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科学史教篇》蓝本考略 下载:48 浏览:377

宋声泉 《中国文学》 2019年3期

摘要:
《科学史教篇》是鲁迅对木村骏吉1890年出版的《科学之原理》绪言"科学历史之大观"的编译;其五分之四以上是据蓝本译出,但鲁迅改译为作的努力十分显豁。《科学史教篇》的布局谋篇也由日文蓝本而来,但鲁迅以文章之法对原作的讲义体例做了新的统合。蓝本的发现可以纠正现有对《科学史教篇》词句的诸多误解。鲁迅从仙台医专物理教员六波罗杢太郎处接受了木村著述的影响。鲁迅编译《科学史教篇》的用意是探求由科学到文学的内在关联。

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阻碍群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下载:50 浏览:312

高承海 《心理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是阻碍群际交往的重要因素。基于群际接触理论和群际焦虑理论模型,测量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交往时的群际焦虑水平、彼此持有的刻板印象和外群体态度等变量,考查了这些变量的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1)汉族在群际交往过程中的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少数民族;(2)女性比男性持有更积极的外群体态度;(3)消极刻板印象是产生群际焦虑和偏见态度的重要原因。减少消极刻板印象、降低群际焦虑是促进群际交往的重要途径。

文化认同视角下铸牢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 下载:29 浏览:426

曹庆傲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让境外普世价值快速渗透和影响中国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抵御外来价值理念冲击的必由之路,而文化认同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关键。大学生是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主力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文章以大学生为主体,重点探究文化认同视角下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和路径。

民族村寨社区教育的特征及发展理念——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下载:65 浏览:431

杨新宇 马元丽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10期

摘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期的一个重大战略。发展民族村寨社区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实现全面脱贫的有力举措。民族村寨社区教育的特征表现在:以行政推动为核心;以村寨文化中心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为内容;以学校—社区双向滋养为动力。民族村寨社区教育应坚守"民主、个性、公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解决现实中面临的社区教育管理不民主、民族文化受轻视、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社区教育发展缺少动力四个紧迫问题。

论课堂突发事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下载:73 浏览:431

徐飞1 徐学福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7期

摘要:
课堂突发事件常被视为中断教学进程的干扰,令教师避之不及。实际上,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生活意料之外的遭遇,它具有磨练职业心态、激发教学反思、促进自我实现等作用。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过程,可视为非连续性教育的过程。这种非连续性教育具有不确定性、非连续性、转折性、排他性等特征,需经过遭遇、震惊、反思、领悟四个阶段。要充分发挥课堂突发事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需要教师提高认识,拓宽视野,提升专业判断力。

依赖中的资源争夺:中小学生减负的困境及出路 下载:97 浏览:519

杨柳1 罗生全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期

摘要: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力图解决但却难以根治的历史性问题。依赖中的资源争夺所引发的校际与校内关系的复杂存在,影响了减负工作的深入推进,成为中小学生减负路上的主要拦路虎。突破减负困境,可通过推动基础教育从传统静态、集中走向现代动态、均衡发展,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重新思考民办与公办教育的关系及功能定位,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和共建共享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低竞争、低控制、真评价的教育生态环境等举措合力助推。希望以此为我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行动借鉴和理论参考。

民族教育研究的新范式:混合方法研究 下载:85 浏览:501

靖东阁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1期

摘要: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以单一的质性研究为主,缺乏量化研究作为互证。究其原因,民族教育研究范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学科属性导向,而非研究问题导向,且民族教育研究范式的选择过于关注民族文化,却忽视了教育学科属性。混合方法研究作为"第三次方法论运动"的产物,它不仅能发挥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优势,增强研究者的"问题意识",还能提高民族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促进民族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