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曹禺综合研究述评 下载:44 浏览:407

刘川鄂 汪亚琴 《中国文学》 2020年11期

摘要:
本文的"综合研究"指曹禺及其戏剧综论、文学史中的曹禺研究、与曹禺相关的回忆录等,基本不涉及曹禺单部作品的专题研究。曹禺综合研究呈现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前褒贬兼有、毁誉不一,新中国成立后到新时期综论性文章停滞、文学史研究定型,新时期至今海内外、多视角全面推进。研究者们都充分肯定曹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对《原野》《日出》《北京人》等单个作品的评价存在较大反差。综合研究的"不综合现象"、批评思维固化等,也是需要整体反思的问题。

“川版”《原野》的文学史意义 下载:45 浏览:380

丁文 《中国文学》 2020年9期

摘要:
"川版"《原野》诞生于1980年代初期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下,但曹禺依照的是1950年代初期的文学史评价来对"文化生活版"《原野》进行修改,体现出文学史对文学经典的反向书写,表明1950年代的文学规范仍对现代作家与现代文学经典构成持久改造。而作家主动与之对号的心态,也包含着值得反思的文学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等重要问题。

闻一多“戏剧性独白”体诗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下载:64 浏览:360

毕婧 《中国文学》 2020年9期

摘要:
"戏剧性独白"体诗创作,是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诗人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艺术贡献。本文集中论述闻一多"戏剧性独白"体诗创作,及其对1930年代卞之琳的直接影响和对1940年代袁可嘉等年轻诗人的间接影响,揭示闻一多"戏剧性独白"体诗创作的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民初政治小说《极乐地》的文学史意义 下载:48 浏览:380

晋海学 《中国文学》 2020年3期

摘要:
鲁哀鸣的《极乐地》是民初政治小说中的杰作,其价值主要体现为:第一,通过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积极引入,《极乐地》把近代政治小说中的理想叙事推到了"主义"化的新阶段;第二,《极乐地》基于无政府主义立场对时代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改造了清末政治小说寄希望于未来的乌托邦叙事模式,建立起运用思想理论来处理现实的传统,对后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有启示作用;第三,《极乐地》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充满悖论,既有强烈批判,也有悄然借鉴,这既有别于清末作家的立场,也不同于革命文学家的态度。总体而言,《极乐地》无论叙事模式,还是问题立场,抑或是文化态度,均蚀刻着近代政治小说运行的轨迹,是近代政治小说演进中的一个重要标识物。

“外国人教师”的学术反思——洪子诚文学史观念转型的一个节点 下载:46 浏览:394

李建立 《中国文学》 2019年5期

摘要:
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二十年来,从学人研究的角度做探究的还不多见,特别是少有人关注这本著作中具有范式转换意味的文学史观念与"独立撰史"的写作者个人经历之间的联系。这本著作的"前身"是一份课程讲稿。洪子诚于1991—1993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担任"外国人教师",为日本学生讲授过"近世中国文学"课。为后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提供了基础框架、核心观点和方法论,是1990年代知识转型的"先声"。

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分类——以《新文学史料》为中心 下载:65 浏览:380

徐洪军 《中国文学》 2018年8期

摘要:
作家回忆录的写作在八十年代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文学现象,很多老作家发表、出版了一大批文学回忆录。但是,无论是从八十年代的文学现场还是从三十年来的文学史研究来看,作家回忆录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在推进"当代文学历史化"、"重返八十年代"的学术思潮中,这一现象实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新文学史料》为中心,兼及其他作家回忆录著作,对八十年代的作家回忆录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以期为后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扎实的学术基础。

文学史视域中的《山花》现象与延川作家群 下载:46 浏览:388

李震 《中国文学》 2018年7期

摘要:
《山花》是"文革"后期的1972年在陕北延川创办的文学小报。它聚拢了一群回乡知青和北京知青,孕育了路遥、曹谷溪、史铁生、梅绍静、陶正等一大批"文革"后的重要作家、诗人。它与同时期河北的白洋淀诗群构成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知青文学据点,但却出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血脉和知识谱系,也走上了不同的文学道路。目前各家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对白洋淀诗群有着大篇幅的论述,而对《山花》及延川作家群却只字未提。本文就此提出质疑,并试图在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中来分析、认识《山花》现象及延川作家群的文学史意义。

论南北宋之交理学家诗论及文学史意义 下载:58 浏览:472

顾友泽1 袁昕澄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南北宋之际理学家学术上主要继承北宋诸子,论述诗歌也多流露出重道轻文的倾向,恪守儒家诗教观。然而,南北宋之际理学家论诗并非亦步亦趋于前人,而是有意无意偏离前人的传统:不仅仅研究《诗经》本体,还将《诗经》作为工具考量其他诗歌,张戒甚至提出《诗经》中不少诗歌属于爱情诗;论诗的视野突破前人,关注前辈理学家所不关注的文学体制与文本;开始在文学本体意义上讨论诗歌技巧等问题。南北宋之际理学家的诗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理学家开始对诗人身份的认同,为此后理学家与诗人身份合二为一的滥觞,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史与学术史意义。

相思寸寸灰——再论《玉梨魂》的文学史属性 下载:45 浏览:330

栾梅健 《文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玉梨魂》是民初一部影响广泛的言情小说。其主人公何梦霞与白梨娘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爱情故事,有的学者认为仍应归于传统封建道德范畴,也有的学者认为已达到个性解放的现代阶段。深究作者徐枕亚当时的创作处境与外在压力,尽管作为原型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逾越了原有底线,然而,小说作品本身留给我们的依然是个"近代性"的典型文本。

胡适、郭沫若、周作人的新文学史叙事策略及话语权之争 下载:79 浏览:477

张军 《文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胡适1922年撰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按照进化论文学史观讨论新旧文学兴废、平民文学与贵族文学的嬗替,论证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他与陈独秀的历史功绩得到凸显。1930年,郭沫若《文学革命之回顾》以阶级论重新审视文学革命,批评了胡适文学观及文学史观中的诸多漏洞,革命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得以高扬。1932年,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循环论阐释中国新文学运动,分别对胡适白话文学观和革命文学进行了批判,言志派文学得以倡导。

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中的“知识化”现象 下载:85 浏览:482

斯炎伟 《文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不时体现有一种"知识"的眼光与意识,它将"问题的探讨"降格为一种"知识的言说",甚至是某种"常识的复述"。对常规性史料的绝对信任与过度依赖,使研究活动难脱某种特定话语之下的知识窠臼。将一些热门的学术理念视为"公理"并加以"结论"式运用,极大限制了研究活动对问题的个性化发掘。缺乏问题意识的"材料流"结构以及急于将对象"本质化"的话语模式,使研究活动成了知识的陈述或判定,从而阉割了研究主体的思想与历史的复杂。

追赶文学风潮的时髦人——重论《啼笑因缘》的文学史意义 下载:96 浏览:504

栾梅健 《文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1930年代红极一时的张恨水长篇小说《啼笑因缘》,以往论者往往从大众趣味加以理解。本文认为《啼笑因缘》是我国多角恋叙写模式的重要开创者。小说中对"五四"时过于浪漫的爱情幻想的否定,以及关于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的武侠描写,都走在了当时文学新潮的前列,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的英语书写——《卢特利奇中国现代文学指南》总论 下载:488 浏览:498

顾明栋1,2 《文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西方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概览的英语书写已有数本,《卢特利奇现代中国文学指南》旨在通过宏观1910-2017年期间的中国文学,并对其中一些名篇佳作做深入研究,以满足英语为母语的西方读者、学生以及学者对中国文学专业知识的一般需求。该书对文学概览的写法问题另辟蹊径,根据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出文学史书写的"模糊重叠说",将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学分成相互独立而又相互重叠的四个阶段:"早期现代文学"、"中期现代文学"、"晚期现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并以其为基础构建全书的理论框架,.兼顾文学研究对广度和深度的双重关注,将纪年、主题、比较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融为一炉,在世界文学的大语境中对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现状进行概述,重新定义现代文学现有的研究领域,突出现代文学新兴的领域,并为将来的研究项目提供新的见解与启示。总论对该书的编写理念、主要内容、理论框架、组织结构、编写方法、文献体例,以及使全书保持统一的主题等问题予以较为详细的阐述。

文学史“过渡状态”中的文艺界“拨乱反正”——以1975-1983年为论述中心 下载:57 浏览:456

王布新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6期

摘要:
文艺界"拨乱反正"通常被当作政治"拨乱反正"的构成部分来研究,双方既合谋共生又相互背离的复杂关系被当代文学研究者所忽略。本文以重返历史现场与史料重读的方式,将其重新放置到1975年至1983年前后文学史的"过渡状态"中加以考察,对其发生的时间范围和历史进程提出新的看法。重新厘清文艺界"拨乱反正"的历史过程,既对新时期文学史的论述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反思文学史分段研究及其理论局限具有范式重构的借鉴意义。

论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的他者化境遇 下载:127 浏览:1364

刘佩珍 李素娟 《中国文学》 2023年11期

摘要:
中国的文学是由各个民族文学共同缔造,但是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却逐渐缺席。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已经确认了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但是,少数民族文学却依然无法摆脱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少数民族文学的命名导致文化身份的他者化、著述文学史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学境遇他者化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学者在学术处境上的他者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他者化的境遇,希望能够建立理想的当代中国文学格局,使得各民族文学能够共生共存、互相促进、积极发展。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