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新见平津沦陷期间报刊所载周作人“佚文”及相关史料 下载:68 浏览:401

肖伊绯 《中国文学》 2020年5期

摘要: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平津地区相继沦陷,至1945年抗战胜利之前,周作人在平津地区的报刊曾发表大量文章与言论。笔者经年搜求,寻获在此期间周氏"佚文"十五篇,以及相关史料若干,均为尚未公开披露或编入周氏文集者。为此,笔者对这些新见"佚文"及史料做初步整理与简要评述,谨供学术界研究参考。

新发现林语堂笔名与佚文二十九篇考论——兼谈林语堂的汉译活动 下载:64 浏览:400

程桂婷 《中国文学》 2019年12期

摘要:
笔者新发现林语堂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予宰。林语堂用这一笔名在1940年至1941年间发表了27篇译介文章,所发刊物集中在上海的《天下事》《宇宙风:乙刊》与《国际间》三种。这些译文原著既有英文亦有德文,视野开阔,兴趣宽泛,虽多着眼于世界局势,但在文体上却堪称幽默轻快的小品文。这些译文也秉承了林语堂一贯的意译风格,行文简洁晓畅,实属汉语佳作。鉴于目前林语堂文集或全集被良莠不齐的他人汉译之作(林语堂英文原著)占据了绝大部分卷数的现象,林语堂本人的汉译之作更应受到关注。另外,笔者对林语堂笔名宰予及两篇佚文也略作考释。

略说沈从文三篇佚文的背景与意义 下载:65 浏览:387

唐东堰1,2 《中国文学》 2019年10期

摘要:
《我所希望于〈中国青年〉者》《"关于哀悼志摩的通讯"》是沈从文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两篇短文,记录了沈从文的办刊理念以及与徐志摩的友谊。《学生下乡》写于北京大学南迁途中,表达了沈从文对于地方政府救亡工作的看法,是沈从文"城乡观念"在现实政治中的拓展与运用。

新发现的穆时英佚文佚简考释 下载:57 浏览:407

杨霞 陈建军 《中国文学》 2019年10期

摘要:
《穆时英全集》自出版以来,学者们先后发现了三十余篇穆时英佚文。但穆时英佚文尚有进一步发掘的空间,其致胡适一通信函,《社会日报·每周电影》上的《关于"尘无随笔"》,上海《晨报·晨曦》上的一篇《社中偶语》,以"龙七"笔名发表的《论战时颓废》,被暗杀前所拟一则启事稿,均未收入《穆时英全集》。《国民新闻》上的数十篇社论,大多出自穆时英之手笔。另外,《晨报》《时代日报》上署名"伐扬"的文章,《国民新闻》"每日座谭"栏内署名"真一"的文章,亦疑为穆时英所作。

方玮德佚文《略谈一九二五年后苏联作家的统一》校读 下载:55 浏览:407

付祥喜 《中国文学》 2018年10期

摘要:
方玮德佚文《略谈一九二五年后苏联作家的统一》大量摘抄鲁迅等人译作,可据之探寻其原因与文学史意义,并根据文本生成者身份的不同,考察方玮德在该佚文编纂过程中拥有的"作者"和"摘抄者"双重身份。方玮德通过各种形式的摘抄、转述和评议,将来源驳杂、功能迥异的多种文献"重写"为介绍1925年后苏联文艺状况的文本。在此过程中,难免在文本嫁接处、补缀处或截取处稍存疏漏,不同程度地留下一些"失控的文本"。这些"失控的文本"展现了文本生成者面对"作者"和"摘抄者"等多重身份时的困境,成为我们进入文本深层结构、了解文本编纂意图和方式的有效途径,也为我们对这一类型的文本展开深层校读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沈从文集外文考论 下载:49 浏览:329

金传胜 《文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新发现1935年沈从文署"炯之"的一篇佚文《新文学之过去现在与未来》,主要评述了文学革命以降至1935年的新文学之历史与现状。本文同时就1981年8月24日沈从文致戴思杰、邝雪林与易征的两封集外书简略作"勾连式"考读,并对《我的二哥》一文的作者与版本问题进行爬梳。

谈郭沫若首部长篇小说的“序幕”:《未央》佚文部分 下载:64 浏览:351

孟文博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4期

摘要:
郭沫若的小说《未央》发表于1922年11月《创造季刊》第1卷第3期,是郭沫若在其《女神》时期所发表的最长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本人准备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序幕"。但这部作品的大部分内容在收入《沫若文集》时被郭沫若删除了,至今一直处于佚文状态。发掘出这段佚文不仅具有史料意义,而且对于我们研究郭沫若早期创作以及生平和思想状态也有着很高的价值。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