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关于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健康人格教育研究 下载:51 浏览:231

张旭 孙涵 《体育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人格教育作为德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当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当前学生健康人格教育领域相关研究颇多,并且都有着一定成果,但大学生运动员的人格教育不同于普通学生,更多注重于技能提升,往往易于忽视人格培养。本文旨在结合当前大学生人格特质分析高水平运动员健康人格培养方向,为高校塑造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提供经验与研究基础。

论后五四视域下的方东美 下载:23 浏览:226

闫淳纯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学界对方东美是否属于现代新儒家曾有争论。根据他思想发展不同阶段,应分为30年代的前期方东美与60年代的后期方东美,其中只有后者才属于港台新儒家。30年代前期,方东美的思想是审美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综合,审美主义是出于反对伦理中心主义,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古典主义是出于反对工具理性,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抗。30年代的方东美是一个后五四的五四反思者。前期方东美主张向外的文化进步和诸文明的调和互补,后期方东美主张向内的人格超升和中国文化的本位凸显,这是方东美哲学的内在冲突。

从人格与创新能力的相关性看大学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 下载:62 浏览:450

孟昭霞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10期

摘要:
人格是影响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人格的形成既受遗传因素的制约,也受环境、教育、成熟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不同的人格特征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同。大学教育中,从人格角度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有利于创新的人格特质,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高职生职业态度培养的再认识 下载:31 浏览:298

郭珅珅 董健 《中国职业教育》 2020年6期

摘要:
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阐述了职业态度在行业发展和职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以制药专业为例,分析了职业态度培养在现阶段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价值观,就开展职业态度教育的改革方法与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材料的编制及效度研究 下载:10 浏览:178

童丹丹1,2 禄鹏3 杨文静2 邱江2 杨东2 张庆林2 《心理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收集的科学发明创造实例进行整理,测量,访谈,再测量,建立拥有多项指标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材料库,以期为研究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提供有效的测试工具。在材料库的建立过程中,对问题提出中的原型启发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原型对创造性问题提出具有稳定的启发效应,并且这种启发效应在具有理科背景的个体上有更明显的效果。此外,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分数不仅与创造性成就倾向显著相关,且在企业环境中也显示出了对于不同创造力群体的有效鉴别。

中国面孔中的人格知觉维度 下载:40 浏览:233

吴琦 刘颖 李东 冷海州 蒋重清 《心理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要求中国被试基于对中国面孔图片的第一印象对图片中人物进行人格判断,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平行分析的方法,探究面孔中的人格知觉维度。结果发现,中国被试知觉本族男性、女性面孔时存在"亲和性"和"能力"两个人格知觉维度。初步揭示了亲和性维度具有跨文化的共性,并提出更广义的能力维度,其内容包含支配性特质和坚韧性特质。

神经质人格特征的研究现状 下载:42 浏览:300

刘青飞1 袁勇贵1,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近年来,关于心身健康的问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学者们认为人格特质与健康密不可分,"病由心生"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神经质是人格特质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作为一种消极情绪的代名词受到了众多学者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神经质问题,却鲜有对神经质这一人格特征进行较为系统地论述。研究旨在对神经质的研究现状、评估方法以及有效的预防和缓解进行简要概述。

重塑传统与刘醒龙长篇小说创作新趋向——从《蟠虺》到《黄冈秘卷》 下载:47 浏览:359

李遇春 《文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刘醒龙在近年来相继推出了长篇小说力作《蟠虺》和《黄冈秘卷》,其中透露出作家试图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和古代文学文体的艺术新趋向。在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过程中,无论是《蟠虺》中的"青铜"人格还是《黄冈秘卷》中的"组织"人格,作家都将笔触对准它们各自的现代人格重塑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文化心理冲突乃至人格结构失衡,甚至是生理不适与调适。而在重塑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过程中,这两部长篇小说都在吸纳西方现代小说技法的同时格外注重转化中国古典小说的野史杂传传统,坚持以史传体为宗,并佐以博物和搜神两大叙事功能强化其杂史或野史特色。此外还通过文体互渗途径,将传统的诗古文辞纳入当代小说文体,继续沿着"大(杂)文学"或"大(杂)文体"传统的回归方向迈进。

体察心性,生意盎然——明代中期画论中的意象创构 下载:67 浏览:357

田婧媛 《当代艺术》 2020年11期

摘要:
明中期画论家主张从体察心性和感通自然的角度创构绘画意象,为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和批评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例证。在意象本源论中,画论家既主张实现自然的理想化,又重视主体心性的呈现,重树自然与心性的互通与和谐共生,明确了绘画艺术的创作主旨。在意象创构中,强调将师法自然、体会古画和自得心源相结合,实现了形而上的哲思与绘画实践的互通,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与成熟。在意象批评中,强调绘画意象将自然意趣与主体体验相联结,呈现出双向并行的批评观,促进了绘画批评的多元发展。由此,明代中期画论将天理与心性相贯通的绘画实践,一改明代初期重笔墨形式的创作方式,实现了文人画的中兴以及绘画理论的成熟,为明代后期绘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动力。

君子、理想人格及儒道君子文化的相异互补 下载:58 浏览:437

洪修平1 孙亦平2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君子作为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向善的正面人格形象,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成人成己的价值认同,是中华文化做人标准的人格化体现,是将内在德性外化为具体表现的现实人物。"君子"概念的内涵在历史上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儒、佛、道文化都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君子"与理想人格相比,有区别也有联系。理想人格作为道德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君子则是不断追求并自觉践行理想人格的优秀人格,是不断趋向于理想人格的现实人格,是每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努力做到的。在中国传统君子文化中,儒、道两家的君子文化最具代表性,道家的"天之君子"和儒家的"人之君子"中所展现的思想智慧相异互补,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现实意义而言,提倡每一个人做"君子",在当下社会中也许更具现实性和迫切性。

民法一般人格权的创设技术与规范构造 下载:30 浏览:417

刘召成 《法学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我国《民法总则》第109条创设了民法一般人格权,其构筑于《宪法》第37条和第38条所规定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的基本权利之上。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分别为宪法个别人格权和宪法一般人格权,确立了人对其身体的自我决定的自由和对其人格的自我发展的自由。其不但为国家设定了不得侵害的消极义务,还为国家设定了保护其免受第三人侵害的积极义务。为履行该积极保护义务,民事立法者通过其法律形成活动将宪法人格权转化塑造为民法一般人格权,使其成为可直接在民事主体间主张的权利。基于宪法一般人格权所确立的人对其人格的自我决定和发展应被尊重的基本价值,民法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内核为自然人对其紧密人格领域予以自主和自我决定并排除他人干扰的权利。民法一般人格权属于构成要件未得到立法封闭性构建的权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其应采用保护领域理论予以规范化和具体化。民法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构成竞合关系而非候补适用关系。

金钱崇拜对个体跨期决策偏好的影响 下载:54 浏览:240

杨超1 袁方舟2 陈红1,3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采用经典跨期选择任务范式,以个体的金钱喜好差异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行为实验考察金钱崇拜对个体跨期决策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个体的金钱崇拜水平与其跨期折扣倾向显著负相关;(2)无论跨期决策任务的难易和兑现时间的长短,高金钱崇拜者更倾向于选择较大的延迟奖赏,而低金钱崇拜者更倾向于选择较小的即时奖赏;(3)高、低金钱崇拜者的跨期决策反应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二者的反应时都明显地受到任务难度的影响,即在容易条件下的反应速度显著快些。结果表明,个体的金钱崇拜水平在跨期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致使高金钱崇拜者更愿意等待延迟大奖赏的到来。

基于虚拟博弈任务对冒犯者得到宽恕后行为的研究:人格的调节作用 下载:45 浏览:238

张田1 傅宏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为探讨人格特质对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基于虚拟的囚徒困境博弈范式,并结合人格问卷的测试,对369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宽恕情境下的被试更倾向于不再伤害对方;(2)得到宽恕的程度与冒犯者善待对方的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3)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而大五人格的其他四个维度调节作用不显著;(4)特质性感恩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据此可得出结论,冒犯者得到宽恕后更倾向于不再伤害被冒犯者,且受到部分人格特质的调节。

儒家视野内的怨及其化解 下载:44 浏览:431

高志强 《心理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儒家以怨的发生、危害和化解为理论框架,构建了个体和社会怨情的理论体系。道德人格的缺失是个体怨情产生的根本原因,耽溺于利、为善以求福报和不忘旧恶是个体怨情产生的直接原因。个体怨情压抑于心,危害着心理健康,扭曲着道德人格。儒家通过涵养道德人格化解个体怨情的路径可以概括为:求仁而得仁则无怨;忠恕则无怨;安于礼乐则无怨;诗可以怨;以直报怨。社会怨情的产生主要源于苛政、不公和重刑轻教。社会怨情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儒家化解社会怨情的路径可以概括为:闻怨而敬德迁善则民无怨;政均则民无怨;仁政则民无怨。

中国人善良人格的结构研究 下载:41 浏览:337

张和云1,2 赵欢欢3 许燕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善良人格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格心理学主题。为了探究善良人格的结构和内涵,研究基于人格词汇学假设,通过开放式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经由意义分析和初测保留了85个善良人格词汇;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揭示了中国人的善良人格是一个包括诚信友善、利他奉献、宽容和善、重情重义的二阶四因子结构。信度和效度分析表明,编制的善良人格问卷的信、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大五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家庭功能的中介作用 下载:41 浏览:235

侯娟1 樊宁1 秦欢1 方晓义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目的:探究家庭功能在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973名中学生被试完成基本人口学问卷、网络成瘾量表、人格五因素问卷、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结果:(1)人格特征可以显著预测网络成瘾。其中,情绪性人格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责任心、宜人性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2)家庭功能在情绪性、责任心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宜人性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在治疗中,可针对网络成瘾者的家庭功能进行积极干预,从而减轻其成瘾症状。

信念失落与悲剧人格——王国维杂剧评介观的成因与再思 下载:36 浏览:478

王世巍1,2 《当代艺术》 2018年3期

摘要:
王国维对元杂剧的类型划分和品评准则,深受西方思想家叔本华意志哲学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得以发生的前提,正是基于王氏自身的"性复忧郁"和对人生意义问题的苦苦思索。王氏最终否定并抛弃了叔本华拒绝生活意志、以求获得解放的主张,而陷入到了彻底的悲剧人生论。这正是王氏推崇"以死殉道"的《窦娥冤》《赵氏孤儿》,列其为"世界级悲剧"的根本原因。此外,对于王国维自身来说,对叔本华悲观哲学的汲取,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命运的悲剧。

“人格培养,体育为先”——为清澜山学校而作 下载:461 浏览:449

葛惟昆 《物理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体育与杰出人才的培养紧密相关;人格培养,体育为先;体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全面的价值。中美教育的重大差别在于体育。必须从小重视体育。

直行非机动车与右转机动车的避让行为研究 下载:86 浏览:270

魏瑞良 邓院昌 梁嘉豪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交叉口交通冲突是造成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着重研究直行非机动车和右转机动车之间的冲突,探究影响非机动车避让行为的因素,包括骑行者的性别、年龄、冲突点位置以及机动车车型等。对实际交叉口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非机动车避让行为与上述因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避让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选取16PF量表中的3个人格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骑行者的避让行为选择。最后,据此提出改善交叉口骑行环境,提高非机动车穿越交叉口安全性的具体措施。

自我监控、互惠机会与考核目的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影响——一项准实验研究 下载:36 浏览:439

张光进1 刘智强2 《管理与科学》 2020年1期

摘要: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考核结果出现偏差是绩效评价常见的问题。从评价者人格特质和考核情境因素入手,分析评价者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为理解考核结果偏差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学生评教准实验模拟绩效评价活动,数据分析表明:评价者自我监控水平、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惠机会、评价目的对评价结果有独立的显著影响;自我监控水平和互惠机会、自我监控水平和考核目的、自我监控水平、互惠机会和考核目的对评价结果有交互影响;高自我监控水平的评价者,在有互惠机会和管理性考核时,有更多的高评行为。研究证实了评价者人格特质和考核情境因素对考核结果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对指导绩效考核实践有一定的价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