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基于沿海灾害风险评估的生态环境工程应用策略初探 下载:43 浏览:1362
摘要:
海洋灾害风险评估通过系统性的调查分析,分析近海台风、风暴潮、灾害性海浪等灾害增水、波高等致灾因子的特性,可掌握了沿海地区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需求差异。以红树林移植修复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工程一方面响应了这样的需求,可有效降低区域海洋灾害风险,另一方面亦可以通过借助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数据成果的支撑,通过选址优化、水文修复等手段,有效地提升红树林幼苗的移植存活效率与工程效力。本文从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内容,红树林修复移植工程在抵御海洋灾害方面的应用两方面着手,初步探讨了基于海洋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的防灾抗灾生态环境工程应用策略。
陆海统筹背景下海域综合管理探析 下载:46 浏览:498
摘要:
文章分析当前海域管理面临的形势,并剖析当前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管理的总体目标和改革意见措施,同时对当前海域使用管理法修订、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围填海管控、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养殖用海管理等主要工作提出管理建议。建议包括: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域综合管理机制,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开展海域资源本底调查,为深化综合管理奠定基础;整合涉海规划,发挥陆海统筹作用;发挥指标调控作用,实施市场化配置;调控产业用海,充分发挥海域资源最大效益;加大整治修复力度,恢复区域生态功能;打破部门间壁垒,形成监管闭环。
海洋空间规划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下载:56 浏览:498
摘要:
文章系统梳理并比较国内外主要海洋空间规划研究中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的情况,揭示各类海洋空间规划中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的异同点,对于海洋空间规划中吸纳生态系统服务知识来促进"多规合一"实践进程,以及实现海洋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海洋空间规划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应用各有侧重,国内外相同类型规划中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的范围和深度也存在差异。总体上,国内外海洋空间规划中将生态系统服务作为技术工具、评价指标和沟通媒介,以构建合理的海洋空间格局、优化管控成效并增强规划协调性。国外研究侧重运用生态系统服务来创新规划制度安排,国内学界则聚焦于为区划管控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建议深化海洋空间规划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多维度整合研究,推进海洋空间规划更好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践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
新时代澳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下载:54 浏览:479
摘要:
文章结合国家有关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澳门海域实际情况,分析海域对于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十四五"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海洋空间管控,构建绿色发展格局;开展岸线整治修复,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维护滨海湿地功能,推动海湾综合治理;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海洋旅游市场;实施污染联防联控,有效推动公众参与。同时,结合澳门实际情况,提
珠江口黄茅海底质沉积中介形类的生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下载:54 浏览:313
摘要:
文章通过对黄茅海底质沉积样品中的介形类生态类型进行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出现的介形类可划分为4种生态类型,总体表现为以近岸广盐型分子占主导地位,优势度极高;浅海多盐-真盐型分子次之;而广海真盐型和淡水-微盐型分子丰度很低。根据黄茅海河口湾的水体条件,可大致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亚环境区,各区内的介形类生态类型组成也存在较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介形类分布受海水盐度控制最大,其次为水动力条件。在水体盐度小、水动力条件强的河流入海口及其影响区域,介形类丰度小,且生态类型单一;而在黄茅海河口湾南部海域,由于海水底层盐度全年在15‰以上,水动力条件适宜,介形类丰度总体较高,生态类型增多。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下载:41 浏览:552
摘要: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文章对近1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研究,从水体质量、富营养化、赤潮情况等方面对我国海洋水体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虽然我国四大海区水质问题逐年改善,但南海的近岸污染问题、东海和渤海的赤潮问题等仍需加以重视。文章的大量数据分析为我国建立更符合国情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决策提供了参考。
海洋倾倒区对附近海域环境影响分析——以嵊泗上川山为例 下载:53 浏览:323
摘要:
文章根据2016—2017年3个航次的嵊泗上川山疏浚物海洋倾倒区跟踪监测资料,分析了倾倒活动对该海域的水下地形、水质、沉积物、生物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倾倒区局部区域出现一定的淤积态势,平均淤积厚度为0.13m;疏浚物倾倒过程中,海水中的悬浮物、无机氮和磷酸盐含量明显增加,沉积物中的硫化物和镉有所增加;倾倒结束后水质、沉积物和生物都恢复至倾倒前水平。长期来看,受倾倒活动影响较大的是底栖生物,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较本底值都明显降低。
茂名建设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的现状、问题及路径 下载:57 浏览:495
摘要:
在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时代需求下,茂名应着力建设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近年来,茂名海洋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海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海洋创新成果初具规模、海洋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海洋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奠定了建设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的基础,但也面临着海洋经济规模偏小且结构不够合理、现代化海洋产业进程缓慢、现代化海洋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且受到制约和缺乏保障等问题。未来应从加快供给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推进开放合作、优化海洋生态系统和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寻求茂名建设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的路径策略。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研究进展与启示 下载:52 浏览:322
摘要:
为满足新形势下我国海洋空间规划的需求,保障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文章系统总结近年来国际上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原则、方法和应用进展,并提出展望和启示。研究结果表明:由部门管理上升至空间管理是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的基本特点,在规划过程中应遵循生态系统管理原则;目前主流的规划工具包括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情景分析、权衡取舍分析、博弈论决策以及空间制图和系统规划;将生态系统方法运用于海洋空间规划,可在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科学的海域空间分配,从而达成多目标的可持续管理,对我国现阶段的海洋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跨区域协同治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视角下“湾长制”的创新 下载:51 浏览:342
摘要:
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湾长制",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文章分析长三角地区"湾长制"的实践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湾长制"创新。研究结果表明:"湾长制"是湾(滩)管理保护的长效机制,长三角地区各地通过上下联动、政社联合和公众参与等方式,取得一定治理成效,但在跨行政区域协同治理方面仍存在不足;面对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应通过成立联动机构、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治理纲要、实行考核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和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创新实施"湾长制"。
社会救助;文件档案;规范化管理 下载:43 浏览:432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渐面临着生态危机,从本质层面来看,生态问题属于政治问题。权利、民主、正义等基本政治价值元素是走出生态危机困境的突破口,应积极落实生态性挖掘。目前,中国生态和政治发展产生一定变化,生态政治文明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文章以生态政治学为视角,针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
岱衢洋鱼类索饵场仔稚鱼的生态位及其分化研究 下载:24 浏览:241
摘要:
为掌握重要鱼类索饵场仔稚鱼的生态分布,促进海洋渔业的发展,文章基于2011—2012年岱衢洋海域4个航次的定量采样,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该海域仔稚鱼群落与海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岱衢洋海域仔稚鱼的生态位宽度可分为广生态位、中生态位和窄生态位,其中广生态位种对资源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且分布范围较广,而窄生态位种对资源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且分布不均匀;生态位宽度与相对重要性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仔稚鱼群落生态位重叠指数大于0.6的种对占总种对数的24.24%,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仔稚鱼分布存在明显的生态分化现象,仔稚鱼的生态位特征和生态习性受温度、盐度、悬浮物和叶绿素a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
觉华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保护数字化建设研究 下载:69 浏览:592
摘要:
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文章从海洋公园建设角度概述觉华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的开发与保护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海洋公园的数字化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觉华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是典型的北方海岛生态保护区域,对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海洋公园当前在管理制度、监视监测技术、科技支撑能力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应加强物联网监测体系建设、数字化评估建设、科研和人才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和文化宣传。
水利工程中护坡技术的研究分析 下载:46 浏览:351
摘要:
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有关人员应当广泛应用生态护坡技术来对生态河流治理项目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处理,并对可能会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生态护坡技术处于合理的状态,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确保护坡工程的施工质量能够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水资源保护策略研究 下载:20 浏览:971
摘要:
本文探讨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水资源保护策略的重要性。河流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将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生态破坏、水质污染等等。为了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本文提出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方法,包括预测模型法、多指标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等,以及评估指标的选择原则。同时,文章还阐述了水资源保护策略,包括源头保护、节约用水、法律法规建设、公众参与与监督以及跨流域水资源调配等方法。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评估方法和加强创新,完善保护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危机的挑战。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淮南高校公示语英译研究 下载:39 浏览:415
摘要:
本研究以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淮南高校公示语英译。生态翻译学注重融入环境文化因素达到最佳翻译效果。论文分析具体案例,揭示文化适应性问题与环境适应性挑战。研究发现现有翻译常忽视目标语言环境特点,致信息准确性与文化适应性不足。提出增加对目标语言文化背景了解、调整策略等优化建议,以提升翻译质量效果,为公示语翻译提供新视角及理论支持。
非遗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价值 下载:46 浏览:404
摘要:
在我国非遗文化的不断弘扬与传承中,手工艺非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情感象征与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门类众多、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历代手工艺者高超的技艺,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信息。其中非遗手工艺的文化创新、设计价值,更是彰显其意蕴内涵、传承价值的关键。基于此,文章将据此做出针对性剖析与研究,以期为我国非遗手工艺文化、作品的传承、弘扬提供有力支持。
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下载:75 浏览:867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明确指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其中,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丰富,仅仅甘肃和青海两个省份的江河年经流量就已达1160.9亿平方米,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沿黄中心城市引领和带动作用仍然不足,需要不断探寻新的手段和方式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助推器,对促进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基础首先以地处黄河上游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其次,采用熵值法和面板回归法,实证分析金融支持对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会产生正向影响,且与金融效率相关性更高。并针对金融支持的有效性,从金融发展的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两个方面得出了进一步推动黄河上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中土地整治的影响研究 下载:56 浏览:838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构建了人类与自然的桥梁和纽带,将科学与管理决策紧密相连。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实现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等工程措施对生态系统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等服务功能的直接影响,指出其既有正向影响,又有负向影响。论述了土地整治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关系的影响,认为土地整治能影响其间的协同或者权衡关系。概括了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尺度效应,指出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尺度依赖性。深入研究土地整治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机制。期望完善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研究,为将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纳入土地整治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检测及环保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 下载:185 浏览:1883
摘要: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尽管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但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远远超出了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上的资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环境监测和环保技术就应运而生,并且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生态环保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和长期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每个人都参加进来,还需要让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更要研究和创新生态环境检测和环保技术,并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展开监控,特别是对于污染环境比较严重,对生态资源破坏程度较高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要加大相应的处理力度。
[1/5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