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综合护理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下载:71 浏览:384

吴明珍 《医学研究前沿》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7-12月收治的37例血液透析患者为观察组,2018年1-6月收治的37例血液透析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1.89%)优于对照组(7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81%,低于对照组的2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用于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能够有效降低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高位动静脉内瘘在长期血透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下载:68 浏览:486

张菊 吴庆华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2期

摘要:
通过对高位动静脉内瘘进行护理,不仅可使患者了解术前、术后护理内容,还可提高护士的穿刺技巧和并发症的预防及解决能力,使患者血管可以顺利使用,保证透析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血透通路狭窄临床观察 下载:62 浏览:372

诸治栋1 朱伯成2 陈翔1 朱晓峰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探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治疗血透通路狭窄或闭塞中的作用。方法本院肾内科26例血透患者出现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均进行了内瘘的PTA。术后观察血透通路恢复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血管腔内成形治疗,术后透析恢复正常,手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100%,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1年。PTA术后3天内所有患者均可以进行有效的血液透析,随访的患者中有6例在术后12个月内再次出现内瘘狭窄,一年的初级通畅率为76.92%。结论 PTA治疗血透内瘘狭窄或闭塞操作简单、疗效明确且无明显并发症,可作为血透通路病变治疗的首选。

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护理的优质护理服务效果研究 下载:135 浏览:1243

牛三宁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1月期间本院肾内科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94例,将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7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使用优质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内瘘闭塞率、动脉瘤扩张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比内瘘闭塞率、动脉瘤扩张率,试验组更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于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有效改善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分析 下载:249 浏览:2662

马立强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2期

摘要: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根据不同血管通路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带隧道带涤纶套透析导管)与实验组(行动静脉内瘘通路)。观察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肾功能指标、血液透析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TNF-α(2.08±0.35)ng/L、IL-6(127.14±14.25)ng/L以及hs-CRP(12.47±0.58)mg/L水平,均低于参照组的(2.64±0.56)ng/L、(144.63±16.41)ng/L、(14.51±1.78)mg/L水平,P<0.05。治疗前,两组肾功能指标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BUN(6.58±0.79)nmol/L、SCr(85.54±5.25)μoml/L以及β2-MG(1.77±0.45)mg/L,均低于参照组的(8.04±0.82)nmol/L、(119.03±7.42)μoml/L、(4.81±0.77)mg/L,P<0.05。治疗前,两组URR、KT/V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URR(71.63±8.89)%、KT/V(1.44±0.35),均高于参照组的(63.65±7.91)%、(1.13±0.41),但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7.69%,低于参照组的50.00%,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动静脉内瘘通路的临床效果优于透析导管通路。不仅更利于改善患者肾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应激反应。同时也能提高血液透析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因此,动静脉内瘘通路更具推广价值。

血液透析护理门诊个体化指导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护效果的影响 下载:226 浏览:2286

谭娇 但小琴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护理门诊个体化指导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护效果的影响。方法:把在2020年7月到2021年5月期间从我院就诊的180例糖尿病肾病病患列为研究样本,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当中予以常规护理的90例病患视为一般组,而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的90例病患为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糖尿病肾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糖尿病肾病病患临床护理看出,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病患的不良反应,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存在临床价值和医学意义,建议推广。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分析及护理 下载:188 浏览:2304

赫云霞 赫月霞 《护理研究杂志》 2021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120名,对照组研究对象选择未出现静脉内瘘失功,观察组对象选择出现静脉内瘘失功,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100),通过分析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查找导致持续性静脉透析治疗患者出现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并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静脉内瘘失功的临床发生风险。结果:低血压、感染、内瘘狭窄、内瘘血肿及血栓形成是影响动静脉内瘘失功的重要因素。结论:通过调查分析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通过改善穿刺方法,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水平,进一步提升穿刺的成功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解,增强保护意识,使其可以做好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措施,指导患者压迫止血方法与时间,术前和术后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发生率,确保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和质量的显著提升。

慢性肾衰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下载:174 浏览:1873

陈世金 青芮吉 《医学研究前沿》 2021年11期

摘要:
了解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造成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从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入院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106例,将106例慢性肾衰患者中出现动静脉内瘘血栓的5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未出现动静脉内瘘血栓的5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慢性肾衰患者均在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内瘘形成术后8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体征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体征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见,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酰、血清白蛋白情况中,出现动静脉内瘘血栓组(观察组)平均高于未出现动静脉内瘘血栓组(对照组),在血红蛋白(Hb)一项中,无血栓组(97.28±14.63)g/L,血栓组(110.68±15.43)g/L;在胆固醇(CHOL)一项中,无血栓组(4.31±0.79)mmol/L,血栓组(4.93±0.77)mmol/L;甘油三酰(TG)中,无血栓组(1.52±0.85)mmol/L,血栓组(2.09±0.81)mmol/L;血清白蛋白(ALB)中,无血栓组(32.1±4.5)g/L,血栓组(34.2±4.8)g/L;另可见出现动静脉内瘘血栓组血压情况及糖尿病患者比例皆低于未出现动静脉内瘘血栓组,其中可见无血栓组收缩压(138.21±6.83)mmHg,舒张压(87.28±4.69)mmHg,血栓组收缩压(124.88±5.91)mmHg,舒张压(75.37±4.64)mmHg;无血栓组糖尿病患者比例8,血栓组糖尿病患者比例17(P<0.05)。结论:降低慢性肾衰竭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形成动静脉内瘘血栓的风险,需要从血压、糖尿病病情、及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酰等体征或检查指标等方面入手进行控制。

护理干预对促进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的作用 下载:332 浏览:3104

崔月香 《中国医学研究》 2021年1期

摘要:
分析护理干预对促进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6月7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临床症状。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效果34(97.14%)优于对照组护理效果28(80%),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中内瘘成熟率30(85.71%)及血管达标率25(71.43%)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中内瘘成熟率22(62.86%)及血管达标率18(51.43%),两组患者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护理干预对促进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的作用,其患者护理效果显著,提高患者内瘘成熟率及血管达标率,值得临床广泛使用及推广。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