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钢琴即兴伴奏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下载:29 浏览:316

周正茂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兼具艺术与理论的音乐实践活动,为了培育该领域的学生与人才,钢琴即兴伴奏课堂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与探讨环境,完善艺术鉴赏的培养,提高即兴伴奏教学的效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成为重要的因素。围绕钢琴即兴伴奏这一课题,对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刑事证据标准与证明标准之异同 下载:86 浏览:492

熊晓彪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证据标准用于对案件证据的审查判断,主要包括对证据能力、要件证据及必要附属证据的审查判断;证明标准是对案件事实的综合评价,主要涉及证据标准的审查,证据证明力强弱、要件事实融贯性证成与否以及案件整体论证强度的评估。证据标准虽属证明标准评价的第一项内容,但不能因此将二者等同。证据标准与证明标准在具体内容、是否依存于特定诉讼构造、审查判断主体和评价方式、功能及法律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实质性区别。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统一证据标准是切实可行且必要的。相反,统一证明标准不但违背了其在不同诉讼阶段的功能和价值,而且这一统一不可能真正实现。未来,应打破证据标准与证明标准一元化格局,构建二元评价模式。

民法合宪性解释的事实条件 下载:78 浏览:494

李海平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合宪性解释的宪法适用性质、宪法与民法的公私法属性之别以及民法合宪性解释对裁判结果的决定性影响,为民法合宪性解释事实条件的设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公权力和公共利益是宪法价值秩序的覆盖范围,也是价值意义上宪法适用的判断标准。民法合宪性解释的事实条件包括国家权力事实、社会公权力事实和公共利益事实三种类型。在存在国家权力事实或者社会公权力事实的民事案件中,合宪性解释的启动还需在区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基础上综合判断。民法合宪性解释事实条件的设定将促使合宪性解释理论体系作出相应调整。合宪性解释从特殊解释方法到一般解释方法的回归、法官义务从裁量义务到羁束义务的转变,是合宪性解释理论回应民法合宪性解释事实条件设定的具体体现。

竹笛独奏曲对昆曲音乐元素的吸收——以《幽兰逢春》为例 下载:62 浏览:403

吴瑷同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幽兰逢春》创作于1979年,赵松庭先生为了缅怀周总理,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昆曲"二郎神"为原型,将江南传统笛曲与昆曲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了这首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本文从演奏技巧及演奏风格等方面,细致地分析了昆曲"二郎神"对于笛曲《幽兰逢春》的创新意义。赵松庭作为南派笛曲的代表人之一,以传统指法技巧为基础,灵活地运用了循环换气的技巧,在旋律中加入大量的昆曲音乐元素,使传统音乐更加贴近人民生活。笔者希望从此曲的背景及作者的艺术生涯的角度,了解此曲的创作意义,通过对技巧和风格的分析,探究如何才能在保护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把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20世纪俄罗斯儿童钢琴代表作品及教学原则 下载:61 浏览:404

杨笑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20世纪的俄罗斯培养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的作曲家,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体裁多样,二十世纪的现代和声作曲法加以民族语调的融合是整个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整体风格特征。作曲家们所创作出的钢琴音乐作品的数量惊人,在众多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儿童钢琴音乐作品不凡在其中,但是有些作曲家们对简易的钢琴音乐作品并未标注题目是为儿童创作,只有部分作曲家为钢琴曲集命名为儿童钢琴作品,还有些作曲家在创作之初就是有为儿童创作的目的性,或者有些儿童钢琴作品是献给自己的孩子,也有些作品是献给所有的青少年等。

政务微博用户信息搜寻行为模式研究 下载:64 浏览:367

程子轩 《国际科技论坛》 2019年10期

摘要:
"后微博时代"下在线信息搜索行为发生变化,人们信息获取渠道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实现正向引导以及国家政策信息宣传,自2009年之后,各地区政府都认证了自身的微博官方账号,公布各项政策决策以及建设方针,利用微博的影响力正确引导舆论以及强化政务推行。政府微博信息搜索行为模式研究,基于社交媒体强烈影响之下,政府在网络中的行为,以用户主体的信息搜索行为为主,针对政府社交媒体采纳策略实现政府微博信息质量的提升,改变单一的政府社交媒体应用现象,从数量增长以及覆盖范围拓展到信息搜索行为以及阅读质量等,实现信息公开,与民互动以及舆论正确引导的效果。本文针对各项网络矛盾以及时事新闻热点,利用社交媒体顺应需求,以社会公众为中心实现用于共享信息过程以及公共服务质量的强化。

篮球运动对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 下载:36 浏览:281

王中杰 《体育学报》 2020年12期

摘要:
篮球在大学校园中受到许多学生的青睐,男生女生都是这项运动的忠实粉丝。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两面的,良好的环境氛围对人会带来积极的影响,相反则会形成消极的影响,那么篮球运动氛围对校园文化会构成哪些影响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吉林大学篮球运动氛围以及该氛围对校园文化所构成的影响为对象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在建构校园文化过程中着重注意篮球运动氛围的积极作用,并以增强高校文化影响力为目标对篮球运动的文化进步性提出自己的建议,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影响力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比例,营造健康活跃的校园篮球文化风气。

浅析新旧媒体新闻标题的制作——以报纸与微信为例 下载:52 浏览:354

樊金钢1 姚文华2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3期

摘要: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我们接收信息、阅读信息的方式,新旧媒体新闻标题正在互相影响,旧媒体标题制作为新媒体提供了基础,新媒体对旧媒体的标题制作进行着浸润与改变。本文以报纸标题和微信标题为例,对新旧媒体标题制作进行了比较。

畸高的终本率及其治理 下载:58 浏览:383

赵大伟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畸高的终本率的主要原因是终本程序的失灵:程序要件虚置,实质要件不合实际,使部分暂时未发现可供执行财产但具有履行能力的案件被纳入执行不能。畸高的终本率可能激励债务人逃避执行,使部分债权人的债权不能实现,客观上导致执行信访案件的增加。治理畸高的终本率至少需要在三个方面努力:一是需要重建无财产案件退出机制,正确看待执行不能和执行不能案件退出机制;二是关注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重建终本实质要件;三是加强对人执行,完善终本程序要件。

合作性学习在大学体育篮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68 浏览:487

杜江 《中国体育科学》 2020年9期

摘要:
大学体育篮球教学正面临着改革,其改革的成果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素质的提升。篮球课程教学并不仅是要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的篮球技能,使其具备强健的体魄,还要重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团队协作的意识与精神。本文主要就合作性学习在大学体育篮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大学体育篮球教学起到有效的参考。

美国《纽约时报》关于中国钓鱼岛早期报道初探(1969—1979) 下载:32 浏览:8

郭永虎 王梦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国《纽约时报》首次集中报道中日钓鱼岛争端,其报道主题主要涉及:日本觊觎并侵犯中国钓鱼岛主权权益、美国政府的钓鱼岛政策、中国政府及海外华人维护钓鱼岛主权的活动、1978年"钓鱼岛事件"等。早期《纽约时报》涉钓报道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但依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这种偏见源于美日同盟框架下的冷战思维。《纽约时报》涉钓舆论立场与美国同时期钓鱼岛政策是相一致的,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今。

协同视角下知识创新成果与技术标准转化的机理研究 下载:62 浏览:433

吴玉浩 姜红 孙舒榆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10期

摘要:
由协同视角切入,构建知识创新成果与技术标准转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从时间维度阐释协同系统的组成要素,剖析协同转化过程;从空间维度揭示场域、惯习与资本在知识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结合场域-惯习理论建立知识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的模式。明晰了两者之间的协同转化路径,揭示了协同转化场域的空间运行机制,并以此为知识创新成果与技术标准转化过程的保障机制提出建议。

朱寰先生的治学与教学方法 下载:30 浏览:173

曹巍1 朱寰2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朱寰先生在世界古代史、俄国史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与此同时,在世界史教学和学生培养方面,先生亦颇有建树。在治学方面,先生讲求严谨的治学态度,注重学习与思考的相互结合,在广博的基础上力求精专;在精专指导下,务求广博。在教学方面,先生重视言教身教不能割裂且身教重于言教,提出了明确目标,因材施教以及以爱从教,推己及人,先生以"三为"之道——为人、为师、为学的理念贯穿整个执教生涯。

东北抗联反日伪“集团部落”斗争研究 下载:57 浏览:262

王广义 张宽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集团部落"是日伪为彻底断绝抗日联军与群众之联系,妄图以此彻底消灭抗日联军而实施的特别举措。随着大量"集团部落"的建成,抗日联军与群众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被隔离,被迫转至深山密林,甚至越境赴苏,生存和发展遭受到严重打击。但是,日伪的企图并未达成,抗日联军通过加强政治工作、袭击集团部落、自力更生等斗争策略,与日伪进行英勇的斗争

“抽象力”:《资本论》的“认识论” 下载:65 浏览:432

白刚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并不是表面的"认识对象"的不同和区分,而是"认识方式"的不同和区分,也即一种从"客体性逻辑"到"主体性逻辑"的"认识逻辑"的根本转换和"认识主体"的时代凸显。在此基础上,《资本论》的认识论革命,必须在"认识论转向"而不是"认识论断裂"的意义上才能理解:它既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非批判的"抽象实在论",也不同于古典哲学非批判的"抽象辩证法",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的"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抽象力"。正是借助于"抽象力",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才能既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直观抽象",又超越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抽象",深入把握和具体分析作为商品交换关系背后所掩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独特"认识对象"。唯此,《资本论》才能对作为政治经济学"轴心"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做出科学的说明,才能揭开笼罩商品世界的一切"魔法妖术"和全部神秘性,最终破解"抽象"之谜,使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获得其完全的意义。

鲁迅对“一·二八”事变的反应 下载:49 浏览:394

靳丛林 贾天添 《中国文学》 2019年9期

摘要:
21世纪以来,以网络文章为首,一些人恶搞鲁迅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避居内山书店,是亲日、媚日、汉奸。本文就这个话题做深入探讨,辨析了鲁迅对"一·二八"事变的反应,在重回基本史实的前提上,驳斥、澄清了栽赃鲁迅的一套说辞和其得以流行的原因,最后考察鲁迅对"一·二八"事变反应背后一些独特而人们很少论及的意味。

当“君子”遇到“战士”:朱自清的鲁迅论 下载:58 浏览:395

王学谦 《中国文学》 2019年9期

摘要:
朱自清面对鲁迅可谓当"君子"遇到"战士",二三十年代的朱自清肯认鲁迅的小说艺术成就,对"战士"的鲁迅则不无隔膜。抗战及四十年代,朱自清放弃个人的小圈子,走上更为宽阔的文学之路,他对鲁迅的认识渐近全面,高度肯定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杂文写作。

从理论思维看当代中国哲学研究 下载:63 浏览:417

孙正聿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在推进社会解放思想的进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思想解放,变革了以素朴实在论为基础的直观反映论的思维方式、以机械决定论为基础的线性因果论的思维方式和以抽象实体论为基础的本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这也构成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理论思维的新起点。"问题导向"的理论思维,提升了当代中国哲学捕捉和把握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洞察力、分析和提炼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概括力、阐释和论证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思辨力、回答和解决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思想力,赋予哲学范畴和哲学命题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思想内涵,为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思维的坚实基础。

作为“传记文学”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下载:62 浏览:383

张一帆 《中国文学》 2019年2期

摘要:
作为新文学的文体家,废名在《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一书中有意实践了新文学历程中前所未见的、被其称为"传记文学"的特定文体。本文分析其对于诗、小说与散文三种文体的好恶;发掘其将格物过程孕于意境书写之中的写作手法,并将其命名为"格物的意境化";并且将本书定位在废名自身的伦理生活与中国文学传统之中,试图完整而深入地呈现本来渗透于作品肌理中的"传记文学"主张,彰显其文学与思想史意义。

陶正是谁? 下载:54 浏览:397

李振 《中国文学》 2018年6期

摘要:
陶正是谁?就当下文坛而言,这几乎成了一个陌生的名字。三十年后反观陶正的创作,他对前后两个时代的敏锐与不激不随的态度在今天看来依然弥足珍贵。然而,在当前"伤痕—反思—改革—现代派"的文学史叙述框架里,并没有陶正及其创作的容身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审慎地看待当前对1980年代文学流于片面的描述,重新打捞起那些尚未完全沉没的航船。也许此刻,我们应该记住陶正这个名字:一个被理想激荡的青年;一个陕北乡村的过客;一个历史的反思者与时代的警示者;一个本该被记住却在文学史里失了踪影的作家。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