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轻简施肥条件下依叶龄运筹蘖、穗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特性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85

金丹丹1 杨继芬2 张文忠2 孙文涛1 高继平2 《中国土壤》 2020年7期

摘要:
以"沈农265"为试材,在该品种主栽区最适宜施氮量(225 kg hm2)和两种基蘖肥与穗肥施氮比例(8∶2和6∶4)基础上开展大田筒栽试验,轻简3次施肥条件下依叶龄设置25种蘖、穗氮肥运筹模式(蘖肥在源建成期6~10叶逐叶施用,穗肥在库建成期11~15叶逐叶施用)及对照组(不施氮),探索蘖肥时期促蘖、保蘖的最佳施氮叶龄和穗肥时期促花、保花的最佳施氮叶龄,进一步确定最有利于产量提高的蘖肥与穗肥叶龄施氮组合,可望为高产高效施肥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高产的穗肥与蘖肥叶龄组合包括8∶2比例下的8叶~11叶期、8叶~12叶期、9叶~12叶期、10叶~12叶期、10叶~14叶期和6∶4比例下的8叶~13叶期、9叶~12叶期、10叶~12叶期、10叶~13叶期,高产的蘖肥叶龄多数在8叶、9叶和10叶,分析证明9叶、10叶为保蘖肥(6叶、7叶为促蘖肥,8叶兼具促保作用),因此,保蘖肥比促蘖肥对沈农265增产作用更大;高产的穗肥叶龄多数在12叶期,分析证明11叶、12叶为促花肥(14叶、15叶为保花肥,13叶兼具促保作用),在12叶期追施穗肥有利于增加每穗分化颖花数和现存颖花数,可见,同为穗肥,两种穗肥效果明显不同,促花肥比保花肥更重要。综上,轻简施肥和等氮量前提下9叶~12叶期和10叶~12叶期组合是较优越的蘖、穗氮肥叶龄运筹模式,说明该地区水稻生产中应注重保蘖肥和促花肥的科学合理施用。

深耕对黑土水分特征及动态变化影响 下载:79 浏览:497

王秋菊1,2 刘峰1 焦峰3 常本超1,2 贾会彬4 《中国土壤》 2018年4期

摘要:
水分特征曲线是反映土壤持水性、供水性和水分有效性的重要参数。为明确深耕对黑土土壤水分特征及有效性的影响,通过田间多点取样,比较研究了深耕与常规耕作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孔隙组成及水分动态变化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深耕提高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符合Van Genuchten模型,相关显著;深耕提高土壤有效孔隙比例,有效孔隙增加5.48%82.00%;深耕提高了0~40 cm土层有效水储量,其中速效储水量和迟效储水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54和1.21倍;深耕改变了作物整个生育期间土壤水分动态变化,5 cm土层土壤受降雨影响波动性大,对照、深耕无差异,15 cm、25 cm土层对照水分高于深耕,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对照低于深耕;对照0~30 cm土层土壤耗水量高于深耕7.8 mm,30~60 cm土层低于深耕7.2 mm,深耕深层土壤水分利用率高,是对照的1.74倍。黑土深耕可提高土壤水分有效性和总储量。

无定型氧化铁对土壤中阿特拉津吸附-解吸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480

黄玉芬 刘忠珍 魏岚 李衍亮 黄连 喜黄庆 许桂芝 《中国土壤》 2018年1期

摘要:
选取人工合成的无定型氧化铁(AHOsFe)纯矿物,以及两种典型土壤(黑土和砖红壤)的原土(S1和S2)和AHOsFe包被土壤(AHOsFe-S1和AHOsFe-S2)为研究材料,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AHOsFe对土壤中阿特拉津(AT)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各吸附剂对AT的吸附均能采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较好地拟合(r≥0.996,p<0.01),AHOsFe对AT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和较高的吸附非线性,AHOsFe包被黑土和砖红壤后,两种土壤对AT的吸附能力(Kd值)分别增加56.3%和43.8%。各吸附剂对AT均存在解吸迟滞效应,两种土壤及被AHOsFe包被后,其对AT的解吸迟滞系数(HI)在AT低初始浓度时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在AT高初始浓度时随浓度的增加略有增加,AHOsFe对AT的HI则随AT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不同吸附剂在AT不同初始浓度时的解吸迟滞机制不同。与土壤相比,AHOsFe对AT具有较强的解吸迟滞效应,但AHOsFe包被土壤后,却降低了土壤对AT的解吸迟滞效应。

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河道水质调查与评价 下载:46 浏览:450

郭旋 张成 军李鹏 钟华 赵同科 《中国环境保护》 2018年8期

摘要:
为全面了解航食基地——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的河道水质,对镇域内的4条主要河道凤河、凤岗减河、旱河和岔河进行了水质调查,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河道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镇域内河道主要污染物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氮(总氮)和磷(总磷)平均值分别为122、22.3和1.3 mg/L,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V类标准限值;其中,凤河、凤港减河污染尤为严重。水质评价结果表明,4条河流的综合污染指数均超过1,其中,凤岗减河综合污染指数达到了15.01,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另外,对河道断面水质分析表明,部分河道在镇域内水质有恶化趋势,需从严控制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

氮磷肥减施对露地蔬菜农田氮磷淋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 下载:43 浏览:267

骆晓声1 寇长林1 王红建2 李见君2 《土壤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过量氮磷肥施用导致菜田氮磷淋溶严重,对水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威胁。本研究在河南蔬菜种植区选取典型露地菜田,采用田间渗漏池法,研究洋葱、甘蓝菜田氮磷肥减施后氮磷淋溶及蔬菜产量变化。试验设置常规施肥(NP),常规氮磷肥减量20%(JNP1),常规氮磷肥减量40%(JNP2)。结果表明:通过氮磷肥减施,JNP1和JNP2处理淋溶液总氮、可溶性总氮、硝态氮浓度比常规平均降低12.9%、18.2%和20.5%。JNP1处理总氮、可溶性总氮和硝态氮淋溶量分别比常规处理降低5.3%、11.9%和10.3%。JNP2处理总氮、可溶性总氮和硝态氮淋溶量比常规处理分别显著降低33.6%、36.2%和32.6%(P <0.05)。所有处理硝态氮平均淋溶量占总氮淋溶量60.1%,占可溶性总氮淋溶量的79.0%。两个蔬菜季氮积累量236.0~256.1 kg hm-2,磷积累量25.3~29.9 kg hm-2。氮磷肥减施后,蔬菜的产量略有降低,不同处理差异并不显著。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对春小麦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391

刘亦丹1 迟凤琴1,2,3 谷思玉1 张久明2,3 张一雯1 匡恩俊2,3 宿庆瑞2,3 《土壤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土壤养分及小麦(籽粒、秸秆、颖壳)养分吸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寻求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的合理范围,以期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小麦产量的同时减少土壤过量施用化肥的负面作用。田间试验设不施肥(CK)、有机肥替代100%化学氮肥(N0)、有机肥替代50%化学氮肥(N0.5)、有机肥替代25%化学氮肥(N0.75)及100%化学氮肥(N1)5个处理;其中,100%化学氮肥处理为当地化学氮肥常规用量。结果显示:小麦收获期N0.75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N0和N0.5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CK处理下降,而N0.75处理和N1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CK处理增加,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处理可影响小麦籽粒、秸秆(叶和茎秆)、颖壳中N、P2O5、K2O养分含量,小麦生物量和籽粒产量随施用化学氮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施用氮化肥比例与小麦籽粒氮素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小麦秸秆和颖壳中N含量均以N0.5处理较高,P2O5含量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K2O含量以N1和N0.5处理最高、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小麦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以N0.75处理最高,分别为5274.0 kg hm-2和53.3%。综上,在东北春小麦种植区域,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学氮肥投入25%~50%,可以在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同时,增加土壤养分含量。

氮磷肥减施对露地蔬菜农田氮磷淋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 下载:32 浏览:204

骆晓声1 寇长林1 王红建2 李见君2 《土壤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过量氮磷肥施用导致菜田氮磷淋溶严重,对水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威胁。本研究在河南蔬菜种植区选取典型露地菜田,采用田间渗漏池法,研究洋葱、甘蓝菜田氮磷肥减施后氮磷淋溶及蔬菜产量变化。试验设置常规施肥(NP),常规氮磷肥减量20%(JNP1),常规氮磷肥减量40%(JNP2)。结果表明:通过氮磷肥减施,JNP1和JNP2处理淋溶液总氮、可溶性总氮、硝态氮浓度比常规平均降低12.9%、18.2%和20.5%。JNP1处理总氮、可溶性总氮和硝态氮淋溶量分别比常规处理降低5.3%、11.9%和10.3%。JNP2处理总氮、可溶性总氮和硝态氮淋溶量比常规处理分别显著降低33.6%、36.2%和32.6%(P <0.05)。所有处理硝态氮平均淋溶量占总氮淋溶量60.1%,占可溶性总氮淋溶量的79.0%。两个蔬菜季氮积累量236.0~256.1 kg hm-2,磷积累量25.3~29.9 kg hm-2。氮磷肥减施后,蔬菜的产量略有降低,不同处理差异并不显著。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对春小麦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下载:48 浏览:364

刘亦丹1 迟凤琴1,2,3 谷思玉1 张久明2,3 张一雯1 匡恩俊2,3 宿庆瑞2,3 《土壤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土壤养分及小麦(籽粒、秸秆、颖壳)养分吸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寻求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的合理范围,以期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小麦产量的同时减少土壤过量施用化肥的负面作用。田间试验设不施肥(CK)、有机肥替代100%化学氮肥(N0)、有机肥替代50%化学氮肥(N0.5)、有机肥替代25%化学氮肥(N0.75)及100%化学氮肥(N1)5个处理;其中,100%化学氮肥处理为当地化学氮肥常规用量。结果显示:小麦收获期N0.75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N0和N0.5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CK处理下降,而N0.75处理和N1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CK处理增加,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处理可影响小麦籽粒、秸秆(叶和茎秆)、颖壳中N、P2O5、K2O养分含量,小麦生物量和籽粒产量随施用化学氮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施用氮化肥比例与小麦籽粒氮素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小麦秸秆和颖壳中N含量均以N0.5处理较高,P2O5含量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K2O含量以N1和N0.5处理最高、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小麦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以N0.75处理最高,分别为5274.0 kg hm-2和53.3%。综上,在东北春小麦种植区域,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学氮肥投入25%~50%,可以在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同时,增加土壤养分含量。

东北主要类型旱田土壤持水特性研究 下载:32 浏览:195

王秋菊1,2 焦峰3 刘峰1 常本超1 姜宇4 米刚4 周鑫4 朱宝国5 《土壤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土壤持水特性是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一种反映,不同土壤持水特性存在差异。为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旱田耕地土壤的持水特性,本研究通过定点采样方法,在不同地区选择了典型的黑土、草甸土、白浆土、碱土、褐土5类旱田耕地土壤,通过压力膜法得出不同水柱压力下土壤水分实测值,并通过Van Genuchten和Garden模型进行模型拟合,相关性极显著,通过Van Genuchten绘制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从曲线看出,不同类型土壤持水特性存在差异,0~10 cm土层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差异大、曲线分散,草甸土、白浆土、碱土含水量在各压力下均处于较高水平,褐土最低,黑土居中; 10~20 cm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在低吸力阶段差异仍较大,高吸力阶段差异小,褐土含水量最低,草甸土、白浆土、碱土趋于一致,黑土居中; 20~30 cm土层差异减小,褐土、碱土、黑土趋于一致;通过Garden模型计算土壤比水容量,不同水吸力下,褐土比水容量最高,其次是黑土,草甸土、白浆土和碱土比水容量较低,说明褐土和黑土释水能力强;土壤饱和含水量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持水库容与土壤大颗粒、土壤<0. 02 mm的颗粒呈极显著负相关,与0. 02~2 mm的颗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草甸土、碱土、白浆土饱和持水库容高,但有效库容低,与褐土、黑土相反。因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要根据土壤的物质特性提出对应措施。

品种演替和土壤肥力对小麦产量和磷生理效率的影响 下载:65 浏览:258

宋晓1 黄绍敏1 郭斗斗1 张水清1 张珂珂1 宋阿琳2 岳克1 张玉亭1 《土壤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以25年来长期定位施肥试验构建不同土壤肥力梯度为平台,研究品种演替过程中籽粒产量和磷效率对土壤肥力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随品种演替小麦籽粒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郑麦0856的产量最高(8 157. 3kg·hm-2),郑麦7698次之,豫麦13的产量最低(5 915. 39 kg·hm-2);不施肥处理(CK)则下降。无论施肥或不施肥处理,100 kg小麦籽粒对磷素的需求量均随品种的演替呈上升趋势。此外,随品种演替,磷的生理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郑麦941 (172. 48 kg·kg-1)的磷生理效率最高,郑麦9023 (145. 79 kg·kg-1)、郑麦7698 (130. 51kg·kg-1)和郑麦0856 (147. 65 kg·kg-1)次之,三者之间差异不明显,豫麦13 (66. 71 kg·kg-1)的磷生理效率最低;同一品种,单施化肥处理(NPK)小麦磷生理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MNPK、1. 5MNPK和SNPK)(豫麦13除外)。同时,品种演变明显提高了磷农学效率;但在施肥条件下,继续增施肥料和养分投入使豫麦13、郑麦941、郑麦7698和郑麦9023的磷农学效率降低;而郑麦0856的农学效率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而增加,与籽粒产量协同提升。因此,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演替在土壤肥力养分充足时籽粒产量显著提高,磷效率也呈增加的趋势。

有机氮与无机氮不同配比对设施菜地次生盐渍化土壤改良效果 下载:50 浏览:359

吴荣 刘善 江孙昊 田野 陈益山 杜颖 马良 《土壤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通过设施菜地小区试验,研究有机氮与无机氮不同比例配合施用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效果以及对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氮与无机氮配合施用可以明显降低土壤中全盐含量与电导率,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的过量积累,尤其有机氮与无机氮比例为2∶1时,效果最好;同时有机氮与无机氮配合施用,达到改善土壤有机质平衡及调控的作用,有机质从16. 8 g/kg增加到21. 7 g/kg;有机氮、无机氮2∶1配施可以明显降低番茄中硝酸盐的含量,显著提高番茄中可溶性总糖和还原型Vc的含量,达到提高番茄产量和提升果实品质的效果。从改良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和优质施肥管理两方面综合考虑,建议设施大棚采用有机氮与无机氮配合施用,土壤全盐含量3. 54 g/kg条件下以有机氮与无机氮2∶1配施有机肥与化肥效果最佳。

不同还原物料及土壤改良剂对冬水田水稻生长、养分吸收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下载:43 浏览:213

陈琨1,2 康思文1,3,2 武法池1,2 秦鱼生1,2 喻华1,2 钟习兵4 涂仕华1,2 《土壤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为探究水稻在土壤淹水还原性条件下坐蔸成因以及防治措施,通过盆栽试验添加不同还原物料,对比分析两个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在土壤还原性条件下生长反应。采用盆栽试验,模拟冬水田长期渍水状况,研究了3种还原物料(稻草粉、硫酸亚铁和白糖)不同用量和4种潜在改良剂对两个水稻品种(川香优9838和川谷优7329)生长的影响。试验设12个处理,每个处理5次重复。结果表明,稻草粉20 g·kg-1和白糖5 g·kg-1处理对两个水稻品种的分蘖动态影响最大,这两个处理对川香优9838有效穗分别比对照下降40%和25%,对川谷优7329均下降45. 8%。低量的稻草对水稻生长有一定促进和增产作用,随着稻草用量增加,水稻生长受到抑制,产量降低; 20 g·kg-1稻草粉处理降低了川香优9838和川谷优7329产量,降幅分别达19. 7%和46. 1%。与对照相比,硫酸亚铁比过量施用稻草处理显著增加了川香优9838的产量;所有其他处理均较稻草粉20 g·kg-1处理增加或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稻草粉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Fe2+和Mn2+含量,降低了Eh值,并与稻草粉用量呈正相关;而白糖、硫酸亚铁处理对土壤Fe2+、Mn2+和Eh影响不显著。在稻草粉20 g·kg-1处理基础上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石灰和硼砂对水稻苗期毒害有缓解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四川省冬水田前季水稻收获时局部残留稻草堆积是翌年水稻坐蔸发生的主要原因,稻草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还原性有毒物质抑制了水稻生长,从而造成水稻减产;在冬水田稻区,少量稻草还田能促进水稻生长,比其他大多数处理显著增加水稻产量。

猪场粪污源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在叶菜上的肥效研究 下载:57 浏览:406

冯瑶1 高艳珍2 常会庆3 刘元望1 孟学良1 李兆君1 《土壤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为研究一种以猪场粪污为原料的新型大量元素(含微量元素Cu)水溶肥料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设置清水对照、等养分单质肥料和猪场粪污源大量元素水溶肥料3个处理,研究施用供试大量元素(含微量元素Cu)水溶肥料对不同试验点叶菜产量、叶绿素和V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猪场粪污源大量元素(含微量元素Cu)水溶肥料增加了叶菜的产量、叶绿素和Vc含量,与清水对照相比,叶菜产量增产幅度为5. 50%~41. 43%,叶绿素和Vc含量分别提高5. 59%~24. 53%和7. 14%~35. 71%;与等养分单质肥料相比,叶菜产量增产达6. 64%~19. 16%,叶绿素和Vc含量分别提高1. 93%~13. 96%和6. 52%~26. 67%。可见,该新型大量元素(含微量元素Cu)水溶肥料的施用可以有效提高叶菜产量,并改善其品质,值得推广应用。

浅谈植物营养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载:105 浏览:1035

洪方刚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4年2期

摘要:
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其营养状态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参与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植物营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植物营养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植物保护与植物营养的相关探讨 下载:365 浏览:3301

王艳艳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1年2期

摘要: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对于植物的保护和绿化方面越来越重视,目前需要加大对植物保护的力度,作为以后的发展方向。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对于植物的保护和营养的补充是两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本文主要对植物保护和植物营养两个方面进行相应研究,分别对其进行阐述,提出了几种保护新型植物新技术的方法,以提高植物营养,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