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与流式免疫表型特点 下载:97 浏览:507

王霞 张斌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与流式免疫表型特点,为血液病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9例MPA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骨髓细胞形态学与流式免疫表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9例MPAL患者CD34阳性表达率为77.78%,同期入院的急性髓系单一表型白血病与急性淋系单一表型白血病患者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4%、60.00%。免疫表型以cMPO、cCD79a、CD3为主。结论 MPAL特点极其复杂,应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与流式免疫表型检测结果加以分析,以提高MPAL诊断的准确率。

急性白血病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 下载:5 浏览:247

邢双双1 顾则娟2 蒋秀美3 陈霞3 魏兴玲3 2018年10期

摘要:
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型构建急性白血病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旨在为临床评价急性白血病的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标准。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质量结构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文献检索、半结构式访谈、专家会议、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法,确定急性白血病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及各指标权重。结果 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4.74%、100%,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48、0.854,肯德尔协调系数W分别为0.273、0.420(P<0.01)。最终形成的评价标准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24个(结构指标3个、过程指标7个、结果指标14个)。结论急性白血病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构建过程科学,内容设置合理,能够反应急性白血病的护理特点。

流式细胞术用于白血病外周血细胞检测对急性白血病复发判断的意义 下载:86 浏览:517

葛丽卫1 王笑颜2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用于白血病外周血细胞检测对急性白血病(AL)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FCM检测142例AL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同时做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分析FCM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白血病(ALL)检验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随访12个月,分析外周血微小残留病变(MRD)阳性、阴性与复发率的关系。结果 AML患者88例,FCM检测的敏感性为96.6%,特异性为33.3%;ALL患者54例,FCM检测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44.4%。24例MRD阴性患者中有6例复发,复发率为25.0%;118例MRD阳性患者中有88例复发,复发率为74.6%,MRD阳性患者复发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FCM检测AL患者外周血细胞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在AL复发率评估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恶性血液病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的临床分析 下载:24 浏览:267

黄灵娟1 贾永廉2 李瑞花3 贺文赟4 《中国医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5—2018年在我院及咸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5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急性白血病(AL)19例,多发性骨髓瘤(MM)2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8例。以同一时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患者初诊时、第一次完全缓解时(CR1)及复发时的LDH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L、MM和NHL患者初诊时的LDH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MM和NHL患者CR1时的LDH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患者初诊时及复发时的LDH水平明显高于CR1时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DH可作为反映机体肿瘤负荷的一项重要指标,可判断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血清腺苷脱氨酶在急性白血病临床检验中的辅助诊断效果研究 下载:311 浏览:3025

龚新瑞 《国际检验医学》 2022年10期

摘要:
研究血清腺苷脱氨酶在急性白血病临床检验中的辅助诊断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22年1月-2022年12月接诊急性白血病患者50例为研究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空腹状态下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血清的 ADA、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ADA、AST、ALT、GG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ADA、AST、ALT、GGT水平与疾病为正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腺苷脱氨酶在急性白血病临床检验中可以作为一项辅助检查,作为初步诊断,以及患者病情的评估。

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基本病情和诊疗经过对感染风险的影响 下载:24 浏览:225

1文露 2李金萍(通讯作者) 《医学研究前沿》 2025年6期

摘要:
了解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化疗后感染发生情况,分析急性白血病并发化疗后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对感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在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就诊化疗的150例AL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化疗期间是否发生感染具体分为感染组(32例)和非感染组(118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病情(包括AL类型、染色体、融合基因、基因突变、入院时候发热情况、峰热、粒缺时间、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肾病综合征、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等);治疗过程(包括化疗次数、化疗并发症、PICC置管操作、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院内使用抗生素时长、护理级别等)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 感染组、非感染组患者入院时候发热情况、峰热、粒缺时间、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肾病综合征、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次数、化疗并发症、PICC置管、使用糖皮质激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院内使用抗生素时长、护理级别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有使用糖皮质激素、有施行PICC置管操作、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夏季期间住院、单次住院时间较长、院内使用抗生素时间较长、护理级别较高的AL患者,化疗期间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

血浆D-D水平检验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下载:107 浏览:1067

李红琼 《预防医学杂志》 2024年6期

摘要:
目的:研究组分析血浆D-二聚体(D-D)水平检验评估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进行血浆D-D水平检验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0例设为研究组,同时选择进行血浆D-D水平检验的健康体检者60例设为对照组。血浆D-D水平检验方法为免疫比浊法,统计比较两组血浆D-D水平,并分析血浆D-D水平检验对研究组患者临床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浆D-D水平为(2.48±0.68)mg/L,对照组血浆D-D水平为(0.42±0.15)mg/L,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初发期、复发期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初发期明显高于复发期,各阶段血浆D-D水平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死亡前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病情控制,死亡前明显高于治疗前,不同预后的血浆D-D水平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浆D-D水平检验评估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非常高,可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载:116 浏览:1284

吴沙沙 《护理研究杂志》 2023年11期

摘要:
急性白血病是高度沙危险、进展迅速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骨髓中正常造血干细胞发生异常改变,使得原有的正常细胞变为白血病细胞,抑制人体正常的造血功能,从而导致急性白血病的一系列症状发生。急性白血病起病比较急,骨髓象可见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经血液浸润到全身组织和器官,应积极进行化疗,必要时应采取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法治疗,否则病情会在短时间恶化引起死亡。

急性白血病护理中健康教育应用的临床效果 下载:183 浏览:2619

郭青云 《国际护理学》 2021年2期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健康教育应用在临床上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健康知识评分;宣教前后对急性白血病治疗的焦虑情绪;健康教育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结果:健康教育护理后观察组健康知识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宣教后HAMD、HAMA评分比较,观察组对象的HAMD、HA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为急性白血病患者护理时,给予健康教育能够加强患者对急性白血病的了解,有意识的预防及复诊,还能够缓解患者对疾病的焦虑情绪,促进患者积极治疗配合度,并且健康教育能够让患者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推广。

症状管理动态模型在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89 浏览:760

熊璐 《中国护理学报》 2024年6期

摘要:
研究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在护理管理中应用症状管理动态模型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52例为研究对象,时间段为2022年1月~2023年12月,根据收治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和症状管理动态模型护理方式,对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化疗副作用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相比于对照组具有更优的评分,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具有更低的化疗副反应发生比例,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具有更高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在护理管理中应用症状管理动态模型能够更好的降低患者的化疗副反应,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体化健康教育在急性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下载:304 浏览:3023

刘红丽 《中国护理学报》 2021年5期

摘要:
探究个体化健康教育在急性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时间段]: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研究对象]:因急性白血病而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6例患者。抽签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n=33)、实验组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n=33),探究两组患者在不同健康干预下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护理效果对比(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评分、抑郁评分、焦虑评分)。结果: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护理中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后,实验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评分、抑郁评分、焦虑评分等护理效果均有了较好的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组间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护理中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后,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不同剂量成分输血在小儿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成效 下载:241 浏览:2465

张文华 《医学研究前沿》 2021年3期

摘要:
分析不同剂量成分输血在小儿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成效。方法:研究选取我院接收3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作为观察组,依据成分输血剂量分组。再选取同期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统计其输血前后血清当中的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结果:输血后1个月小剂量输血组患儿的IL-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剂量输血组患儿的IL-2表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输血后,大剂量输血组患儿的IL-4表达降低更加显著,与输血前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输血后小剂量输血组患儿的IL-10表达增加明显,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剂量输血组患儿的IL-10表达增加更加显著,与输血前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剂量成分输血可改变小儿急性白血病患儿的细胞因子含量,进而影响免疫功能,临床需根据急性白血病患儿的实际病情合理选择最佳成分输血剂量。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