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无缝隙护理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210 浏览:2113
摘要:
深入探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采取无缝隙护理的意义。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聚焦于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50名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通过随机分组法,均衡地配置成两个样本组,即观察组(包含25名婴儿)与对照组(同样为25名婴儿)。在治疗干预上,对照组遵循传统的常规护理路径,而观察组则实施了创新的无缝隙护理模式。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详尽分析并比较这两组患者在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效果上的异同,以此来探究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潜在效益与应用价值。结果:在实验结果中,观察组展示出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成效:黄疸消退所需的平均时间在观察组为6.28±1.15天,而对照组为8.76±1.39天;胎粪转黄的平均时间在观察组缩短至5.13±1.24天,对照组则为7.82±1.35天;并且,观察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水平达到正常指标的平均时间为7.04±1.17天,明显快于对照组的8.91±1.42天。此外,关于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仅有1例体温升高记录,而对照组累计出现了7例包括腹泻、皮疹及体温升高等多种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显著。护理满意度调查方面,观察组有24位家长表示满意,仅1位不满意,满意率达到96%,相比之下,对照组的满意度为17/25,即68%。以上所有结果的组间比较,P值均<0.05,凸显了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结论:无缝隙护理模式为患者量身定制一体化的治疗路径,有助于精准干预,加速康复过程,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治疗的有效性。实时监控患者的健康状况与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或过量使用,有效控制并减轻可能的不良反应,保障患者安全,增强患者家庭满意度。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阿米替林对脊髓损伤后遗症期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下载:93 浏览:1026
摘要:
目的:本研究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联合阿米替林对脊髓损伤后遗症期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38例符合条件的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阿米替林组、综合组(联合使用阿米替林及rTMS治疗),两组治疗时间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SF-MPQ)、脊髓独立性评定(第 3 版)(SCIM)、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结果:经治疗后,综合组的疼痛症状、脊髓独立性、焦虑、抑郁症状较阿米替林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阿米替林对脊髓损伤后出现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具有确切疗效。
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下载:254 浏览:2931
摘要:
分析和探讨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以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为时间基准,在我院所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当中,随机收集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和主体,将其按照“动态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患儿。前者采用蓝光治疗,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儿的生理指标,还能够大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适合在临床进行实施。
细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 下载:362 浏览:3730
摘要:
母婴血型不合、婴儿患有地中海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会引起溶血性黄疸;如伴随着肝功能低下、肝细胞破坏等问题,会出现肝细胞性黄疸;患有胆汁淤积、胆结石、胆道堵塞等疾病,容易出现堵塞性黄疸;感染细菌、病毒后还容易引起感染性黄疸。如果新生儿全身皮肤和巩膜都有发黄症状,尤其是手心、脚心黄染表现特别严重,还伴随着精神萎靡、吮吸反射减弱、拒吃奶等症状时,可能是出现了病理性黄疸。这类黄疸要比生理性黄疸严重,需要及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以免让过高的胆红素穿透血脑屏障,损伤脑细胞,那么,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哪些呢?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下载:86 浏览:1003
摘要:
目的:分析在骨质疏松(OP)伴病理性骨折老年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在2020.3~2024.3期间,我院治疗的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的老年患者7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均纳入相同患者例数(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保守治疗;实验组采取PVP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疼痛评分、脊柱功能障碍评分。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评分远比对照组数值要高(P<0.05);相比较对照组而言,实验组疼痛程度分值和脊柱功能障碍程度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结论:将PVP治疗手段应用于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的老年患者治疗当中,有助于改善疼痛程度和脊柱功能障碍,提升疗效,优势显著。
[1/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