、温差因素的影响不可忽略。

混凝土的微生物腐蚀:机理、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及防护技术 下载:89 浏览:461

高礼雄1 丁汝茜1 姚燕2 荣辉3,4,5 王海良4 张磊3 《新材料》 2018年8期

摘要:
混凝土的微生物腐蚀不仅会使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与微生物新陈代谢形成的生物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石膏和钙矾石,而且会使混凝土中的水化硅酸钙(C-S-H)发生分解,生成不溶且无胶结作用的胶体,从而造成混凝土性能的劣化。因此,本文从混凝土的微生物腐蚀机理、影响因素(材料和环境)、评价指标(腐蚀速率、H2S吸收速率、化学成分)和防护技术(混凝土改性、保护涂层和生物灭杀技术)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国内外混凝土的微生物腐蚀研究现状,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对混凝土微生物腐蚀的关注。

苏州市GDP与交通运输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下载:36 浏览:486

毛鑫 朱从坤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选取1996—2016年苏州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客货运输量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分析了GDP与客货运输量之间的关系,以确定GDP与运输量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GDP与客货运输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经济发展对客货运输量的影响程度在总体上是稳定的。提出定基交通运输弹性系数概念,建立了定基GDP增长率与定基交通运输量增长率之间的弹性系数模型。经研究发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定基交通运输量弹性系数逐渐趋向于稳定。

基于标架场理论的完整系统Boltzmann-Hamel方程简化方法研究 下载:46 浏览:399

张素侠1 陈纬庭2 《现代物理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研究选取合适的准坐标简化完整系统Boltzmann-Hamel方程的问题.基于流形上的标架场理论,指出了定常构形空间中的准速度与标架场的联系,并从几何不变性的角度上导出了完整系统的Boltzmann-Hamel方程.证明了对于任意广义力为零的均匀构形空间、广义力不为零的零曲率构形空间,Boltzmann-Hamel方程均可以化简为可积分的形式,同时给出具体的简化方法并举例说明本方法的适用性.本文方法为寻找运动方程的解析解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高应变率下多尺寸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动态压缩力学性能研究 下载:89 浏览:476

梁宁慧1,2 杨鹏1,2 刘新荣1,2 钟杨1,2 郭哲奇1,2 《新材料》 2018年5期

摘要:
采用Φ74mm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试验装置,对两种尺寸聚丙烯细纤维和一种尺寸聚丙烯粗纤维单掺及混掺的混凝土试件进行冲击压缩试验,对比分析粗、细纤维及不同纤维掺量比的多尺寸纤维混凝土试件在五种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压缩强度、动态压缩变形、动态压缩韧性和破坏特征,研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应变率的增加,素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的动态压缩强度、动态压缩变形和动态压缩韧性表现出显著的应变率效应;在试验应变率范围内,粗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最高,相对素混凝土增幅为132.36%213.85%;多尺寸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动态强度增长因子与素混凝土基本一致;掺入多尺寸聚丙烯纤维可有效增大混凝土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峰值应变和动态极限应变;多尺寸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动态极限韧性较高,其中细聚丙烯纤维含量为1.2kg/m3时混凝土动态极限韧性最高,增幅为121.11%。

内生力提升导向下的乡村“共生圈”模式构建——以福建省漳州市钟腾村为例 下载:58 浏览:334

尚小钰1 陈潆馨1 王量量1,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1期

摘要:
如何提升乡村内生力目前已逐渐成为乡村规划关注的重点之一,而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乡村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对乡村共生力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研究,以激活乡村内生力为目标,将生态系统与乡村进行类比,并提出乡村"共生圈"理论,用以重构乡村制度、产业、空间和人文四个层面间的发展关系。以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为例,通过制定乡村发展时序链和各层面优化内容来促成不同层面间良性关系形成,从而使得乡村形成有机整体,不同层面共生发展,促进乡村内生力的提升。这样的乡村"共生圈"模式为四个层面联系薄弱甚至隔离的乡村提供了重构乡村各层面共生关系的新途径,对乡村规划策略的制定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工艺 下载:47 浏览:378

金文刚1 邓文琴2 张建东2 王枭1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随着我国国内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不断发展,其施工工艺也日益丰富且渐趋成熟。通过对已建或在建的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桥施工工艺的分析总结可知,传统混凝土桥的所有施工技术对该类桥型也具有普适性,且具有更好的可施工性。同时,介绍了适用于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主要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给出了具体的施工流程,并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各施工工艺的技术特征及优势。

国省干线公路桥梁预防性养护技术及病害分析——以镇江市为例 下载:86 浏览:482

嵇业超1 王亚奇1 丁文胜1 管亚舟1 焦阳2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为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桥梁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应用,基于江苏省镇江市主要国省干线公路桥梁现场检测情况,开展关于桥梁数量、桥型、技术状况和病害的统计分析,建立了桥梁技术状况随时间的历史变化模型。采用分层评定法确定了预防性养护的病害范畴。研究结果表明:镇江市主要国省干线公路桥梁目前的技术状况为开展预防性养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以非线性指数型退化模型作为预测桥梁结构寿命的依据,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将预防性养护的对象确定为技术状况为Ⅰ类和Ⅱ类的桥梁,进而可以确定属于预防性养护范畴的病害类型。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社会再生产研究——基于广西4个典型小城镇的迁居意愿调研 下载:71 浏览:387

卢一沙1,2 王世福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5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量大面广的小城镇在国家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始终被寄予很大期望,但成效如何仍值得深入讨论。文章以广西4个典型小城镇的迁居意愿调研数据为基础,从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五种生产"视角,分析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研究表明,孱弱的本地物质生产能力是影响小城镇居民择居的关键因素,异化的基于本地社会网络的精神生产过程弱化了小城镇居民的地域认同,自身、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方面也未达到可以实现可持续再生产的目标,这一不完整的社会再生产链条导致了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异地城镇化和半城镇化现象。在城镇化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居民的择居行为更多的是在现实条件下的被动选择,难以成为与大中小城市并列的空间实体。应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协调本地发展,积极协调"五种生产"之间的关系,基于比较优势完善本地化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促使小城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管线穿越式涉路工程安全评价研究 下载:33 浏览:394

李正中1 邳慧然1 王伟广2 肖庆一3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根据穿越式涉路工程特点及其对既有公路的影响,对穿越式涉路工程安全评价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以管线穿越式涉路工程为例,分析该类工程安全评价的要点。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评价穿越方案的可行性、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对既有公路的影响,运用有限元软件分析穿越施工过程中的土体沉降和路基稳定性,对管线穿越式涉路工程安全评价要点进行论证,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考虑我国驾驶行为特性的可变限速适应性研究 下载:67 浏览:430

唐一夫 杨海飞 翟学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可变限速技术通过自动化采集交通流运行数据,并按照控制策略实时调整限速值以适应交通流运行的时空变化特征。目前,该技术已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广泛推广,在我国尚未开展大规模的实践应用。以我国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特性为主要考虑因素,通过采集城市快速路驾驶员驾驶行为特性数据,标定参数得到符合我国驾驶员行为特性的智能驾驶员(IDM)模型,构建微观交通仿真环境,研究快速路可变限速技术在我国驾驶行为环境下的适应性。仿真结果表明,可变限速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快速路通行效率,但受驾驶行为特性参数差异性的影响,其改善幅度低于国外驾驶环境的快速路交通流。

城市停车管理措施对市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 下载:57 浏览:449

刘腾辉 杜牧青 李悦超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为研究城市市民以通勤为目的的出行行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设计SP(stated preference)出行意向问卷调查表,通过细致的调查获取不同出行情境下市民的出行方式选择数据。建立出行方式选择的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解析城市停车管理措施对市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工作单位是否配备停车位和停车费对市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显著。与工作单位未配备停车位的情况相比,工作单位配备停车位时市民更倾向于选择私家车出行;而随着停车费的提高,市民选择私家车出行的比例逐渐减少,选择地铁和公交出行的比例逐渐增加。研究结论可为城市停车管理措施制订提供理论支持,也可应用于城市停车规划与管理、停车收费定价及效果评价上。

超高速铁路飞砟防治技术研究 下载:46 浏览:249

徐锡江1 井国庆2 籍雅萌2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有砟铁路是超高速铁路的重要形式之一,在适用性、建造成本及养护维修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超高速铁路有砟道床面临严峻的飞砟问题,需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结合相关高速铁路项目,对飞砟机理进行了阐述,并从道床结构优化、聚氨酯固化道床、轨枕结构优化、道砟覆盖网四个方面总结了超高速铁路飞砟防治技术,从而为超高速铁路的飞砟防治、有砟道床结构选型及养护维修提供参考。

西江千户苗寨传统民居屋顶研究 下载:57 浏览:344

邹涵1,2 郑超引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0期

摘要:
屋顶是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外部形态元素,融入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思想。西江千户苗寨的传统民居是苗家人为适应当地自然生活环境而做出的应对,其屋顶独具民族特色。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对贵州省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民居屋顶的类型、材料、构造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尝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发掘苗寨民居屋顶的特点,为民居建筑与遗产保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当前地域性建筑设计与建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能源转型成效评价及障碍度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下载:88 浏览:383

徐伟 时圣强 《能源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构建基于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和TOPSIS法对内蒙古自治区能源转型成效进行判断,根据障碍度模型识别不同时期影响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低碳水平逐年提升,绩效指数从2010年的0. 2062提高到2017年的0. 5185,能源障碍度呈波动增长趋势,经济和环境障碍度呈减少趋势,而社会障碍度则呈现循环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滑坡机理与斜坡稳定性的研究成果与展望 下载:74 浏览:487

李瑞宽1,2,3 梁庆国1,2 李璐3 赵多银3 张丹1,2,3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7期

摘要:
介绍了滑坡机理和斜坡稳定性研究在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论述了地震动触发滑坡、高速远程滑坡及大型滑坡的运动机理,着重阐述了振动台试验与"3S"技术在斜坡稳定性研究方面的应用并总结了两者的优点,最后结合"数字滑坡"的概念,介绍了"数字滑坡"技术在斜坡稳定性研究与滑坡调查中的工作模式,提出了斜坡稳定性研究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乳化再生废旧水泥稳定碎石击实效果试验分析 下载:85 浏览:451

张赛1 荣慧2 李晨辉1 韦小碧1 柳志军1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利用乳化沥青对废旧水泥稳定碎石进行再生,有利于节约建设资源,鉴于干密度和含水量是乳化再生废旧水泥稳定碎石(ER-OCSM)重要的控制指标,通过设计试验方案,针对不同水泥、乳化沥青含量的ER-OCSM混合料进行了标准击实试验,测试并分析了水泥、乳化沥青对ER-OCSM击实效果的影响规律,以极重、特重交通条件下高等级公路基层7d无侧限抗压强度要求为控制标准,最终分析确定了合理的乳化沥青含量,为ER-OCSM路用性能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