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检查价值分析 下载:68 浏览:266

吴钰珊 韩伟华 温梦微 《诊断医学》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4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研究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结果研究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可有效提高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有利于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贵州大果木姜子对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下载:37 浏览:250

李亚辉 杨欣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研究贵州大果木姜子对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皮下多点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测定大果木姜子对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的含量,检测体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病理组织学观察心肌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大果木姜子可显著降低LDH和CK水平(P<0.05),增加体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谷胱甘肽(GSH)的含量,有效改善心肌组织的病理组织形态。结论:大果木姜子可能通过作用于抗氧化系统起到对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但是高、中、低剂量没有呈现剂量依赖性,其中以低剂量效果最突出。

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对Bcl2、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下载:81 浏览:451

朱雪梅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探讨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对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2只,其中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制备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低剂量组给予10mg/kg曲美他嗪灌胃,高剂量组给予20mg/kg曲美他嗪灌胃,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采用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采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心肌组织未见明显改变,模型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严重水肿,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心肌细胞肿胀减轻;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CK、LDH和凋亡指数(AI)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高剂量组CK、LDH和AI值分别为(720.02±80.21)U/L、(1642.04±137.72)U/L和(7.89±1.04),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和模型组(P<0.05);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Caspase2蛋白表达灰度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而Bcl2蛋白表达灰度值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高剂量组Caspase2蛋白表达灰度值为(120.03±24.15),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和模型组(P<0.05),而Bcl2蛋白表达灰度值为(155.16±10.10),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模型组。结论高剂量曲美他嗪能抑制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与其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Caspase2蛋白表达有关。

针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 下载:50 浏览:478

朱建刚1 宋先斌1 杨红娟2 翟昌林3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研究针灸预处理调节内质网应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组)、针灸预处理组(EP组)、针灸预处理+LY294002组(EP+LY294002组)。I/R组、EP组、EP+LY294002组分别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EP组与EP+LY294002组预先予以电针"内关穴"处理,EP+LY294002组于手术前1周皮下注射LY294002试剂。手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大鼠心功能,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损伤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Akt通路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CHOP、Caspase12的表达情况。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EP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压力(LVESP)、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 max)、压力上升最小速率(dp/dt min)水平均高于I/R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低于I/R组(均P <0. 01),EP+LY294002组LVESP、dp/dt max、dp/dt min均低于EP组,LVEDP高于EP组(均P <0. 01)。HE染色示,与I/R组相比,EP组心肌细胞损伤明显减轻,少量炎性细胞堆积,心肌纤维走形较规律;与EP组相比,EP+LY294002组心肌组织损伤再次出现加重。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I/R组相比,EP组p-Akt表达明显增加(P <0. 01),与EP组相比,EP+LY294002成功阻断p-Akt表达,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CHOP、Caspase12表达显著回升(均P <0. 01)。结论针灸预处理可有效降低内质网应激从而发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kt通路激活相关。

针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 下载:50 浏览:474

朱建刚1 宋先斌1 杨红娟2 翟昌林3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研究针灸预处理调节内质网应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组)、针灸预处理组(EP组)、针灸预处理+LY294002组(EP+LY294002组)。I/R组、EP组、EP+LY294002组分别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EP组与EP+LY294002组预先予以电针"内关穴"处理,EP+LY294002组于手术前1周皮下注射LY294002试剂。手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大鼠心功能,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损伤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Akt通路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CHOP、Caspase12的表达情况。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EP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压力(LVESP)、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 max)、压力上升最小速率(dp/dt min)水平均高于I/R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低于I/R组(均P <0. 01),EP+LY294002组LVESP、dp/dt max、dp/dt min均低于EP组,LVEDP高于EP组(均P <0. 01)。HE染色示,与I/R组相比,EP组心肌细胞损伤明显减轻,少量炎性细胞堆积,心肌纤维走形较规律;与EP组相比,EP+LY294002组心肌组织损伤再次出现加重。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I/R组相比,EP组p-Akt表达明显增加(P <0. 01),与EP组相比,EP+LY294002成功阻断p-Akt表达,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CHOP、Caspase12表达显著回升(均P <0. 01)。结论针灸预处理可有效降低内质网应激从而发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kt通路激活相关。

PI3K/Akt/eNOS信号通路调控人参皂苷素Rb1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的作用 下载:82 浏览:494

​臧安缘 冷雪 李其芳 《中医研究杂志》 2018年10期

摘要:
探讨人参皂苷素Rb1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PI3K-Akt-e NO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建立SD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Rb1低剂量组(10 mg/kg)、Rb1高剂量组(20 mg/kg),HE染色法观察各组心肌形态变化;MOOR激光血流成像系统观测各组大鼠心脏表面血流值,以此作为心肌缺血的指标;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NO的含量;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e NOS m 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PI3K、AKT、P-AKT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心肌缺血模型组心肌细胞紊乱;大鼠心脏表面平均血流量明显下降,血清NO、心肌e NOS m RNA含量显著降低,蛋白PI3K、AKT、P-AKT表达降低;给予人参皂苷素Rb1干预后,心肌细胞结构有所改善,心肌表面平均血流有显著提升(P<0.05);血清NO、心肌e NOS m RNA含量显著提升(P<0.05);蛋白PI3K、AKT、P-AKT表达升高(P<0.05或P<0.01)。结论:PI3K-Akt-e NOS信号转导通路介导了人参皂苷素Rb1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144 浏览:1353

吴晓霞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3年3期

摘要:
目的:分析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对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等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98例在2021年7月—2022年11月间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表现无症状组患者53例,有症状组患者45例,所有患者都接受心电图与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的检测,对比组间的诊断结果。结果:针对53例无症状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45例,占比84.91%,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检测心肌缺血50例,占比94.34%;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检测明显要高于心电图检测,组间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有症状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32例,占比71.11%,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检测心肌缺血44例,占比97.78%;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检测明显要优于心电图检测,组间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8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实施心电图及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检测对比发现,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检测效果要明显的优于心电图,组间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率相对较高,能够为治疗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值得在临床治疗当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下载:132 浏览:2129

王怡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目的:总结针对冠心病患者治疗护理工作中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后在心绞痛发生率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效果。方法:抽选的研究对象均处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的本院冠心病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后的病情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差异。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分数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分数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ES及SF-36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ES及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血糖以及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以及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运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有力改善病情,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提升生活质量水平,显著降低患者出院后的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率,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预见性护理对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下载:236 浏览:2982

郭秦琴 刘金玉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2年8期

摘要:
目的 分析预见性护理对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56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2018年10月-2019年8月间,并按照抽签法将其进行平均分组,一组为实施常规护理的参照组,另一组为实施预见性护理的试验组,每组各2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参照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参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显著,可供临床借鉴。

艾司洛尔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 下载:268 浏览:2579

王康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2年1期

摘要: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与卡维地洛联合用药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效果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84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2例接受卡维地洛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用艾司洛尔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左心室功能指标,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86%(39/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32/42)(P<0.05)。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卡维地洛治疗基础上加用艾司洛尔治疗,能够提高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临床效果,左心室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未加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重视。

脑安滴丸在治疗心肌缺血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325 浏览:3246

李珮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1年12期

摘要:
目的:分析脑安滴丸治疗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心肌缺血患者共68例,采取脑安滴丸治疗,将其纳入观察组,并选择同期用阿司匹林治疗的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安滴丸对于心肌缺血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推广。

综合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下载:385 浏览:3645

苏冉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1年10期

摘要:
目的:本文就综合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收治的84例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按照抽签方式进行分组,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2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少于参照组,发作时间短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参照组更高,均P<0.05。结论:为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减少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及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均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护理中施行整体护理模式的疗效分析 下载:386 浏览:3620

胡文秀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1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整体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确诊的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70例入组,以动态分组原则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施行整体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在心肌缺血发作次数、ST段压低减少次数、心肌缺血持续时间三项指标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护理中选用整体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护理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推广。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果对比 下载:299 浏览:3428

李志宇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1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果。方法:选自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类型不同将所有患者分组,组别分别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均为25例,参照组给予患者口服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给予患者口服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00%相对于参照组的60.00%有明显的提升,差异显著(P<0.05)。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比对,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胆固醇、血液粘稠度相比于参照组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治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过程中,采用替格瑞洛治疗要比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研究 下载:86 浏览:979

罗扬美 《国际护理学》 2024年11期

摘要:
目的 分析整体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共计44例,均于2023.03-2024.03参与研究,并将随机法作为分组依据,一组设为对照组,一组设为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整体护理,对比不同的护理价值。结果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心肌缺血发生情况,护理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发作次数较低、持续时间较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开展整体护理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对比 下载:281 浏览:2810

李琳 《诊断医学》 2023年2期

摘要:
目的:本文将深度探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我们所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对1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进行观察。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观察组则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于冠心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于心肌缺血的阳性检查,观察组检出率为86.0%(43/50)明显高于对照组48.0%(24/50),组间差异明显(X²=5.86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房性早搏早发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并无太大差异,但观察组的房性早搏成对以及短阵室上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相对于常规心电图来说更有必要,有利于确诊患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具体情况以及早期发现患者心率失常,加快确诊速度,为治疗提供数据,值得推广应用。

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价值分析 下载:281 浏览:2703

范红 《诊断医学》 2023年1期

摘要:
目的:分析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30例,分别接受常规心电图诊断和动态心电图诊断,观察两组患者诊断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诊断阳性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采取动态心电图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患者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价值 下载:349 浏览:3666

张瑛 《中国医学研究》 2021年2期

摘要:
分析明确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对动态心电图记录的86例患者进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所需的诊断数据进行记录,记录ST段改变的次数及发生频率,患者有无明显临床症状及ST段改变所持续时间。结果:86例被检患者中,62例发现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24小时出现544次,其中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48例,24小时共发作480次,占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88.24%.剩余14例是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共发作76次,占13.97%,实验结果显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率明显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结论:动态心电图为临床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DCG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由于其诊断的准确性,动态心电图应该更广泛的推广应用于临床。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