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情境抑或意象:戏剧艺术的本体之辨——从谭霈生《论戏剧性》及《戏剧本体论》谈起 下载:27 浏览:304

徐晨1 施旭升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20世纪80年代谭霈生先生戏剧"情境本体论"的提出成为当代中国戏剧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情境本体论"固然有其独到的艺术分析与缜密的学理逻辑,但由于时代与视野的局限,其理论内涵及阐释空间难免都略显局促。从中外戏剧艺术审美的基本经验出发,通过关于戏剧形态的讨论,探究戏剧艺术文化差异背后的本体特质,可以"意象"观来弥补"情境"论之不足,揭示作为戏剧艺术生成土壤精神传统的根基,考察情境与意象之于戏剧理论建设的当代价值以及戏剧文化的历史意义。

仪式·节日·狂欢——戏剧艺术的精神原型 下载:64 浏览:402

施旭升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亚里士多德曾以"动作"来概括戏剧的本质,其实,动作只有在"仪式"中才更具规范化、程序化,充满神秘的摹仿和象征意味,体现娱神娱人的精神价值,显示出某戏剧的精神品味;"节日"乃是一种神圣化了的"时间",它具有某种重复的、庄严的、神圣的、令人激动的性质,维系着所有参与者的"在场"形态,成为戏剧精神的实现方式;"狂欢"则是一种维系着人类广泛的自由且自适的放纵和颠覆的体验,它充满着讽刺、戏谑,狂欢和笑,体现出戏剧艺术所特有的精神品格。从而,"仪式""节日""狂欢",构成了戏剧艺术真正的精神原型。

关于中国乐文化传统视域下的《牡丹亭》评价问题——兼与朱恒夫等商榷 下载:89 浏览:505

施旭升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作为一部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有关《牡丹亭》的思想及艺术审美的价值,其实历来是评判不一的。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对《牡丹亭》虽仍不免有着或贬或褒的评价,但是其经典的地位却从未被撼动过。朱恒夫教授等曾发表署名文章在肯定《牡丹亭》经典地位的同时,却以"现实主义"之名对《牡丹亭》提出所谓"真实性"要求,并以近代西方式戏剧观为尺度来批评《牡丹亭》的芜杂过长,这些显然都值得商榷的。因为,从根本上来看,《牡丹亭》还是深植于中国乐文化的传统当中,从而,《牡丹亭》之评价也就离不开中国乐文化的传统视域。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