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狂人”之“早愈”与鲁迅走出“S会馆”时的世界观 下载:59 浏览:345

张晓峰 《中国文学》 2019年6期

摘要:
《狂人日记》显然是鲁迅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写下的作品,其中在他为"狂人"安排的"早愈"并"赴某地候补"的情节中,隐含着鲁迅本人"答应"走出"S会馆"、为新时代的勇士前往"呐喊"时的复杂心态:"黑暗"带给他的"痛苦"使他并不能确信"希望"的存在,他源于"听将令"的出征,包含着"与黑暗捣乱""玩玩""闹他一下"的心理认知。这些矛盾而沉痛的思索在他酝酿《狂人日记》、准备进入新文化阵地的前沿时就已经很明确地存在于心了。但由于鲁迅非常复杂的世界观以及他独特的人格与性情,使他在付诸行动时常常发生着改变,他也到底成为与他所设想的"早愈"后的"狂人""孤独者"们所相反的样子,并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与文化财富。

“疯子”与“狂人”:《狂人日记》再解读 下载:65 浏览:471

石小寒 《文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狂人日记》通常被解释为"疯子"与"候补"的二元对立,既能体现鲁迅的战斗精神,又不失深刻的理性自觉,在极具张力的文学表达中彰显现代美学特征。但仔细辨析,小说其实包含三个主题意象,即"狂人""疯子"和"候补"。走出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就会发现,"疯子"和"候补"有更为丰富的意象内涵,同时也会注意到"狂人"的独立意象和对文章的升华作用。虽然比较抽象,但色调和情感均有别于"疯子"的暗淡和绝望。"狂人"意象不仅表现了鲁迅的人格精神,也给作品增添了传统文化意象的古典韵味。

作为文学的《狂人日记》——纪念《狂人日记》诞生一百周年 下载:89 浏览:511

李怡 《文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将《狂人日记》当作社会历史文献还是文学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读法,前者将"吃人"视作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理性概括,而后者则是作家对人生与世界的直觉性的感受,前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引发褒贬不一的议论,而议论有可能离开作品真实的"文学性质",后者则是鲁迅对世界的与众不同的观察、感受和文学形态的建构,是现代中国的白话文学在起始之日就直接步入现代主义境界的典范,它昭示着鲁迅感知和表达人生的最独特的思维的经久不衰的价值。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