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盐酸洛美利嗪的合成新工艺研究 下载:42 浏览:443

侯明1 董宏波1 罗红兵1 杜伟宏1 刘超兰2 曹胜华1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1期

摘要:
本论文研究了一条哌嗪类脑血管扩张药物洛美利嗪的合成新路线,以双(4-氟苯基)甲基酮(2)为原料经还原,氯代,再与哌嗪反应得1-[双(4-氟苯基)甲基]哌嗪(5),此化合物与2,3,4-三甲氧基苄醇经"一锅法"还原氨化实现醇与氨基的直接氮烷基化从而制得洛美利嗪。该方法是新型"一锅法"还原氨化方法在此类药物上的首次应用,实现了以更加温和、经济的条件合成此类药物的目的。

偏头痛发病与Willis环不完整性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84 浏览:494

​余传勇 黄琳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通过分析偏头痛患者Willis环不完整性的发生率,探讨偏头痛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偏头痛患者191例,其中先兆偏头痛(MA)患者58例(男20/女38),无先兆偏头痛(MOA)患者133例(男43/女90),同时纳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85名(男29/女56),采集所有受试者头颅MRA资料,对各组间Willis环的不完整性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偏头痛组Willis环的不完整性发生率(56.54%)显著高于对照组(40.00%),MA组(60.34%)与MOA(54.14%)组Willis环的不完整性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发现,偏头痛组Willis环前部不完整性发生率(16.23%)与对照组(15.29%)相比无统计学差异,Willis环后部不完整性发生率(47.64%)较对照组(32.94%)显著增高(P<0.05),MA组Willis环前部不完整性发生率(18.97%)与MOA组(15.04%)及对照组(15.29%)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MA组(51.72%)及MOA组(46.61%)Willis环后部不完整性发生率较对照组(32.94%)均显著增高(均P<0.05),MA组Willis环后部不完整性与MOA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Willis环的不完整性与偏头痛的发病存在一定相关性,是偏头痛发病可能病因。

中年女性每日膳食微量元素摄入量与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80 浏览:488

​李迪 李艳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探讨每日膳食微量元素摄入量与中年女性偏头痛的关系。方法 在线获取美国妇女健康研究(SWAN)中数据(https://www.swanstudy.org/)。参与者通过自评问卷的方式评估是否患有偏头痛。膳食摄入量通过1995年版饮食频率调查问卷估算。比较偏头痛成员与无偏头痛成员临床资料及膳食微量元素摄入量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膳食微量元素中影响偏头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研究的2953例42~52岁女性中,有479例(16.2%)成员患有偏头痛,归为偏头痛组;剩余2474例成员归为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偏头痛组成员家庭总收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膳食微量元素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偏头痛组成员每日膳食中钙、磷、锌摄入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偏头痛组中高于推荐膳食供给量(RDA)中锌摄入量的人群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家庭总收入、BMI、TC、TG、LDLC、HDLC后,每日膳食钙、磷和锌摄入量成为偏头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限制性三次样条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随着这3种膳食微量元素摄入量的增高,偏头痛风险逐渐升高。结论 每日膳食微量元素中的钙、磷和锌摄入量增加将加大偏头痛发作风险,饮食因素可成为偏头痛防治研究的切入点之一。

实时右心声学造影对卵圆孔未闭相关偏头痛的观察 下载:61 浏览:377

王嶒 张健 范小明 王静 孙婷婷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对比分析经颅多普勒发泡实验、常规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技术对卵圆孔未闭的诊断,初步探讨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的偏头痛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排除其它原因所引起的偏头痛患者80例,对比研究经颅多普勒发泡实验、右心声学造影两种检查方法,观察有无出现右向左分流并对微气泡数量进行半定量的分级,后将两种方法与术中资料相比较。结果在卵圆孔未闭诊断中,右心声学造影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诊断率等指标均高于经颅多普勒发泡实验。右心声学造影不同组间的左心房内径越大,压力越大,右向左分流量越小。结论右心声学造影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在不明原因的偏头痛疾病的诊断中优势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伴卵圆孔未闭的偏头痛患者经导管封堵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 下载:91 浏览:501

​李晓晴1 马闻建1 袁鹏1 王力1 郑海亮2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评价经导管封堵术对合并卵圆孔未闭(PFO)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和增强经颅多普勒检查(c-TCD)同时阳性确诊为PFO的偏头痛患者43例,根据PFO封堵术手术指征,分为手术组(n=9)和非手术组(n=34),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头痛特征、头痛影响测试-6(HIT-6)得分;追踪随访1年,复查c-TCD和心脏超声,复测HIT-6,比较手术治疗前后患者头痛缓解的情况。结果手术组9例患者手术完全成功,在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1年后复查c-TCD仅1例残留右向左分流(RLS),RLS分级降为2级。手术组HIT-6平均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49.3±3.6)分与(67.5±4.9)分,t=15.129,P=0.000];女性[(48.8±3.1)分与(69.8±2.6)分,t=15.674,P=0.002]、先兆型偏头痛[(47.9±1.6)分与(68.3±3.8)分,t=13.532,P=0.001]、静息RLS[(47.8±2.1)分与(67.9±3.5)分,t=8.572,P=0.043]、RLS 3级[(50.6±2.3)分与(65.4±2.7)分,t=7.663,P=0.039]和RLS 4级[(48.2±1.9)分与(68.5±3.9)分,t=8.924,P=0.028]患者手术后的HIT-6平均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FO封堵术对女性、先兆型偏头痛和静息状态下严重分流的患者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芎附方对利血平致偏头痛模型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下载:85 浏览:474

王晶1,2 吴莎1,2 许永崧1,2 刘荣1,2 肖航1,2 骆思源1,2 刘攀婷1,2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期

摘要:
目的:研究芎附方对利血平致偏头痛模型小鼠的主要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ICR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7组,即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组、芎附方高、中、低剂量组。采用皮下注射利血平并大脑皮层埋设自体血凝块的方法制备偏头痛模型。观察药物对小鼠脑组织DA、5-HT、5-HIAA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及脑组织、血清中NO、NOS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脑组织DA、5-HIAA、5-HT、NOS,血清NO、N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组织N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芎附方高、中、低剂量组可显著升高模型小鼠脑组织5-HIAA、血清NO含量,显著降低脑组织和血清NOS含量;芎附方高、中剂量组还可显著升高模型小鼠脑组织5-HT含量。芎附方主要调节偏头痛雄性小鼠的脑组织5-HIAA、NOS和血清NO含量,调节偏头痛雌性小鼠的脑组织5-HIAA、5-HT、NOS、血清NO和血清NOS含量。结论:芎附方可缓解利血平致偏头痛小鼠的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和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有关。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现代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用穴特点 下载:85 浏览:513

汪杏 赵芸芸 蔡力妍 杨紫艺 周梦媛 任玉兰 徐韬 赵凌 陈姣 《中国中医药》 2018年9期

摘要:
分析现代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经穴使用特点及规律。搜集从1990年1月—2015年12月发表在中英文数据库中的针灸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月经性偏头痛针灸临床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筛选出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腧穴及取穴部位,探索总结出现代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选经用穴的潜在规律。从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腧穴运用频次统计上看,足少阳经为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首选经脉,风池、率谷、百会、太冲等穴的使用频次较高,取穴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面颈项部,所以对月经性偏头痛的治疗还是以局部取穴为主,同时现代还比较注重远端取穴;太冲穴不仅为足少阳经的表里经脉上的腧穴,同时还是足厥阴经的原穴、腧穴;此外,对交会穴的选用也是现代针灸处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变化情况及临床特点分析 下载:30 浏览:321

封红春 刘锋昌 《中国医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分析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变化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常规体检的60例健康成年人,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前庭功能,获取观察组患者前庭功能变化情况,同时结合其临床资料分析病情特点。结果观察组冷热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听阈、气骨导、声导抗异常率分别为51.67%、78.33%、10.00%、8.33%、15.00%,均高于对照组的11.67%、11.67%、1.67%、0.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前庭症状持续时间为(6.2±1.1)h,普遍偏长;在观察组患者中,42例(70.00%)前庭症状持续时间偏长、36例(60.00%)眩晕、31例(51.67%)畏光、33例(55.00%)畏声、19例(31.67%)视觉先兆,均以中年多发、女性多发为主要特点。结论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前庭功能出现明显变化,且临床特点多样,前庭功能变化是导致临床症状和症状加重的主要因素。

中医护理干预对偏头痛的应用价值体会 下载:208 浏览:2223

梁祥丹 李娜明 林曼君 蔡齐英 徐琳 《中医研究杂志》 2021年3期

摘要: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干预对偏头痛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在我院治疗偏头痛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在2019年10月开始,在2020年10月结束,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参照组、研究组,每组各50例,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对于护理后的疼痛评分,研究组是(1.89±0.65)分,参照组是(3.09±0.57)分(P<0.05)。研究组经过治疗以后,左侧、右侧PCA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降低,与参照组比较(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左侧、右侧MCA平均血流速度值与参照组比较,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有效消除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改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提高。

研究心理干预在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改善中的作用及满意度影响 下载:158 浏览:1914

施安琪 《心理学研究》 2022年7期

摘要:
研究心理干预在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改善中的作用及满意度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数据随机自患者中抽取出20例作为心理干预组,加用心理干预护理;另抽取出20例作为常规干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最终通过比较两组病患诊治结束之后的负性情绪评分以及满意度等进行对比。结果:经护理后心理干预组患者SDS与SA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要显著优于常规干预组患者(P均<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在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改善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缓解病患的负性情绪,且能有效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前庭性偏头痛的眼震视图表现及诊断价值 下载:290 浏览:2934

李月梅 石曼 《中国眼科杂志》 2021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眼震视图中存在哪些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共48例,选取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7月,将其归为观察组。另外,在同一时间段中选取42例体检中心健康受试者,将其归为本次研究中的对照组。分别对每一种试验结果进行整理,收集异常数据。结果:在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性眼震检查、温度试验结果分析中,观察组检测异常患者人数的占比值较另一组明显升高,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在眼震视图检查方式下,能够获取前庭性偏头痛疾病的多项异常指标,对于此病的诊断有着较大的帮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偏头痛患者自我效能护理干预方案及对症状改善效果的影响 下载:175 浏览:2494

赵娟 《国际护理学》 2021年10期

摘要:
目的 分析偏头痛患者自我效能护理干预方案及对症状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60例,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为基础性护理,观察组30例为自我效能护理,对比患者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每次头痛持续时间、焦虑评分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 为偏头痛患者予以自我效能护理时不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也可降低患者焦虑。

综合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负性心理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下载:158 浏览:1777

马弯 王艳波 《护理研究杂志》 2022年1期

摘要:
目的:以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综合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70例偏头痛患者,按照平均分组的原则,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记录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负性心理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偏头痛患者护理干预期间,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消除抑郁等不良情绪,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针灸在缓解偏头痛中的机制及应用探讨 下载:120 浏览:1136

李倩倩 《中国中医药》 2024年6期

摘要: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缓解偏头痛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疗效。本研究探讨了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潜在机制,包括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对血管的舒张效应以及对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影响。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针灸能够显著改善偏头痛患者的头痛频率和强度,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为针灸治疗偏头痛提供科学依据,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耳尖放血合散偏汤治疗肝阳上亢型普通型偏头痛临床研究 下载:210 浏览:1706

刘世芬 《临床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摘要:
目的:分析肝阳上亢型普通型偏头痛患者采用耳尖放血合散偏汤治疗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的人数共84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肝阳上亢型普通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即对照组(n=42)、观察组(n=42);将西医治疗法应用于对照组临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耳尖放血合散偏汤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近期质量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远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 对肝阳上亢型普通型偏头痛患者采用耳尖放血合散偏汤能取得良好效果,其具有的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偏头痛患者的中药治疗临床研究 下载:678 浏览:2395

刘林杰 《中医研究杂志》 2023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的中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52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中药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26例,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2.31%>65.38%,χ2=5.650)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头痛发作频次[(1.06±0.51)次/月<(2.43±0.54)次/月,t=9.405]、症状持续时间[(4.38±1.17)h<(9.06±1.49)h,t=12.596]、伴随症状[(1.15±0.26)项<(1.98±0.41)项,t=8.717]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疼痛症状缓解程度,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VAS评分[(1.73±0.34)分<(2.65±0.58)分,t=6.978]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69%<30.77%,χ2=4.457)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中医证候积分,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头部胀痛积分[(1.67±0.57)分<(2.36±0.53)分,t=6.289]、头晕目眩积分[(1.45±0.64)分<(2.29±0.58)分,t=4.959]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偏头痛的临床治疗中,中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中医联合疗法基于5-羟色胺通路改善月经性偏头痛的机制 下载:126 浏览:1218

宋纪池 贾庆辉 刘强 芦树丞 初晓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5期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医联合疗法基于5-羟色胺通路改善月经性偏头痛疗效的机制。 方法 对某医学院2022年12月-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月经性偏头痛确诊患者进行对照试验研究,根据疗法不同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口服布洛芬)和观察组(针刺结合闪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3项指标(雌激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5-羟色胺)表达含量的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构成的统计学差异,分析两组患者血清5-羟色胺与雌激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相关性。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比较,观察组患者雌激素含量高于对照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5-羟色胺含量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无论对照组或观察组患者,5-羟色胺和雌激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刺结合闪罐治疗月经性偏头痛效果明显,相比布洛芬作用效果能更好提升雌激素、降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而雌激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变化与5-羟色胺关联密切。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