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不同改良剂对河套灌区土壤盐碱指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下载:86 浏览:500

高惠敏1,2 王相平1 屈忠义2 杨劲松1 姚荣江1 《中国土壤》 2020年11期

摘要:
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的生产实际情况和盐碱土特点,设对照(CK)、施用脱硫石膏(S)、施用腐植酸(F)、施用黄腐酸(H)、施用农家肥(J)和施用生物炭(C)6个处理,以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改良剂对向日葵产量及向日葵收获后土壤盐分、pH、总碱度、钠吸附比的影响,探究该区最适盐碱改良材料。结果表明:在表层土壤,施用改良剂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均降低了土壤盐分,且处理间效果差异明显;其中,S处理和F处理效果较好,盐分相对升高率分别较对照处理降低38.71%和37.41%;H处理降低土壤pH效果最大,比对照处理降低了0.375个单位;H处理、C处理降低土壤总碱度效果较好,而F处理和C处理降低土壤钠吸附比(SAR)效果较好;F处理和C处理向日葵增产效果最好,分别较对照处理增产46.98%、38.14%。综合各改良材料对土壤盐碱指标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腐植酸改良剂是该试验区较适宜改良剂。

蕉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周年动态变化及对植被覆盖的响应 下载:76 浏览:502

王攀磊1 徐胜涛1 何翔1,2 王永芬3 王美存3 杨佩文1 俞艳春3 郑泗军1,4 《中国土壤》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拟研究了植被覆盖对香蕉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覆盖植物对香蕉生产可持续发展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亚热带干热河谷蕉园内,设置无覆盖、自然杂草和豆科覆盖3种植被覆盖方式,通过不同季节(春、夏、秋、冬)、不同土壤区域(种植区和覆盖区)的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测定结果,分析植被覆盖对蕉园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蕉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变化呈明显的周年动态特征,从秋季至翌年夏季,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增加。(2)覆盖区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与种植区明显不同,前者土壤pH值、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对较高而土壤养分和含量、有机质含量、蔗糖酶、脲酶活性相对较低,后者反之。(3)植被覆盖可显著改变蕉园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与无覆盖处理相比,豆科覆盖提升了覆盖区土壤的有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以及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自然杂草区降低了土壤的pH值、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尤其在种植区,而相应增加了土壤的磷酸酶活性升高。总体而言,蕉园豆科植物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可作为改善蕉园土壤质量的有效方式。

土壤施硒对茶树叶片硒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478

秦玉燕1,2 王运儒1,2 时鹏涛1,2 甘志勇1,2 李鸿1,2蒋越华1,2 梁宏合1,2 罗清1 《中国土壤》 2019年11期

摘要:
以茶树为试材,亚硒酸钠和硒酸钠为硒源,采用土壤沟施的方式,进行田间试验,研究茶树叶片总硒、有机硒及K、Ca、Mg、Zn、Fe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施硒可显著提高叶片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叶片总硒含量随着施肥浓度增加显著升高,随着采样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在施肥后5个月达到最大值。茶树对Se(VI)的吸收和转运能力远高于Se(IV),硒酸钠处理叶片总硒含量是亚硒酸钠处理的10.4~25.3倍。茶树吸收无机硒后大部分都转化为较为安全的有机硒,有机硒占总硒比例为91.6%~96.2%。土施不同浓度硒肥,叶片K、Ca、Mg、Zn、Fe含量呈现出波动式升降变化的特点,施硒显著提高嫩叶Zn含量,并显著降低老叶Ca、Fe含量,对叶片K、Mg含量无显著影响。

海南稻菜轮作休闲期适宜填闲作物初筛 下载:57 浏览:483

耿建梅 蒋红香 刘艳艳 《中国土壤》 2019年6期

摘要:
国内外研究表明休闲期种植填闲作物可减少土壤氮淋洗损失,提高氮素循环利用,而填闲作物应具备生物量大、深根、吸氮量大等特点。在海南稻菜轮作休闲期(4~6月)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10种作物的株高、干物质累积量、吸氮量以及根长密度等。结果表明:高丹草在播后5周时的株高达66.4 cm,显著高于其它作物(9.5~47 cm,多数甚至低于20 cm),因此如果休闲期在5周以内,高丹草适合作为填闲作物。休闲期延长至63 d,田箐、王草、墨西哥玉米草的生物量、吸氮量和20~40 cm根长密度都显著高于其余作物,可作为填闲作物。其中王草一般采用种茎移栽,耗时、耗工,因此田箐和墨西哥玉米草作为填闲作物容易被农民接受。另外田箐吸氮量极显著高于王草和墨西哥玉米草,而且抗旱性和抗涝性都较强,因此在海南稻菜轮作休闲期干湿季交替的气候条件下,田箐更适合作为填闲作物。

向日葵新品种对NaCl胁迫的响应及其耐盐阈值 下载:74 浏览:486

李焕春1,2,3 赵沛义1,2,3 吕艳霞4 景宇鹏1,2,3 张君1,2,3 妥德宝1,2,3 李军5 《中国土壤》 2018年12期

摘要:
采用水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食葵新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及其耐盐阈值,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食葵的株高、叶片数及根重均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叶绿素含量在NaCl浓度为0~0.6%时稳定在一定水平上,NaCl浓度达到0.9%(LJ336)或1.2%(X3939、LJ316、LJ366)时开始降低。4个品种相比,LJ316的叶片数最多、叶绿素含量居第2位;LJ366的株高、叶片数、根量及叶绿素含量均居第2位;X3939的株高、根重和叶绿素含量最高,但叶片数最少且受盐胁迫影响降低幅度最大;LJ336的株高、根重、叶绿素含量均最低,叶片数居中。不同品种对盐胁迫响应的差异在NaCl浓度为0.6%~0.9%处理中较大,而0.3%的盐胁迫对食葵生长普遍影响较小,1.2%时又普遍发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均不利于观测品种间差异。LJ316、LJ366、X3939和LJ336的耐盐阈值分别为0.875%、0.868%、0.773%和0.712%。所以,与传统耐盐品种X3939相比,新育成品种LJ316和LJ366在苗期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而且LJ366可以获得更高的生物量,LJ336耐盐性相对较低;叶片数和根重等是食葵生物量和耐盐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

稻-稻-油轮作土壤解磷菌与解钾菌的分离与鉴定 下载:79 浏览:472

张立成1,2 杨敬林3 王璟3 黄蔚3 杨胜3 胡德勇3 《中国土壤》 2018年10期

摘要:
利用湖南省安仁县渡口乡的长期定位试验平台(建于1985年4月),研究稻-稻-油菜轮作土壤中芽胞杆菌丰度变化以及对作物产生促生长作用的解磷菌和解钾菌的影响。试验于2015年7月、2015年10月和2016年4月从试验点采集土壤样品、测定芽胞杆菌丰度、分离解磷和解钾菌株并进行种属鉴定和能力测试。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稻-稻-油菜轮作土壤中芽胞杆菌的数量较稻-稻连作土壤高24%36%。通过Blast在线比对,发现轮作和连作土壤中解磷和解钾菌属类存在不同,但优势菌类均为芽胞杆菌。通过解磷和解钾量大小分析,发现分离自轮作土壤和连作土壤的菌株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与稻-稻连作相比,稻-稻-油菜轮作能够提高土壤中芽胞杆菌的丰度,且影响解磷菌和解钾菌的种类。

作物结构、生计体系与产业扶贫的有效性机制——基于华东一个县域的经验研究 下载:58 浏览:386

熊春文 桑坤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农业产业扶贫不仅是一个改造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作物结构调整、农民生计体系升级的社会文化整体性过程。华东某县产业扶贫中两种不同类型经济作物引入的社会后果的差异表明,作物与家户生计体系的暗合或冲突,是造成农民对两种作物不同态度的深层原因。产业扶贫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其内在机理在于新的作物与传统作物结构能否形成优势互补,并嵌入到家户生计体系与社会文化结构中。因此,产业扶贫要以给农民提供生活机会为出发点,找准衔接点,疏通体制机制,助推农民生计改善。

菠萝皮渣多酚的提取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 下载:23 浏览:247

胡会刚1 赵巧丽2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5期

摘要:
以菠萝皮渣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粗多酚的提取条件;采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对粗多酚进行萃取,筛选多酚含量最高的萃取相,并通过D3520型大孔树脂对其进行分离纯化;进一步,对比分析不同溶剂萃取相及纯化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回流法对菠萝皮渣多酚的提取效果较好,所得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0%、浸提时间2.5 h、浸提温度70℃、液料比30:1 mL/g,在此条件下,多酚提取率为0.67%;乙酸乙酯萃取相所得多酚含量最高,达到90.57 mg/g;不同极性萃取相和树脂纯化组分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以纯化组分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0.007、0.62、1.35 mg/mL和0.74 mg/mL。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中的纯化组分是菠萝皮渣抗氧化功效研究的主要活性成分。

糖浸渍处理对脱水西兰花品质的影响 下载:59 浏览:406

马越1 丁真真1,2 赵晓燕1 陈计峦2 张超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10期

摘要:
研究葡萄糖、海藻糖、乳糖浸渍处理对脱水西兰花颜色、叶绿素、褐变度、复水性及功能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浸渍处理后,脱水西兰花中叶绿素稳定性显著提高,达到136.8 mg/g,比对照组提高65.5%;褐变度仅为0.206,比对照降低72.8%;同时,脱水西兰花中Vc保留率达到65.4%,ORAC值达到276μmol/L TE/g。葡萄糖浸渍处理后西兰花的上述品质显著高于海藻糖和乳糖浸渍处理。因此,葡萄糖浸渍处理可以提高脱水西兰花的品质。

葛类作物的古代种植利用和现代价值 下载:59 浏览:358

杨庭硕1,2 杨秋萍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中国是葛类植物的原产地。华夏先民付出了巨大的劳力和智力的投入,成功地驯化了这一作物,并积淀起了丰富的知识和植葛用葛的成套技术,使这种作物在先秦时代大放异彩,成了关系民众生活的关键农作物,并支持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繁荣。但秦统一全国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和多民族的共存,要实现全国性税赋制度的统一,中央王朝逐步将粟和麦定位为国家统一的征税主粮,规定桑、丝、麻作为税赋征收的主要纤维产品。葛类植物的产品由于不能满足国家统一税赋征收的需要,在中原地区被逐步淘汰,葛的社会身价也随之跌落,流变为半野化生长的蛮荒作物,仅仅是在边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一定程度地种植和利用。时至今日,时代巨变,葛这种作物的优势可以得到发扬光大,其不足和局限也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加以化解。为此,发掘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不仅可以推动这一产业的恢复,还可以实现现代意义上的转型和创新,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根际促生微生物对作物农残影响的研究进展 下载:76 浏览:492

接伟光1,2 姚延轩1 张颖智1 胡崴1 阎秀峰2 崔卫东3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大多数农药具有较高的土壤持久性和对非目标物种的毒性,农药残留污染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作物中农药残留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效降低农药残留对保证食品安全至关重要。该文从植物根际促生微生物(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microorganisms,PGPR)的概述、PGPR对土壤及农药残留等方面的作用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系统阐述了PGPR提高作物抗性的作用机理、降低作物中农药残留、防治农药污染、提高地力及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PGPR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甘蔗调控相关MicroRNAs的研究进展 下载:76 浏览:488

程琴 朱鹏锦 吕平 谭秦亮 庞新华 周全光 卢业飞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MicroRNAs(miRNAs)是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时发挥重要的监管作用。甘蔗高度多倍体和基因组特异性导致其相关代谢具有复杂的调控机制,而调控途径涉及许多基因、转录因子和不同内别的RNAs:siRNAs和miRNAs。该文主要论述miRNAs在甘蔗干旱胁迫、其他非生物胁迫、生物量相关特征及糖代谢途径中的表达调控机制。

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分子育种策略 下载:77 浏览:492

张云彤 王瑞楠 孙墨楠 贾惠舒 李晓薇 刘伟灿 李海燕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杂草生长茂盛给农田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草甘膦的高效除草则有利于防治农业杂草。培育抗草甘膦作物也为农业杂草管治带来了便利。近年来,已从微生物、植物中均挖掘到了草甘膦抗性基因并用于开发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该文根据这些抗性基因作用的不同机制总结了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育种策略及其利弊,并对未来抗草甘膦作物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缺铁应答基因FOX1上游调控基因的筛选 下载:81 浏览:498

李亚军1 费小雯2 邓晓东1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筛选与莱茵衣藻FOX1基因启动子结合的调控基因序列。[方法]利用酵母单杂交的方法,构建pHIS2.1-FOX1诱饵载体,并将其转入到酵母菌株Y187中,在SD/-Trp/-His/-Leu/50 mmol/L 3-AT筛选培养基上挑选酵母阳性转化子,PCR克隆阳性转化子的序列并测序,利用Blastx程序检索phytozome莱茵衣藻基因组数据库,获得阳性转化子序列的同源基因信息。[结果]18个酵母阳性转化子测序成功,其同源基因主要有CTR型铜离子转运体(CTR2)、核糖体蛋白,和参与光合作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运输等方面的功能蛋白。[结论]利用酵母单杂交技术筛选到缺铁应答基因FOX1潜在的上游调控基因。

彭阳县炭洼小流域坡改梯后作物产量变化 下载:86 浏览:481

王文1 王维宝2 岳自慧1 刘平1 王俊仁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1期

摘要:
2013—2016年连续4年对彭阳县炭洼小流域坡改梯地区重点作物产量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坡改梯后主要作物产量总体呈显著增产趋势,与坡耕地相比,1~2年梯田小麦产量显著下降、3~5年梯田基本持平、5年以上梯田显著增产;不同年限梯田玉米产量均较坡耕地显著增加,1~2年、3~5年和5年以上梯田玉米产量比坡耕地分别增加58.68%、26.47%和26.73%,且1~2年梯田玉米增产尤为显著,3~5年和5年以上梯田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坡改梯后马铃薯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1~2年和3~5年梯田马铃薯产量比坡耕地增加显著,增产幅度分别为66.19%和15.10%,5年以上梯田增产幅度不大,只有1.56%。推荐1~2年梯田先锋种植作物次序为马铃薯、玉米,3~5年梯田为玉米、马铃薯,5年以上梯田为玉米、马铃薯、小麦。

稻秸还田方式对酸性和碱性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油菜生长的影响 下载:41 浏览:301

梅沛沛1 余常兵2 吴言凤2 李银水2 胡喜巧1 黄玲1 《土壤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网室,以油菜为供试作物,用土培盆栽的方法,设秸秆不还田(对照)、秸秆焚烧后灰烬与土壤混匀还田、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秸秆粉碎覆盖还田4个处理,研究稻秸还田方式对酸、碱性土壤养分形态与含量、微生物数量和油菜生长的影响,以期选出适合酸、碱性土壤的稻秸还田方式。结果表明:(1)稻秸还田方式对油菜各生育时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影响显著。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以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处理增加最多,该处理成熟期在酸性土壤上比对照、秸秆焚烧后灰烬与土壤混匀还田和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处理各养分平均分别增加48%、10%和47%。(2)4种稻秸还田方式对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均产生影响,但是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在酸性土壤上促进真菌数量的增加,该还田方式在碱性土壤上对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效果显著。(3)各生育时期油菜生物量以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方式为最高,且酸性土壤高于碱性土壤。总之,秸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在酸性土壤上效果最好,更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油菜生物量;而在碱性土壤上则以秸秆覆盖还田方式最好。可见根据土壤酸碱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是必要的。

下辽河平原区典型县域非耕作土地对作物干旱减缓效应 下载:16 浏览:266

边振兴1 蒋文浩1 陆璐2 于淼3 《土壤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干旱是北方多数农业区作物的主要灾害之一。农田系统内的水塘,沟渠等非耕作土地可为旱季作物提供一定水源,但其形态、大小和空间格局不同对作物干旱减缓效应可能会有所不同。基于此,以下辽河平原台安县为研究区,选择典型干旱年(2014年),采用作物干旱敏感指数(DSI)和非耕作土地景观指数,对非耕作土地景观特征与作物干旱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8月台安县农田作物干旱主要为中度和轻度,受极端干旱气候影响较为明显。台安县农田非耕作土地景观整体异质性不强,破碎度和多样性相对较高。非耕作土地的景观指数与作物干旱敏感指数(DSI)有显著相关性。当地块的非耕作土地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多样性(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增加时,作物受旱程度也增强。研究结论可为通过优化农田中非耕作土地的景观格局来减缓作物干旱等土地生态整治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滴灌施肥蔗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与反硝化酶活性的关系 下载:43 浏览:456

龙鹏宇1,2,3 农梦玲1,2,3 白雪1,2,3 李伏生1,2,3 《土壤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对不同滴灌施肥处理下甘蔗不同生育期蔗田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和反硝化酶活性间关系进行了探讨。田间试验设2种滴灌灌水量水平和4种施肥量水平。2种灌水量水平分别为W0.6:180 m3hm-2和W1.0:300 m3hm-2。4种施肥量水平F1.0:N 250 kg hm-2,P2O5150 kg hm-2,K2O 200 kg hm-2;F0.9:施肥量是F1.0的90%;F1.1:施肥量是F1.0的110%;F1.2:施肥量是F1.0的120%。测定不同处理甘蔗4个生育期蔗田土壤N2O排放通量以及土壤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 R)和羟胺还原酶(Hy R)活性。结果表明:W0.6F1.2和W1.0F1.2处理甘蔗产量较高,分别为117.7 t hm-2和124.0 t hm-2。在分蘖期,所有处理土壤NR、Ni R和Hy R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其中W0.6F1.2和W1.0F1.2处理反硝化酶活性较高。采集土样当天蔗田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Ni R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2(r0.01=0.449,n=32),说明蔗田土壤Ni R活性显著影响N2O的排放通量。因此,W0.6F1.2处理,即滴灌灌水量为180 m3hm-2及施肥量为N 300 kg hm-2、P2O5180 kg hm-2和K2O 240 kg hm-2,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对蔗田N2O的减排也有积极意义。

不同作物秸秆加工制成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比较研究 下载:61 浏览:411

侯建伟1 邢存芳2 邓小梅1 陈芬1 刘敏1 王祖华1 李泰君1 胡玉玲1 《土壤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为表征不同作物秸秆加工制成的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差异,以玉米、水稻和油菜的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质炭,借鉴材料科学的方法,研究其形貌结构、表面特性和有机组分元素比等内容。结果表明:200℃→450℃作物秸秆样品失重量和失重速率最大,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为主要燃失物质。玉米、水稻和油菜的秸秆生物质炭均为多孔结构,孔隙大小和形状各异。水稻秸秆炭的比表面积最大(2.65 m2g-1)、油菜秸秆炭次之(2.56 m2g-1)、玉米秸秆炭最小(1.84 m2g-1)。水稻、玉米、油菜秸秆炭的孔体积变化率分别在43 nm、62 nm、48 nm处达到峰值。油菜秸秆炭的H/C最小、为0.03,O/C和(O+N)/C最大、分别为1.15和1.19。因此,450℃更利于残留样品质量;生物质炭的孔隙结构决定其比表面积,油菜秸秆炭具有更强的芳香性、亲水性和极性。研究结果可为生物质炭的制取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双季稻-冬闲/油菜田长期种植模式下的土壤肥力质量特征 下载:28 浏览:325

黄得志1 盛浩1,2 潘博1 张振华2 周萍3 《土壤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为了解长期不同种植模式下高产双季稻田的土壤肥力质量特征,选取湘南地区紫泥田毗邻的长期(> 30 a)种植双季稻-冬闲田和双季稻-油菜田,综合分析0~20 cm表土的7项物理性质、14项化学性质、2项生物性质共计23项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计算了土壤综合肥力质量指数。结果表明,与长期双季稻-冬闲田相比,长期双季稻-油菜田的土壤略显紧实,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下降13%~14%,土壤呈酸化趋势,pH降低0.27个单位;此外,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钙、镁含量也分别降低10%、27%和25%。然而,土壤全磷、有效磷、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分别大幅提升51%、39%、33%和3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提高22%。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8项指标:容重、黏粒、毛管持水量、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钙、有效镁和有效铜。双季稻-冬闲田和双季稻-油菜田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分别为0.72和0.78,即后者土壤肥力质量优于前者;长期种植模式下,水稻土肥力质量评价不仅需要关注土壤有机质,也要重视其他土壤指标,特别是土壤养分有效性。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