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建筑景观节水灌溉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模式研究 下载:66 浏览:921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景观用水需求日益增加,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已成为重要议题。本文聚焦于建筑景观节水灌溉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模式,探讨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废水处理等技术的集成应用。这些技术能够减少外部水源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水资源浪费。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水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优化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策略,包括智能化灌溉系统的推广、景观植物选择与土壤改良等。研究表明,综合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还能提升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种养一体化在节水农业中的应用与效益研究 下载:41 浏览:1227
摘要:
我国农业用水量巨大, 寻求节水农业的实施途径尤为重要。种养一体化作为一种节水农业模式具有潜力。研究以此模式进行了实证调查,并对种养一体化模式在节水农业中的应用及其效益进行了分析。通过采集和研究国内各地区近年来的种养一体化实施案例,对比分析了该模式下各种作物和养殖物种的节水效益。结果表明,种养一体化模式可以显著降低农业用水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循环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用水效率。进一步的财务分析显示,这种模式在节水的同时,由于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量和附加值,还能改善农民的经济收益。该研究结果显示,继续推动种养一体化有利于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农民贫困问题的解决也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矿井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 下载:181 浏览:1831
摘要: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矿井水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其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若未经妥善处理直接排放,将对周边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矿井水污染防治已成为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水资源的日益紧张也促使我们寻求矿井水的循环利用途径,以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基于此,以下对矿井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技术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及发展建议 下载:278 浏览:2844
摘要:
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的颁布,养殖行业面临新一轮高标准的挑战。“水十条”对养殖水质调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养殖产量占全国海水鱼养殖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控制养殖污染对于落实“十九大”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舾装材料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下载:85 浏览:1139
摘要:
舾装材料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是当今船舶设计和建造领域的重要关注点。通过采用可再生材料、循环利用材料和低碳材料,以及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舾装材料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得到了显著提升。生命周期评价等评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评估舾装材料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为材料选择和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基于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的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 下载:213 浏览:1351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的可持续城市发展。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可持续城市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作为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具有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保护水资源、促进材料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潜力。本研究分析了节能、水资源管理和材料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在可持续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提出了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策略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能够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循环,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高端设备在废钢行业上的应用:推动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 下载:223 浏览:1337
摘要:
在节能降碳和生态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传统的制造设备在生产中已经不能满足行业需求,高端智能设备入住传统废钢行业,为传统钢铁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不仅可以在制造产品过程中提高生产率,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推动废钢行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能源结构。
雨水资源回收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下载:259 浏览:2730
摘要:
水资源短缺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则需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雨水资源回收利用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将雨水收集储存起来实现循环使用,有利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水利工程设计中能够改善水利生态,协调环境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这对水利工程的长远持续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对雨水资源回收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绿色建筑材料在道路桥梁中的应用 下载:139 浏览:2394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绿色建筑材料在道路桥梁领域的关键应用。首先,文中详述了绿色建筑材料的特性,包括可再生能源材料、循环利用材料以及环保涂料和表面处理材料等方面。其次,讨论了这些绿色建筑材料在道路桥梁项目中的实际应用,强调了可再生能源材料的可持续性、循环利用材料的资源节约以及环保涂料和表面处理材料的环境友好性。最后,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绿色建筑材料在特定道路桥梁项目中的成功应用,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浅谈如何提高石油化工企业污水处理效果 下载:217 浏览:2252
摘要:
石油化工企业是重污染企业,其污水的成分非常复杂,有硫化物、氰化物、盐组成,而这些污染物也是在石油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比如说电脱盐、催化裂化等工段都会有污水的产生,它们汇集在一起,就变成了多相体系的污染体。改善我国水资源贫乏与生态环境污染现象,都需要石油化工企业将污水处理技术进行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污水达标排放、合理回收、循环利用的目的。
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排放和能源消耗研究综述 下载:141 浏览:1649
摘要:
本文的目的是评估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现在各种类型路面的建设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并且会排放影响环境的温室气体。本文评估了不同类型的沥青混合料,例如冷拌沥青混合料、温拌沥青混合料、沥青橡胶混合料和再生沥青混合料。加热和干燥集料的锅炉中使用的燃料是二氧化碳主要的排放来源。集料含水率也是影响能耗的重要参数。另一方面,生产硅酸盐水泥混合料的能耗和排放与水泥生产过程有关。本文对于沥青和硅酸盐水泥混合料提取,制造和铺筑也进行了评估。并对不同路面结构建设的能耗进行了评价。硅酸盐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比热拌沥青路面能耗高。但是,与热拌沥青相比,温拌沥青技术可以节省20-70%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由于温拌过程中的温度降低。此外,文中还比较了生产路面混合料时使用的不同燃料所造成的排放。沥青混合料及其替代技术比硅酸盐水泥混合料消耗更少的能源和排放更少的温室气体。热拌沥青和沥青橡胶混合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比硅酸盐水泥混凝土降低70%。降低沥青混合料生产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替代方案包括降低集料含水率、降低沥青混合料生产温度和在路面施工中使用废弃物。从热拌技术转向温拌技术将减少沥青行业生产的碳排放。
建筑材料的再生循环与利用 下载:216 浏览:2519
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工程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建筑工程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废料也越来越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建筑材料的再生循环与利用,可以更好的发挥建筑废弃材料的价值作用,不仅能够保障环境质量,还能有效降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对建筑行业的绿色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建筑材料的再生循环与利用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建筑工程中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 下载:64 浏览:795
摘要: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逐渐成为建筑业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旨在探讨绿色建筑材料的种类、特点及其在实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对比传统建筑材料与绿色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环保性,分析绿色建筑材料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优势。此外,本文还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介绍了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施工及运营阶段的具体应用。研究表明,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还能提高建筑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
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451 浏览:3528
摘要:
环保建材是一种无毒、无污染、可循环利用、节约能源的绿色建材。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同时也对建筑的安全和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新型建筑材料的定义、特点、类型、用途和应用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300 浏览:3051
摘要:
环保建材是一种无毒、无污染、可循环利用、节约能源的绿色建材。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同时也对建筑的安全和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新型建筑材料的定义、特点、类型、用途和应用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工程管理策略与经济分析 下载:169 浏览:1927
摘要:
本文围绕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展开,从其特性与管理现状切入,分析了包括废弃物来源(施工、拆迁、装修环节)、管理现状(填埋堆放为主,利用率低)和技术路径(破碎再生、热处理等)的基础内容。重点阐述了循环利用的工程管理策略,如科学化分类管理、技术与设备优化、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机制,还分析了经济效益(资源节约、成本降低)和成本结构。结合案例提出提升利用效率建议,为工程管理和绿色建筑发展助力。
水处理技术发展对电力工业水循环利用的经济性影响 下载:240 浏览:2138
摘要:
电厂化学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电厂水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合理选择工艺和药剂,可以有效改善水质,保证电厂的正常运行。未来的发展应注重技术创新、环保要求和经济效益,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厂化学水处理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1/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