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李普曼-史温格方程在耦合道中的应用 下载:65 浏览:389

王恩 宋开兰 刘利娟 马冰 李德民 《物理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手征幺正方法是描述动力学产生的强子共振态性质的一个重要手段,该方法利用推广到耦合道的李普曼-史温格方程描述无穷多s道散射圈图的贡献。本文中,我们从希尔伯特空间的定态散射过程出发,首先导出李普曼-史温格方程,然后以同位旋I=0的两个耦合道K■和ππ为例,将李普曼-史温格方程推广到描述耦合道的散射过程的Bethe-Salpeter方程,并简单说明了散射振幅的极点与动力学产生的共振态之间的联系,最后我们利用耦合道方法详细讨论了Λ(1405)的双极点结构。

大机组振幅测量的若干问题 下载:51 浏览:365

阮跃1 潘勇1 周广顺2 《中国设备》 2019年1期

摘要:
通过对振动的离散采样与模拟采样,振幅的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特定条件下振幅的作用,振幅的表示以及影响振幅测量精度的因素等进行分析,以便深入理解大机组的振幅测量问题。

YL12000kW烟气轮机故障的分析诊断 下载:52 浏览:492

刘阳1,2,3 卢纲1,2,3 《中国设备》 2020年2期

摘要:
应用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对某YL型烟气轮机的振动超标进行了及时深入的分析诊断,找出了故障原因并提出消振措施,使该烟气轮机的振幅符合标准要求、正常运行。

增补桩对重载铁路桥梁横向振幅影响研究 下载:9 浏览:135

李峰帜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增补桩基加固是目前重载铁路扩能改造中墩台基础常用的加固方法,而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增补桩数量和长度则是加固前的首要工作。以朔黄铁路磁河特大桥浅基桥墩加固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和现场施工监测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开展增补桩数量和长度对桥梁横向振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增补桩数量为12根时,梁跨中横向振幅与墩顶横向振幅抑制比增长最为明显,分别为10.5%和13.2%;增补桩长度越大桥跨结构振动越小。当增补桩长度为24 m时,对跨中横向振幅的抑制比最大为34.6%,对墩顶横向振幅的抑制比达到44.5%,但当增补桩长度超过24 m时,加固对桥梁结构横向振幅的抑制比增长趋势变缓,24 m桩长是最优增补桩长度。

基于UTCI-MIC与振幅压缩灰色模型的用户侧微电网短期负荷预测方法 下载:83 浏览:480

薛阳 张宁 吴海东 俞志程 李蕊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短期负荷预测是保障用户侧微电网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础。现有研究表明,综合考虑气象、地理等影响因素的负荷预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预测准确率。但在具有明显城市特征的用户侧微电网负荷预测中存在局限性,其预测结果呈现显著偏差,使得基于该结果的潮流计算偏离实际情况,危及系统的安全运行。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热气候指数–最大信息系数(universalthermalclimateindex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UTCI-MIC)与振幅压缩灰色模型的用户侧微电网短期负荷预测方法。首先,该模型采用经验模态分解将用电负荷分解为波动负荷和趋势负荷曲线;其次,建立了考虑相似日的MIC矩阵与涵盖多时刻气象、地理区位、城市特征因素的UTCI热环境评估方法,用于波动负荷预测;最后,将基于振幅压缩灰色模型获得的趋势预测结果与波动预测结果重构,得到用电负荷预测结果。案例验证表明,所提方法可有效预测城市特征明显的用户侧负荷变动情况,其预测准确率可达96.91%以上,为城市电网的能量管理系统和电力市场交易提供重要参考。

时滞耦合van der Pol-Duffing振子环的动力学分析 下载:70 浏览:440

施添添 茅晓晨 《动力技术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研究含时滞的大规模van der Pol-Duffing耦合振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通过讨论特征方程根分布情况确定系统的稳定性,并在耦合时滞和强度平面上给出振幅死亡区域.结合数值算例,揭示同步和异步周期振荡、概周期运动以及混沌吸引子等现象.基于非线性振子电路和时滞电路,构建电路实验平台,有效验证理论和数值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时滞可以显著影响系统动力学特性,如诱发振幅死亡、稳定性切换以及复杂振荡等.

基于复振幅调制的全息视网膜显示 下载:93 浏览:440

祁怡君1 张秀敏2 闫晓密2 黄慧诗2 夏军1 《光电子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提出一种适用于增强现实的视网膜显示技术,利用一个相位型空间光调制器结合计算机全息图算法,实现了直接在视网膜上进行全息重建。首次从理论出发,给出了相位型空间光调制器输入相位与眼球前平面光场的计算关系,讨论并比较了基于GS的全息图计算方法和基于双相位编码的复振幅调制全息图计算方法的特点,采用复振幅调制,全息重建中的散斑噪声得到抑制。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应用于视网膜全息成像的计算机全息图算法的有效性。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利用一个纯相位空间光调制器在眼球里进行多平面的无散斑全息重建,同时在视网膜附近重建振幅信息,使得眼睛聚焦在某个平面时,该平面的图像能够恰好投影在视网膜上。整个过程模拟了自然场景中人眼调焦和观察的过程,不同于双目视差的三维显示方法,文章提出的视网膜显示技术是一种真三维全息重建,不存在视觉辐辏调节冲突。

基于MEP最大振幅研究电针联合rTMS对脑梗死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mRS、FMA、BI的影响及机制 下载:39 浏览:246

张瑜 罗依 钟茜芸 刘佩东 单筱淳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评价电针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梗死(CI)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并研究神经可塑性关联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2组间平行对照的设计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且改良Rankin评级(mRS)在1-4级的患者分为电针联合低频rTMS治疗组(治疗组)、电针联合假低频rTMS治疗组(对照组),每周治疗5次,治疗4周,对治疗前后2组mRS、患侧上肢Fual-Meyer(FMA)、改良Barthel指数(BI)、受损半球M1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最大振幅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RS、FMA、BI评分改善和MEP最大振幅,与治疗前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治疗后FMA和MEP最大振幅的提高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RS、BI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低频rTMS治疗CI恢复期上肢运动障碍疗效更显著,机制与提高患侧半球皮层兴奋性有关,是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案。

早期振幅整合脑电图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临床特征分析及预后的诊断价值 下载:244 浏览:1867

马娟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7期

摘要:
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对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60例,其中脑功能受损的患儿有13例,无脑功能受损的患儿有47例。患儿均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查、核磁共振检查,并评价患儿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结果:脑功能受损组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直接胆红素水平、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率与核磁共振检查异常率均比无脑功能受损组的患儿,P<0.05;振幅整合脑电图的检查结果和脑功能受损的临床分期、脑功能损害情况的分数均具有相关性,呈正相关。结论:振幅整合脑电图和脑功能受损的临床分期、脑功能损害情况的分数以及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均有一定关系,能用于临床的诊断监测,评估患儿的预后,可以推广。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神经发育结局中的预测价值 下载:254 浏览:3544

钟菊 《中国儿科杂志》 2022年7期

摘要:
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神经发育结局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380例,在确诊后24h内,均实施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查,在1年后,以Gesell发育量表评分分析神经发育结局。结果: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查中,正常组、轻度异常组、重度异常组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评分依次降低,组间差异明显;以Gesell发育量表评定结果为金标准,振幅整合脑电图预测患儿神经发育结局的敏感度为90.67%,特异度91.30%,准确度91.05%。结论:振幅整合脑电图能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神经发育结局进行预测,准确度较高。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科的应用分析 下载:236 浏览:2601

邱世艳 《中国儿科杂志》 2022年1期

摘要:
探究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我院出生的98例新生儿。结果:49例足月新生儿中48例为连续性电压;49例早产儿中,18.18%的28~30周早产儿aEEG背景波形呈连续性电压,82.61%的34~36周周早产儿aEEG背景波形呈连续性电压,因此,不同胎龄的新生儿aEEG波形连续性存在明显差异。早产儿随着胎龄的增加,最低振幅不断升高,最高振幅不断降低,并随着胎龄的增加逐渐成熟,表明胎龄和振幅存在相关性。讨论:正常足月新生儿与早产儿aEEG背景波的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存在明显差异,振幅整合脑电图新生儿脑发育成熟度的监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