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野外试验中热脉冲探针间距校正方法的应用 下载:76 浏览:476

乔照钰 原晓辉 刘刚 《中国土壤》 2018年2期

摘要:
土壤热特性是土壤的重要参数之一,热脉冲探针是目前土壤热特性最为常用的测量方法。在用热脉冲探针测量土壤热特性时,探针间距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影响非常大。而在野外试验中,由于土壤受到植物根系、土壤冻融、土壤动物活动等的影响,会造成探针间距的变化。因此,探针间距的校正在野外实地测量时十分重要。本研究团队在2013年提出热脉冲探针间距的校正方法,即在温度探针中使用两个热敏电阻,并通过理论公式校正探针初始间距后,得到间距变化后的探针真实间距。将此校正方法应用于野外试验中,分别于夏季和冬季监测土壤中三个深度处(3 cm、8 cm和13 cm)探针间距的变化。结果显示探针间距校正后得到的土壤热特性参数与未校正探针间距时的土壤热特性相比,探针间距校正后得到的土壤热特性参数更加准确可靠;但由于冬季表层土壤存在结冰现象,造成热脉冲探针无法准确测量热特性参数。

基于量子点标记探针技术的肝癌细胞体外生长模式研究 下载:46 浏览:393

方敏1 陈梦圆2 刘璐璐2 应航洁1 陈明1 《肿瘤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目的]建立肝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模型,模拟在体肿瘤微环境,在体外研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生物学行为特点。[方法]基于Matrigel制作三维基质模型,跟踪观察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形态并三维重建,同时利用荧光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实时监测HCCLM9的形态学以及动力学特征。[结果]在该三维培养模型中,HCCLM9细胞呈现出典型的肿瘤侵袭多步骤特征,包括:克服衰老,局灶性增生活跃,优势克隆侵袭。HCCLM9细胞在接种后不同时态,细胞及细胞间展现出不同形态,呈现出血管拟态及不规则克隆,同时伸出伪足,促进细胞变形,并向四周浸润生长,证明肝癌细胞具备自身变形能力。[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体外人肝癌细胞培养三维模型,表达MT1-MMP的伪足以及血管形成在肝癌侵袭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新型纳米探针检测血浆K-ras基因突变与胰腺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关系研究 下载:57 浏览:442

王晓光 宋政炜 倪全法 陈飞 钟征翔 《肿瘤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目的]建立纳米捕获探针体系检测血浆中K-ras基因突变的方法,并探讨K-ra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突变与胰腺癌根治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患者51例,抽提外周血DNA,应用特异性纳米捕获探针检测K-ras基因12、13位点密码子突变,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K-ras基因点突变对胰腺癌根治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影响。[结果]51例胰腺癌根治术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为35.3%(18/51),Kras突变与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有显著性相关(P=0.002、P=0.004)。通过随访分析K-ras基因突变者1年、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为41.3%、0%,K-ras基因野生型1年、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为66.3%、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08);K-ras基因突变者1年累积总体生存率为81.1%,野生型为9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3),而K-ras基因突变者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为11.7%,野生型为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纳米捕获探针体系能够快速痕量检测血浆中K-ras基因突变,其与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胰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无瘤生存期的一个重要指标。 还原

基于生物素的荧光有机小分子及其应用 下载:31 浏览:313

张继东1 刘阿晨1 陈娇2 袁光辉1 金华峰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生物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在人体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羧酸酶辅酶起作用,近年来受到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广泛青睐。此外,其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表现出低毒性,可以被设计成具有靶向选择性的药物载体,能将抗癌药物有效地传递给肿瘤细胞。如今含生物素的小分子已发展成一类具有显著应用价值的生物功能分子。该类化合物具有合成简便、易功能化和特异性强等优点。本文综述了生物素及其衍生物在生物传感、药物释放和其他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基于生物素的荧光有机小分子及其应用 下载:30 浏览:313

张继东1 刘阿晨1 陈娇2 袁光辉1 金华峰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生物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在人体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羧酸酶辅酶起作用,近年来受到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广泛青睐。此外,其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表现出低毒性,可以被设计成具有靶向选择性的药物载体,能将抗癌药物有效地传递给肿瘤细胞。如今含生物素的小分子已发展成一类具有显著应用价值的生物功能分子。该类化合物具有合成简便、易功能化和特异性强等优点。本文综述了生物素及其衍生物在生物传感、药物释放和其他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基于量子点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的应用 下载:73 浏览:478

李欣1 刁娟娟1 李莉2 《生物技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量子点因其独特的光学性质,以及可与有机分子所形成的偶联物的特殊性质,在光学生物标记,由其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探针的合成与应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因其实时、准确、灵敏的检测优势,在生物及医学领域始终被热切关注。该文以量子点的优势为基础,分别介绍了用于检测核酸、蛋白酶、生物反应及细胞状态的量子点-FRET探针的研究机理研究进展及应用优势。并对量子点-FRET探针的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进行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核酸探针的光学传感方法和细胞成像研究 下载:56 浏览:411

张聪1 岳巧丽1 陶丽霞1 胡莹莹1 李晨钟1,2 唐波3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许多疾病的特征在于各种生物分子表现出的异常活性,这些物质通常在细胞内外显示过表达现象,因此对其灵敏靶向识别可以提供诊断和治疗效用。由于基因诊疗和化学传感技术的发展,用于灵敏检测细胞内外生物化学物质的核酸探针突显优势。核酸探针可以在稳定进入细胞的同时,特异性地结合目标物质,通过光学方法检测或通过成像技术标识出来。本文综述了采用光学传感方法和成像技术,基于核酸探针检测生物分子的新进展。根据检测对象进行分类,概括分析了几个代表性体系:核酸序列、蛋白质和酶、化学物质和物理化学条件,并详细阐述其关键设计原理、灵敏度及样品检测等结果,同时指出了各类核酸探针的优缺点。

基于小分子的铜离子与汞离子双识别荧光探针 下载:63 浏览:407

袁跃华 朱永军 胡伟 秦君 田茂 忠冯锋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铜离子在不同细胞生理过程中作为催化辅助因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体内铜离子浓度出现异常也会导致疾病甚至死亡。与铜离子相比,汞离子是各种重金属污染物中最普遍、最危险的一种。因此,对它们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荧光探针法由于具有灵敏度高、快速便捷、可视化和原位无损检测等优点而成为Cu2+与Hg2+离子重要的检测手段之一。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基于小分子Cu2+和Hg2+离子双识别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性能及其在分析方面的研究与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此类荧光探针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宽频带低剖面微带天线应用 下载:40 浏览:295

荣志鹏 李丽娴 邵晓龙 印倩 张耀丹 《无线电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小型化与低重量是雷达的一种发展趋势,二次雷达天线与主天线安置在一起,有着严格的尺寸与重量要求。传统二次雷达天线采用微带阵子天线的形式,微带阵子天线剖面高度为0.25λ,λ为工作频率对应波长。微带天线具有低剖面的特性,为了实现天线小型化,采用L形探针耦合微带贴片的设计方式,剖面高度为0.17λ。实现了天线的小型化,同时还具有宽频带的特性,天线带宽达到28%。

基于硅杂蒽类染料的荧光探针及其应用 下载:90 浏览:501

杜曼 霍宝龙 刘杰民 李梦文 房乐秋 杨运旭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近年来,荧光成像技术为人们研究活体细胞及组织内的化学生物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可以无损、实时、原位地以高时空分辨率实现对目标物进行生物荧光成像与分析。荧光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环境监测、临床诊断和药物发现等诸多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荧光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对发展新型小分子荧光染料及探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和发射波长位于近红外光区(600~900nm)的荧光染料及探针由于具有光毒性低、生物分子自发荧光干扰小、光散射低、组织穿透能力强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生物荧光成像领域。通过将罗丹明分子中O桥原子用Si代替,得到了一类新型的探针分子——硅杂蒽类荧光探针。这类染料分子在保留了氧杂蒽荧光染料优越的光学性质的同时,光谱发生明显红移,满足了近红外荧光检测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硅杂蒽及其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在金属离子、pH值、小分子、生物酶等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且简要阐述了基于硅杂蒽类探针分子的识别检测机理以及其在生物成像等方面的应用。

用氮掺杂碳点为荧光探针检测对羟基苯甲醛 下载:32 浏览:348

弓辉 张梦婷 刘丹 杨学芳 卞伟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1期

摘要:
本文通过一步水热法,以菊花为原料,制备了氮掺杂碳点(N-CDs),并对N-CDs的粒径分布、元素组成、形貌结构及表面官能团进行了表征,考察了N-CDs的光谱性质。本实验基于PHBA有效猝灭N-CDs荧光的现象,以N-CDs为荧光探针,对PHBA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显示该探针对PHBA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0.0-150.0μM,检出限为63 nM。常见的离子、氨基酸和糖类对N-CDs检测PHBA基本无影响。同时,初步探讨了N-CDs与PHBA的反应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内滤光效应。将该探针应用于健康人体血样和尿样中PHBA的微量测定。本实验为对羟基苯甲醛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也预示了该荧光探针在生物样品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巯基丙酸修饰的硒化镉量子点检测银离子 下载:43 浏览:442

丁美玲 王坤 朱维菊 方敏 李村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4期

摘要:
通过水热法合成稳定的巯基丙酸修饰的水溶性硒化镉(MPA-CdSe)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检测水溶液中的银离子。该量子点对银离子表现出选择性荧光增强效应,并对其他共存的金属离子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能。量子点的荧光增强与所加银离子浓度之间在0.1~1.2μM范围内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对银离子的检测灵敏度很高,检测限达到9.9nM。在实际水样中该方法对银离子检测的回收率为95%~120%,说明MPA-CdSe可以应用于实际水样中对银离子的检测。

代谢标记小分子探针6-炔基-2-乙酰氨基半乳糖的合成 下载:34 浏览:369

韩小见1 温银行2 郑路2 赵康康2 苏峰1 马静3 王佳佳2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3期

摘要:
以乙酰氨基半乳糖为起始原料,经过叔丁基二甲基硅基对糖环的6位选择性保护,随后将1,3,4进行甲氧甲基保护,选择性脱除6位保护基,经Dess-Martin氧化、Bestmann′s试剂和酸性条件下去保护后得到目标化合物,并通过单晶衍射确定了中间体7的结构;本文为6-炔基-2-乙酰氨基半乳糖的合成提供了有效的制备方法,为后续相关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基于苯乙烯吡啶衍生物pH荧光探针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31 浏览:330

刘艳伟 刘紫玉 赵鹏 高帅 常海涛 丁静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8期

摘要:
本文以苯乙烯基吡啶衍生物为荧光团,酚羟基为脱质子基团,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可视化pH值荧光探针。探针表现出强烈的pH依赖性,且伴有溶液颜色的显著变化。此外,探针还显示出良好的光稳定性和抗金属离子干扰能力。pH滴定实验表明该探针的荧光强度在pH 6.00至8.85之间随pH值增大而降低,且线性关系良好。探针的pKa值为7.21,对于细胞内pH值的研究是有价值的。该探针可广泛用于检测和定量测定生物系统中轻微的pH变化。

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阴阳性判读标准的建立及灰区样本的基因型分析 下载:105 浏览:515

吴蓓颖 顾燕英 范臻佳 蔡刚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的阴阳性判读标准,同时探讨灰区样本的特性及应对措施。方法采用FCM检测132例腰背关节痛患者外周血HLA-B27的表达,以流式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Flow-rSSO)法检测患者HLA-B位点的分型。结果 FCM和Flow-rSSO法检测HLA-B27的阳性率分别为18.18%和73.48%。根据FCMHLA-B27试剂盒推荐的判读规则,灰区样本45例,经Flow-rSSO法验证后,HLA-B27全部为阳性。通过对不同d值(荧光强度的均值与校准磁珠中位值的差值)范围样本的基因型分析设定判读规则,即d>2均判读为阳性,d≤-7为阴性,-7

一种新型宽带低副瓣微带贴片阵列天线的设计 下载:59 浏览:447

王德乐 黄季甫 《天线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宽带低副瓣微带贴片阵列天线的设计。该设计采用背馈式长探针馈电,使微带馈线和辐射贴片有效隔离,减小了寄生辐射;采用双层辐射贴片结构,使天线产生双谐振频点,有效地增大了天线的工作带宽;利用45°极化旋转,有效地降低了阵列天线的副瓣电平。设计并仿真了4*4单元天线阵列,结果表明,该天线在20%的频段内S11参数优于-10dB、副瓣电平优于-26.5dB、辐射效率高于60%。

量子点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下载:83 浏览:476

谭艳芝 《纳米技术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基于量子点具有激发光谱宽、发射光谱窄、荧光量子产率高和寿命长等特殊的性质,被认为是一种比荧光染料分子更理想的生物探针,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的几种量子点制备方法及其表面修饰,另外综述了量子点在生物学的应用。

瞬变等离子体微波诊断研究进展 下载:195 浏览:971

王亮 《电路系统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在瞬变等离子体微波特性研究方面,通过理论要点,需要做出数据分析和计算,根据实验结果推算研究。对等离子体吸收探针,微波反射计进行理论支持,进行实验得出结果,通过本次实验对微波诊断研究进行了改造和优化。

PCR荧光探针法联合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在肺结核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49 浏览:680

杜彦霖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1期

摘要:
探究PCR荧光探针法联合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在肺结核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肺结核患者为观察组,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痰涂片抗酸染色、血清结核抗体及PCR荧光探针法结核分枝杆菌检测。再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将PCR荧光探针法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进行结核耐药性检测,比较三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PCR荧光探针法诊断肺结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高于涂片抗酸染色、血清结核抗体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DNA微阵列芯片法检出利福平敏感18例,耐药6例;异烟肼敏感22例,耐药7例;双重耐药3例。结论:PCR荧光探针法联合DNA微阵列芯片法在检测肺结核时能够提高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且检测速度快速,为肺结核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