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阿莫纳什维利的教学评价观及其启示 下载:60 浏览:466

郭超华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针对传统教学评价出现的问题,阿莫纳什维利提出"无分数"评价思想,倡导一种实质性、形成性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我国当下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应理性地看待分数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强调教学评价内容的生成性,倡导欣赏性评价,建构合作性教学评价。

权力微生态:班级研究的政治学视角 下载:37 浏览:439

卢旭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以权力为线索,对班级进行政治学分析,有助于认识班级组织及教育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班级的外在权力关系涉及班级与学校、家庭的关系,班级的内在权力关系则包括班级的组织架构、管理运行、成员权利。班级内外,呈现出一种纷繁复杂又具体而微的权力"生态"。对班级进行政治学的分析,将为班级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野,提供一个拓展班级研究的中介。

学科评估服务“双一流”建设:意念、障碍与出路 下载:87 浏览:501

牛君霞 董泽芳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学科评估是大学存在的标志和发展的基石。学科评估是质量保证的战略举措,是绩效监测的有效方法,是特色凝练的重要途径,在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推进器"的作用。学科评估服务"双一流"建设的障碍表现为:认识不足,评估行为出现一些异化;取向偏颇,过分注重移置国外标准;监督失灵,导致部分弄虚作假行为;制度短缺,造成参评高校无序竞争。学科评估要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服务,需要提高参评对象的思想认识,确立适合国情的评估基准,构建防腐拒变的监督机制,形成公平竞争的评估生态。

郭秉文与“南高—东大”教师队伍建设 下载:95 浏览:505

王海凤 余子侠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被誉为"东南大学之父"的郭秉文,自主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便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于一流高等学府创办过程中的重要性。为获得"合格教员",他积极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于外,他遍游海外各邦,礼贤下士,竭诚求聘名师;于内,他积极创造条件,随处留意,养成"合格教员"。在其不断努力下,"南高—东大"名师云集、精英荟萃。正是有了这些"合格教员",使得郭秉文长校的南高—东大迅即在学科建设、招生对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诸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历史业绩,且快速跻身于著名高校之列。

我国学前教育装备的现状与展望——基于30个省份教育装备政策的文本分析 下载:67 浏览:441

马丽1 向蓉2 《中国教育探索》 2020年5期

摘要: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装备政策文本的形式与内容分析发现,地方性学前教育装备政策文本的基本特点为内容翔实程度不一、装备配备逐渐科学化、内容高度趋同、普适性装备规范较多。总体来看,主要存在编制时间滞后、装备规范区域失衡、缺乏差异化配备指标和轻视管理与维护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制定完善的教育装备规范、编制差异化的城乡学前教育装备标准、重视幼儿园的环境健康及加强设施设备的检查维护,从而适应学前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

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现实样态及优化路径——基于三类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比较研究 下载:55 浏览:389

石明慧 康玉宽 田友谊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10期

摘要: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基于对我国本土大学、中外合作大学以及外方大学三类研究型大学开设通识课程的研究发现:我国本土大学主要存在课程目标国际化待提升、课程体系缺乏自主创新等问题,我国中外合作大学主要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均衡、课程管理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为促进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全人教育,提高通识课程比重;与时俱进,培养新型国际人才;立足本土,探索优质课程模式;加强设计,注重课程内容均衡;精准管理,完善组织机构体系。

劳动教育应成为家校教育的有机联接 下载:58 浏览:395

周洪宇 范青青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9期

摘要:
劳动是一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由劳动的经验传承形成的劳动教育,构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将劳动教育作为家校教育的有机联接,有利于在家校教育中实现学生的品德内化、知识转化、习性优化和理念同化。摆正劳动教育在家校教育中的地位,让劳动教育回归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并择选合适的劳动项目,教给学生劳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真实性学习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 下载:93 浏览:530

方雪琴 毛齐明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5期

摘要:
真实性学习围绕真实的任务和真实世界的问题而展开,其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是学生需求与兴趣的保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实性学习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应以"校本"为前提,以"生本"为核心,以"生活"为导向,坚持课程审议原则,要有系统性。在路径选择上要围绕"抛锚式"课程"、实验"课程和"游学"课程展开。

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部的历史考察 下载:57 浏览:6449

郑刚 徐丹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8期

摘要:
高等教育部是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设置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在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部承担领导全国高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职能。高等教育部推动了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起条块分明的管理体制和校、系、教研室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领导了两次院系调整的实施,扭转了高校区域分布不均、系科设置错乱的状况;推进了高校教学改革开展,建立起社会主义教学制度;将中等职业纳入管理体系,弥补了工业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高等教育部的改革经验与兴废曲折,折射出政治经济因素与教育规律的联动关系,反映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问题。

学校道德教育的范式重构:从规范本位到育人本位 下载:47 浏览:438

程红艳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8期

摘要:
规范本位道德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至今仍是主导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规范本位德育寻求道德规范的普遍性,过于倚重道德理性,易陷入知行必然合一等认知陷阱,在认识与实践中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弊病。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强制性与个人道德发展的特殊性、自发性之间始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综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等多学科视野,德育范式的重构在方法论上应以生态系统思维代替理性崇拜,在道德发展观上应以社会生态建构观代替线性发展观,在道德教育的主旨上应以育人为本位,即专注于学生发展。"育人本位"的道德教育要求建设道德学校、聚焦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拥有实践智慧。

规约与自主:民国时期大学导师制的历史考察(1938-1946年) 下载:47 浏览:271

喻永庆1 周洪宇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6期

摘要:
民国时期,教育部为了矫正教育偏于知识传授而忽于德育指导的弊端,在全国大学普遍施行导师制。但因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训育的加入以及对导师指导的干涉,导师制实施之初就受到抵制。后随着国民党"一党专政"与"党化教育"的加强,国民政府开始对导师制实施监管,导师制政治化意蕴与训育化倾向愈加明显,诸多大学迫于行政上的压力,逐渐改变先前导师制的探索方向。随后大学内部矛盾重重,学潮频发,导师制最终难以为继。民国时期大学导师制虽不是一个成功案例,但仍为我们当前本科导师制留下了诸多启迪。

为了职业,还是通过职业——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变革的方向抉择 下载:74 浏览:517

肖龙1 陈鹏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期

摘要:
在智能化时代,是固守"为了职业"的目的型职业教育,还是向"通过职业"的手段型职业教育转变,这关乎职业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智能化时代劳动者不断增强的生涯与人本诉求预示着目的型职业教育将因无法适应未来而失效。在学校职业教育的局限性日渐凸显以及职业的教育意蕴日益彰显的背景下,"通过职业"的手段型职业教育的发展被赋予现实需要和时代可能。向"通过职业"的手段型职业教育转变,需要将教育场域从"在学校里"拓展至"在职业中",教育内容从零散的专业技能变革为综合的关键能力,教学方式从机械训练转换为行动反思。

2.0时代中小学教师网络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下载:80 浏览:411

罗儒国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2期

摘要:
为了解教师网络教学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对东中西部地区165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网络教学认同度较高,网络教学意愿较强;教师网络教学日趋常态化,但进行网络教学的内部动机相对较弱;教师网络教学能力整体提升,但网络教学创新能力存在不足;教师网络教学工具以信息获取和交流工具为主,但网络教学系统/平台使用率偏低;教师网络教学行为以辅助性教学行为为主,创新性教学行为明显偏少;教师对网络教学环境与支持服务较为满意,但网络教学支持/服务有待改善;资源/平台易用性、时间精力是影响教师网络教学的关键因素。为此,相关部门需要提升教师网络教学思维,培育网络教学创新力;创新网络教学管理机制,加强网络教学精准指导;寻求利益相关者合作,创建网络教学支持联盟;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强化技术支持与保障,以推动教师网络教学深入开展。

地方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盲点与突围 下载:22 浏览:220

李中英1 陈志其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1期

摘要: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举,然而,在实践视域下,实践教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迷恋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学生学习的实践属性难以得到彰显。从地方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来看,存在着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现实需求之间的耦合性较弱;课堂教学缺乏主体性活动;教师重实践训练,轻认知、情感培养;师生缺失反思与交往对话等现实困境。因此,在"实践取向"的视域下,就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打造课堂"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双师型"教师,增强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转变学生认知,形成有效师生交往等有效路径的探索,以推动地方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郭秉文与“南高—东大”教师队伍建设 下载:95 浏览:518

王海凤 余子侠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期

摘要:
被誉为"东南大学之父"的郭秉文,自主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便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于一流高等学府创办过程中的重要性。为获得"合格教员",他积极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于外,他遍游海外各邦,礼贤下士,竭诚求聘名师;于内,他积极创造条件,随处留意,养成"合格教员"。在其不断努力下,"南高—东大"名师云集、精英荟萃。正是有了这些"合格教员",使得郭秉文长校的南高—东大迅即在学科建设、招生对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诸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历史业绩,且快速跻身于著名高校之列。

小学英语教材知识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 下载:45 浏览:466

方雪琴 毛齐明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本文以教育部所属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英语教材PEP和非官方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自编的英语教材NSE为研究对象,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比较了两种教材的异同,主要维度有知识呈现的主题性质、知识组织的结构、栏目设置和排版插图四个方面。通过对教材的比较分析,发现了两种教材知识呈现方式的异同点,以及体现的价值取向和优缺点,并为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和改编提供一些建议。

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 下载:57 浏览:431

黄威1 杨延从2,3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针对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内驱力未充分调动、探究式合作学习浮于表面、师生互动效率较低、科学课堂生态效果不佳的情况,通过研究并实践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广泛性、适应性的小学科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策略,建立师生共情共学、有机融合的小学科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打造合作深入、共学共享、质优效高的科学课堂,以达到学生个人成长与课堂团队整体进步的双赢目的。

高校教师评价的合理性辩护 下载:89 浏览:504

陈寒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11期

摘要:
人们对高校教师评价合理性的质疑来源于对评价本身的诘难和对教师评价活动有效性的诟病。在理性分析评价本身合理性的基础上,认为尽管高校教师评价存在诸多不合理,但这并不能否定高校教师评价的价值和意义。高校教师评价具有正当性,是教师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现实的需要。因此,应改进高校教师评价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教师评价在教师管理和教师发展中的作用,缓解人们对高校教师评价的质疑与不满。

大数据视域下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创新逻辑 下载:75 浏览:396

田友谊 刘欢欢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9期

摘要:
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层级式配置过程限制多、支撑决策的数据体系科学性部分缺失等原因,目前的师资配置存在配置政策难以精准定位、行政管理措施难以产生实效、师资供求分析难以科学化进行、精准决策的系统化数据缺乏、发展趋势的预测能力较弱等问题。究其根本,是因为新时代下的师资配置数据发生了量变与质变,即师资供求数据变成了师资供求大数据,现有配置中用来支持决策的数据体系不完善以及决策者思维有局限使得现有配置出现了困境。为突破现有困境,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以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新内涵为研究方向,以大数据研究思维和技术支持为研究基础,厘清了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体系中的大数据源及其数据分布脉络,构建了大数据视域下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创新逻辑体系。

中小学教师矫正行为失范生的策略误区及其修正—基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思想 下载:76 浏览:502

沈杰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各式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包括行为失范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潜能。然而中小学教师在矫正行为失范生的过程中或采用师教生从的传统方式,或放任自流,或强行说教与过度惩罚,教育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对此类学生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以爱为基础,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思想可为中小学教师矫正行为失范生提供宝贵借鉴:在热爱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同理心;建设班集体,用榜样影响行为失范生;开展多样的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改进学生评价模式,丰富评价的内容和主体。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