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液酸度、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471

夏祖营 《诊断医学》 2018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液酸度、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12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在救治过程中进行常规充分液体复苏,观察组则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复苏3h后,对照组血清pH值为6.79±0.07,低于观察组的7.32±0.09,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术后3d并发症与死亡总发生率分别为7.81±0.23mmol/L、11.69±1.52s、37.15±3.75s、61.67%,均分别高于观察组的4.62±0.45mmol/L、10.10±1.56s、29.22±3.66s、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调节血液酸度,改善凝血功能及预后效果。

2种心排量监测方法在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12 浏览:394

周润奭 崔娜 隆云 李尊柱 李奇 2020年12期

摘要:
比较无创心排量监测(non-invasive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NICOM)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 CCO)监测2种方法测定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为护士参与开展重症患者床旁无创心排量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4月—12月收入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ICU需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同一患者采用NICOM和Pi CCO 2种方式监测患者心输出量和每搏量变异度,比较2种方法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感染性休克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其中NICOM测得心输出量为5.10(4.35,6.50)L/min,Pi CCO测得心输出量为4.89(4.34,6.23)L/min,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86,P=0.430);NICOM测得每搏量变异度为13.00(11.00,16.00),Pi CCO测得每搏量变异度为12.00(9.00,15.0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7,P=0.009)。两种方法测定心输出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04(P<0.001,95%CI为0.932~1.135),每搏量变异度相关系数为0.841(P<0.001,95%CI为0.601~0.786),均显著正相关。Bland-Altman分析显示,2种方法测定心输出量平均差值为0.21 L/min(P=0.032,95%CI为-1.12~1.54),每搏量变异度平均差值为1.56(P<0.001,95%CI为-2.56~5.68)。结论 NICOM和Pi CCO 2种监测方法的结果有差异,但相关性和一致性良好。NICOM可以应用于临床,为护士参与测量的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了新方法。

微量胺碘酮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道 下载:66 浏览:332

许伟源 彭放袁 敏徐峰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减慢传导速度,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现象。临床常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时控制心室率及窦性心律的转复和维持。静脉内短期用药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局部静脉炎、肝酶升高等,但发生过敏性休克非常罕见。但近期我们在临床上发现1例应用微量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即发生严重过敏性休克的患者,现将该病例报道如下。

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对失血性休克猪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影响 下载:83 浏览:487

姬晓伟 夏森林 钟磊 冯颖 周庆 陆建红 闵婕 谢波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BOA)对失血性休克猪心脏骤停复苏后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12头健康雄性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Control)组6例和REBOA组6例。通过放血自体容量的40%,电刺激法诱发心室颤动5 min,心肺复苏(CPR)5min来制作失血性休克后CPR猪模型。两组均进行液体复苏,其中REBOA组在此基础上于CPR开始时行REBOA,40 min后拔除球囊导管。记录复苏前及复苏后1、3、6 h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乳酸。于基线、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3、6、24 h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血清水平,ROSC后24 h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NDS)。结果复苏后与Control组相比,REBOA组HR(ROSC-3h)、乳酸(ROSC-1h)较小(t=3.765、3.217,P <0.05)。除外Control组IL-6(ROSC-1h),复苏后两组NSE、S100B、IL-6、TNF-α均较基线水平上升(P <0.05),与Control组比较,REBOA组在ROSC后3、6、24 h同一时间点的血清NSE、S100B蛋白、TNF-α均明显减低,IL-6水平在ROSC 6、24 h均明显降低(均P <0.05),并且复苏后24 h的NDS评分明显改善(t=4.153,P <0.05)。结论在失血性休克CPR猪模型中,应用REBOA能够抑制复苏后的机体炎症反应,减轻复苏后脑损伤,这为后续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可能为临床上失血性休克心脏骤停脑复苏救治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海马形态及侧脑室下静脉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496

​顾卫国 宋慧慧 杨勇 张媛 孙洪言 袁念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联合形态学测量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观察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前后海马体积形态及侧脑室下静脉的变化。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广济医院精神科自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64例,分为MECT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每组32例,分别接受MECT和单纯抗抑郁剂治疗。治疗前、后1d患者分别行海马MRI及SWI扫描,观察海马体积形态、侧脑室下静脉的变化,分析相关参数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的相关性,以及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MECT组患者左侧、右侧海马总体积和海马体部体积均增大,侧脑室下静脉的分支数目、直径、长度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MECT治疗后左、右侧海马总体积与HAMD总分呈负相关关系(r=-0.442,P=0.011;r=-0.470,P=0.007),侧脑室下静脉的分支数目、直径、长度与HAMD总分呈负相关关系(r=-0.419,P=0.017;r=-0.477,P=0.006;r=-0.398,P=0.024)。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比较,MECT组患者的有效率较高(72%vs.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积形态及侧脑室下静脉的变化可作为MECT临床疗效评判的客观指标之一。

PiCCO指导下的液体复苏对合并心肌损伤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458

钱志贤1 宋佳2 周娟娣2 龚仕金2 明自强3 刘丹平1 叶斌1 宋飞珍1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探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diac output,Pi CCO)监测指导下的液体复苏对合并心肌损伤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住本院重症医学科的60例合并心肌损伤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 CCO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Pi CCO组以Pi CCO监测的参数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按照2012严重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SSC 2012)中推荐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goaldirected therapy,EDGT)集束化治疗方案指导复苏。记录患者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及复苏后第6h、24h、48h、72h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氧代谢及组织灌注等参数;记录患者第3d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28天病死率。结果 (1)Pi CCO组在复苏后第24h、48h、72h的血清B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2)Pi CCO组在复苏第24h、48h及72h的复苏液体量和液体正平衡量均少于对照组。(3)Pi CCO组第3d SOFA评分[(5.6±2.2)分比(7.7±2.6)分,t=-3.32,P<0.01]、机械通气时间[(8.5±9.2)天比(13.4±13.1)天,t=-2.58,P<0.01]、住ICU时间[(10.2±9.2)天比(15.1±13.0)天,t=-3.25,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EGDT方案比较,Pi CCO指导下的血流动力学管理能优化合并心肌损伤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减少液体过负荷的风险,并减轻器官功能障碍的程度,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

龙须菜中rbc L和hsp70对高温和植物激素的响应 下载:86 浏览:488

吕燕1 汪芳俊1 林丽春1 徐年军1 陆开形2 孙雪1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龙须菜已在我国沿海从南到北广泛栽培,但其栽培周期受夏季高温的限制。本研究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研究了龙须菜核酮糖-1, 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大亚基(rbcL)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高温胁迫及3种抗逆植物激素的响应。结果显示:①高温(33°C)显著抑制了龙须菜rbc L转录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而100μmol/L水杨酸(SA100)和50μmol/L茉莉酸甲酯(MJ50)的添加可减轻高温的不利影响。在SA100和MJ50组中,rbc L转录表达量分别为高温组的1.31倍和1.32倍(3 h),rbcL蛋白表达量分别为高温组的1.36倍和2.10倍(24 h);并且这2种激素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温对藻体Rubisco活性的抑制作用,恢复Rubisco活化状态。但是50μmol/L脱落酸(ABA50)的添加则基本上抑制了rbcL表达及Rubisco活性。②3种激素进一步促进了高温诱导的龙须菜HSP70的表达,在激素添加后,其转录水平升高0.53~1.00倍(3 h),蛋白水平升高0.93~2.45倍(24 h)。可见,植物激素SA、MJ和ABA在调控由高温引起的光合作用酶的抑制和热休克蛋白的诱导表达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载脂蛋白E、热休克蛋白27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下载:76 浏览:496

孟晓京1 项宁2 刘亚军3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心脏事件分为心脏事件组和无心脏事件组,探讨ApoE、Hsp27与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结果无心脏事件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比例、ApoE、N末端原脑利钠肽(Nt-proBNP)、Hsp27、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心脏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心脏事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A显著高于心脏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动脉压(m PAP)、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RVEDP)、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显著低于心脏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E、Nt-proBNP、Hsp27、心功能Ⅲ级、LVEF、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A)为CHF心脏事件预后的影响因素(OR=1.78~1.95,P<0.05)。高危组2年生存率为79.10%,低危组为9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poE和Hsp27升高与CHF心脏事件具有相关性,对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危重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休克指数对预后的评估 下载:87 浏览:515

鲁叶弘1 雅心2 付强1 王占胜1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目的分析危重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NSTEMI)患者的预后及休克指数(SI)和修正休克指数(MSI)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50例ANSTEMI患者,并按照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107例和死亡组43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比较心率、收缩压、SI、MSI等相关评估指标,以评估SI、MSI对危重ANSTEMI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者SI、MSI均较死亡组低(P<0.05);当MSI大于1.2时,其死亡风险比显著高于其他指标。结论 SI和MSI对危重ANSTEMI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MSI具有更高的评估价值。

鲤HSP90作为锦鲤疱疹病毒核酸疫苗免疫佐剂的效果研究 下载:45 浏览:389

金晔1 袁海延1 王好1 周井祥1 刘艳辉2 李改娟2 祖岫杰2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为研究鲤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免疫效果,根据鲤HSP90 mRNA的基因序列(GenBank),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HSP90,并将pEGFP-C1-HSP90转染至鲤脑细胞(CCB)中,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显示,重组质粒pEGFP-C1-HSP90在CCB中成功表达;以不同免疫剂量的重组表达质粒与pIRESORF81联合免疫鲤,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免疫前后抗体水平。结果表明:注射重组质粒的血清中能够检测到KHV特异性抗体,其抗体水平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第三次免疫后两周,抗体水平达到最高;联合免疫与单独免疫核酸疫苗pIRES-ORF81相比,抗体水平明显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鲤HSP90作为锦鲤疱疹病毒的免疫佐剂具有一定的目标效果。

4种壳色菲律宾蛤仔在低氧胁迫下的耐受能力比较研究 下载:35 浏览:379

王化敏1 丁鉴锋1 杨东敏1 牟政强1 霍忠明1 闫喜武2 包琳1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对环境中溶氧剧烈的波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了探讨抗氧化酶和热休克蛋白在蛤蛤恣仔的低氧耐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对低氧具有不同耐受能力的4种壳色蛤仔(野生蛤仔、斑马蛤、白蛤、白斑马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在1mg/L的低氧胁迫条件下其抗氧化酶家族基因成员(TPx、CAT、Mn-SOD、Cu/Zn-SOD)和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HSP40、HSP75、Vps HSP-1、Vps HSP-2)的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鳃组织中,野生蛤仔的抗氧化酶基因表现出先升高后恢复的趋势,在胁迫后6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值(P<0.05),其他3种壳色蛤仔的抗氧化酶基因表现出先降低后恢复的趋势,在胁迫后6h时表达量达到最低值(P<0.05),斑马蛤的TPx基因表达量在胁迫的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壳色蛤仔(P<0.05);在外套膜组织中,4种壳色蛤仔中的抗氧化酶基因均表现出先升高后恢复的趋势,白蛤TPx基因和白斑马蛤CAT基因表达量在胁迫的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壳色蛤仔(P<0.05);在鳃组织中,斑马蛤和白斑马蛤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分别在24h、6h时达到最低值(P<0.05),野生蛤仔和白蛤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胁迫6h时,白蛤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达量达到最高值(P<0.05),胁迫12h时,野生蛤仔达到最高值(P<0.05);在外套膜组织中,白斑马蛤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达量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胁迫6h时达到最低值(P<0.05),而其他3个壳色蛤仔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表达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胁迫6h时野生蛤仔和白蛤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达量达到最大值(P<0.05),12h时斑马蛤达到最大值(P<0.05),且白蛤HSP40基因表达量在胁迫的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壳色蛤仔(P<0.05)。研究表明,斑马蛤和白蛤的TPx基因可能参与其体内黑色素合成的过程,初步证实了不同壳色蛤仔参与色素合成过程的相关基因在其对低氧的耐受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参附注射液联合CBP治疗EICU患者脓毒血症合并休克的临床观察 下载:80 浏览:393

徐珊珊 吴红宇 王博 丁锋 曹笑 郭婧姣 王宇新 《中医研究杂志》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参附注射液联合连续性重症血液净化技术(CBP)对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患者脓毒血症合并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脓毒血症合并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参附注射液联合连续性重症血液净化治疗组和单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照组,疗程14日。监测入院时、血液净化治疗后、入院第14天血清TBIL、ALT、Cr、BUN、IL-6、IL-10、TNF-α、NO、芳香氨基酸、支链氨基酸、血氨、内毒素、血清乳酸清除率的水平;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IRS、APACHEⅡ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连续性重症血液净化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后血肝、肾功能指标均明显降低,SIRS积分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P<0.01)。内毒素、芳香氨基酸、血氨、IL-6、IL-10、TNF-α、NO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应用参附注射液联合连续性重症血液净化能够降低血清乳酸清除率等指标,改善肝肾功能,降低患者死亡率,缩短住院天数,改善预后。

ICU重症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下载:133 浏览:1260

明辉1 蔡晴风2 王琛1 赵文献2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10期

摘要:
目的:分析对于ICU内重症肺炎伴感染性休克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治疗,包括常规抗炎治疗和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联合应用美罗培南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横向对比中,观察组达到97.37%、对照组81.58%,P<0.05;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横向对比细菌清除率为观察组较高,28天内死亡率为观察组较低,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为观察组较短P<0.05;施治前PaO2、PaCO2、氧合指数2组横向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与对照组做横向对比PaO2、氧合指数均为观察组更高,PaCO2为观察组较低P<0.05;施治前血清CRP、PCT水平2组横向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与对照组做横向对比血清CRP、PCT水平均为观察组较低P<0.05。结论:对于ICU内重症肺炎伴感染性休克患者合用美罗培南可取得确切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抑制炎症反应并加快康复出院。

基于目标导向性护理干预对脓毒血症患儿抑郁焦虑的影响 下载:328 浏览:2775

高莹莹 吴依希 罗青青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性护理对脓毒血症患儿的心理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PICU接诊的60例脓毒血症患儿进行研究,按照信封抽取为试验组(n=32)和对照组(n=28)。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目标导向性护理干预。干预前后两组脓毒血症患儿心理情况,2组脓毒血症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的SAS焦虑评分和SDS抑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2组患者的SAS焦虑评分和SDS抑郁评分水平均下降,对照组高于试验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9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2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导向性护理改善脓毒血症患儿心理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下载:83 浏览:842

王晓琳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用于精神障碍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期间的效果。方法:选择共计60例精神障碍(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2022.12月至2023.12月期间纳入,随机数表法把患者发成两个组别护理,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研究组提供心理护理干预,各组30例,比较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精神症状(BPR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护理前结论P<0.05,护理前比较P>0.05;比较心理情绪可知护理前焦虑(SAS)和抑郁(SDS)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障碍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期间提供心理护理干预,可调节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表现,提升治疗依从性,值得运用。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中无缝隙护理的实施效果 下载:83 浏览:843

马海琦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应用无缝隙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抑郁症患者124例开展研究实验,研究时间为2022年8月-2023年12月,均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以随机方法将患者分成参照组(n=62)和研究组(n=62),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比较二组患者的抑郁情绪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抑郁情绪评分低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参照组也更低,组间比较P<0.05。结论: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患者过程中,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对患者抑郁情绪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可减少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全程化护理的应用效果评估 下载:82 浏览:845

李滢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目的:评估全程化护理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本院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纳入时间范围即2022年4月-2023年3月,在单双数法的应用下,将其分成2组,分别为分析组和比较组,每组35例,护理方案分别采取全程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心理状态和不良反应。结果:分析组护理后心理状态相比于比较组较为良好(P<0.05);比较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分析组(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采取全程化护理,能够改善心理状态,促进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降低。

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系统化心理护理的运用效果 下载:83 浏览:854

单丽丽 《神经科学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目的:探析在精神分裂症(SCH)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应用系统化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从医院病历系统中筛选SCH患者样本,时间限制在2022.1至2024.1,总例数46,均行电休克治疗,随机分组,一组23,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实验组:运用系统化心理护理,对2组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内的SCH患者经电休克疗法、心理护理后SF-36评分提高,表单内各项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SCH患者电休克治疗中运用系统化心理护理,可以进一步稳定患者心态,改善其精神健康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护理 下载:84 浏览:974

马思齐 马小琴 刘莉 《国际护理学》 2024年10期

摘要: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入心室性休克病患开展积极主动的紧急救护介入及功效。方式:挑选本院2019年-2021年12月份的78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入心室性休克患者,随机性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紧急护理评估医治,仔细观察2组病人的护理功效和品质。结果:通过护理评估,观察组舒张压力及收缩压的优化水平均更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手术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提升(P<0.05)。结果: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入心室性休克患者具体实施紧急救护,可以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提升患者应急满意率,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方法。

分层次护理模式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下载:92 浏览:923

薛正秀 《国际护理学》 2024年7期

摘要:
目的:分析分层次护理模式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象是80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选择期间是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随机分组为对比组与研究组,各组对象40例,对比组实施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分层次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心排出量指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C反应蛋白水平、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心排出量指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比组,C反应蛋白水平、住院时间低于对比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次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心脏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荐。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