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PLS-PATH方法的科技创新对资源利用绩效边际效应测度与分析 下载:47 浏览:252

张乐勤1 陈素平2 《中国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探索科技创新对资源利用绩效影响效应,对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以安徽省为例,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资源利用绩效影响因子进行识别;基于STIRPAT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就科技创新等驱动因子对资源利用绩效边际贡献进行测算;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就科技创新对资源利用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及通过其他因素产生的间接影响效应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城镇化、对外开放、市场化程度、环境规制与资源利用综合绩效间呈典型高度正相关,而产业结构与资源利用综合绩效呈典型负相关关系;(2)科技创新对资源利用绩效直接效应低于间接效应。基于研究结果,从高度重视产业结构在资源利用绩效提升中的"木桶"效应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经济增长效应 下载:68 浏览:421

刘亦文1.2.3.4 丁李平2 李毅2 胡宗义2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发展普惠金融是新时代中国加快推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和金融改革创新的战略重心。从金融服务渗透性、服务可得性、使用效用性和可负担性四个维度出发,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了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基于变异系数法对2005-2015年中国各地区普惠金融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整体还比较低,各区域发展不均衡,但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势头良好。基于固定效应的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双门槛效应确实存在,门槛1和门槛2的估计值分别为0.279和0.405,当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低于0.279时,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正向的,但并不显著;当金融发展水平大于0.405时,其系数为0.004,对经济增长也其显著正向作用,但其值大小明显降低;当金融发展水平大于0.279且小于0.405时,其系数为0.094,对经济增长起着显著促进作用。这些结论为我们下阶段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对策依据和新的思路。

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关联性测度及前景预测——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 下载:87 浏览:477

时朋飞1 李星明2 熊元斌1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美丽中国—旅游业是内涵广泛且结构复杂的具有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在全面剖析美丽中国系统与旅游业系统耦合互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构了美丽中国—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加权TOPSIS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两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然后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维度对该区域11省市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演化关系给予分析,最后结合修正GM(1.1)模型预测了该区域11省市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未来10年的变化轨迹。研究发现:(1)美丽中国系统与旅游业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特征显著,即两大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2)长江经济带11省市美丽中国系统与旅游业系统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且发展态势趋同,但旅游业系统发展水平波动幅度较美丽中国系统更为明显;该区域美丽中国系统评价值长期高于旅游业系统评价值,表明旅游业对美丽中国建设的驱动作用滞后于美丽中国建设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3)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两大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处在稳步上升状态,但提升与演进速度较为缓慢,其中耦合度始终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才跨入勉强协调阶段;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年耦合协调度演化进程明显加快。(4)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两大系统评价值、耦合度指数、耦合协调度等均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从东向西基本上呈现"高—较低—较高—低—较高"的空间格局,而旅游业成为弥合区域发展差异的有效路径依赖。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性测度分析 下载:52 浏览:347

王文萱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8期

摘要:
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扩容和人民安居问题,建立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系统,收集湖南省2007-2016年系统各项指标数据。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熵权法合成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系统发展指数,对湖南省系统中两者之间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分析其发展阶段与特点。根据2007~2016年各项合成指数分析,湖南省主要由房地产发展滞后型向新型城镇化进程滞后转变,协调耦合度不断提高,14个市州发展阶段与湖南省基本一致。因此深入分析湖南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对湖南乃至中部地区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制定房地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证参考。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48 浏览:224

唐国斌 赵婉婷 《中国经济》 2020年9期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科技兴农发展背景下,应如何以科学发展经济,促进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有所提升成为发展的关键。影响我国农村的农产品流通因素以及我国农产品在流动过程当中会产生怎样的波动性特点成为研究的重点。如何通过有力的手段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成为需要思考的核心,本文将结合以上问题具体通过数据分析来对其进行阐述。

周期协同视角下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时变测度与决定因素 下载:47 浏览:217

刘嘉伟 岳书敬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基于1996-2016年长三角核心城市群样本及改进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方法,本文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视角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变动态进行了时变测度,并实证分析了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基本保持稳定,在部分时段出现了小幅提升,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一体化程度显著下降。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较高的经济开放度、相同的语言属性是一体化进程最为稳健的正向推动因素,产业差异度与高铁相连是最为稳健的负向影响因素,官员交流具有相对较为稳健的正向推动,而财政收支状况差异则会产生相对较为稳健的负向效应,空间距离、发展程度差异、市场化程度差异等变量的影响效应缺乏稳健性等。

我国金融资源错配的测度分析 下载:58 浏览:257

梁媛1 杨朝舜2 《中国经济》 2019年9期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金融错配的表现形式与特征。首先运用统计数据对我国现阶段金融资源错配现状进行描述,再运用随机前沿法,对地区、行业和企业间的金融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由投入产出效率衡量金融资源的错配程度。测算结果显示了地区、行业、企业间的金融资源错配特点,总体来说,金融资源在我国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农林牧副渔业、制造业等行业,在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等企业类型中的配置较为有效,金融资源错配程度低。

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现象研究 下载:66 浏览:448

刘玉博1 王振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占全国人口比重42.88%的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社会发展指数,评估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社会发展现状,并利用Moran’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空间分异现象。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不高,从细分领域的角度,社会均衡领域发展相对较好,社会保障领域发展相对不足;(2)杭州和苏州是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最为均衡的2个城市,其他城市如上海、南京、长沙、宁波和无锡也构成了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的标杆;(3)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下游地区整体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但下游地区各城市间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4)14个重要城市社会均衡领域整体发展不足,这一趋势与长江经济带社会均衡领域发展相对较好的整体格局恰好相反,是未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环境公共服务水平测度与差异化分析——以泰州市为例 下载:51 浏览:368

叶懿安1,2 陈婷1,2 张磊1,2 蒋晓威1,2 于露1,2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9期

摘要:
从环境公共服务投入、环境公共服务资源、环境公共服务保障、环境公共服务结构4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综合测度泰州市环境公共服务水平,利用差异系数评价各区市环境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化程度。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泰州市环境公共服务水平整体不高,各区市间存在一定的层次差异性,环境公共服务资源和投入水平的非均等化较为严重,且环境公共服务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相关性。为提高泰州市环境公共服务水平,基于分析结果,从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投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健全管理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基于灰色关联和主成分的长三角科技创新绩效测度 下载:49 浏览:234

汪琛 孙启贵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7期

摘要:
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绩效测度指标,运用灰色关联(GR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指标统计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表明:长三角科技投入对产出具有正向推进作用,绩效强度中等偏下且存在差异性,R&D人员对科技创新产出的绩效高于研发经费,政府资金绩效低于企业资金。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接全球创新发展战略,强化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优化创新投入机制体制,推进创新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基于灰色关联和主成分的长三角科技创新绩效测度 下载:53 浏览:234

汪琛 孙启贵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6期

摘要:
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绩效测度指标,运用灰色关联(GR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指标统计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表明:长三角科技投入对产出具有正向推进作用,绩效强度中等偏下且存在差异性,R&D人员对科技创新产出的绩效高于研发经费,政府资金绩效低于企业资金。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接全球创新发展战略,强化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优化创新投入机制体制,推进创新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军用通信网络可靠性设计技术 下载:54 浏览:337

刘存才1 梁禹1 冯伟2 《无线电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针对无法简单套用经典方法来研究复杂军用通信网可靠性设计这一难题,对通信网可靠性研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详细的可靠性测度指标。基于军用通信网可靠性设计需求,建立了系统可靠性测度和数学模型,给出了一种快速的解析评估算法和适用于大型网络的模拟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能够快速、有效地计算评估可靠性指标,为军用通信网络可靠性设计提供可行、有效的工程方法。

全球大都市城际信息网络的测度及其社会经济意义研究 下载:43 浏览:351

徐庭伟1 罗守贵1,2 《管理与科学》 2020年10期

摘要:
全球化视角下,城市间频繁且巨量的信息交互承载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内涵。以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公布的2018年世界级城市名录中55个Alpha级城市为基础,编写Python程序完成了基于谷歌搜索的上述城市城际信息网络构建和测度,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全球视角下城市信息流总量的社会经济意义及城际信息流量与区域发展水平的联系。一方面通过回归算法,验证了城市信息流总量与其人口、GDP增速、高级服务型跨国公司机构数量、生活消费水平、旅游业规模等指标显著相关;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从中心性、聚类系数等角度分析了全球大都市城际信息网络与区域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了城际信息网络在研究全球城市及区域发展和联系中的重要意义。研究结论为研究城市影响力和城际关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县域城市能级测度与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 下载:71 浏览:417

王杰1 林雄斌2,3 吴佩瑾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6期

摘要:
城市能级是县域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文章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为例,构建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测度安吉县城市能级概况,甄别主导优势和劣势因素,最后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结果表明:(1)城市能级水平由服务能级、经济能级、乡村能级等3个主成分因子构成;(2)安吉县城市能级较低,存在经济辐射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合作层次不高等问题;(3)为提升安吉城市能级,应加强城乡联动效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城际经济合作。这有助于理解乡村振兴和区域一体化下县域能级的提升策略。

实变函数中测度概念的探究式教学 下载:22 浏览:294

于伟波1 李亚亚2 《数学应用》 2020年12期

摘要:
结合实变函数的历史发展过程,将测度概念的形成、演变历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构建了测度概念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可作为实变函数探究式教学的一个案例.

2000~2015年苏州市土地利用效益动态测度及障碍追踪分析 下载:93 浏览:469

朱文娟 孙华 《土壤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科学评价土地利用效益,动态追踪障碍因子可为后续土地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本文运用改进熵权TOPSIS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三维视角对苏州市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效益进行测算,并对其演变态势、速度、效益加速度进行了定量研究及效益预测,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动态追踪分析。结果表明:(1)苏州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由2000年的0.2287逐步提升到2015年的0.6765,实现了"低级-中级-良好"的梯度跨越,(2)综合效益增长速度经历"波动剧烈-快速上升-趋于平稳"的演变过程,而效益加速度变化明显滞后于土地效益速度且波动幅度更大,2010年后逐渐减缓;(3)土地利用效益制约因素经历了"社会-经济-生态"主导的转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工业固废排放量、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镇化率等成为制约苏州市土地利用效益增长的关键因素;研究旨在明晰土地利用效益演变规律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今后苏州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测度与演变格局研究 下载:85 浏览:487

孟小芳1 张雯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8年4期

摘要:
针对2000—2015年间各地级以上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格局演变,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流强度修正城市吸引力规模参数的城际空间联系强度模型,分别从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测度和时空格局变化两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联系度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和经济联系度均持续上升,空间结构已明显表现出多个都市圈绵延发展态势,符合各城市经济在外向功能量和功能效率的变化趋势,可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中国住宿和餐饮业在产业链上位置测度及其动态变迁 下载:45 浏览:431

司增绰1 徐振宇2 《经济与管理学报》 2020年12期

摘要:
文章运用产业上游度测度模型,测度了我国住宿和餐饮业在产业链上位置,考察了其在产业链上位置的动态变迁。总体来讲,住宿和餐饮业在全球产业链上和国内产业链上的位置都向产业链上游移动。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住宿和餐饮业的产业上游度存在着较大波动,2002—2010年全球产业上游度都大于其国内产业上游度;2012—2017年则相反,住宿和餐饮业国内产业上游度波动幅度要大于其全球产业上游度波动幅度。住宿和餐饮业净出口变化方向与其国外产业上游度变化方向基本相同,净出口增加对其国外产业上游度上升有促进作用。住宿和餐饮业全球产业上游度变化趋势与其国内产业上游度变化趋势基本相似。总体来讲,现阶段住宿和餐饮业国内产业上游度增长速度要大于其全球产业上游度增长速度。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后发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与分析——以西北四省城市商业银行为例 下载:56 浏览:259

丁鑫 《金融研究杂志》 2020年6期

摘要:
城商行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的安危,更易衍生为区域性金融风险,尤其在后发地区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本文选择我国后发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作为样本,构造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衡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指标体系,通过综合指数法测度西北四省城商行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以西北四省为代表的后发地区城商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总体变动趋势与各省趋势,从而为后发地区城商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对策建议。

众创空间集聚的连续距离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42 浏览:396

陈锦其1,2 徐蔼婷1 李金昌3 《经济与管理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基于253家浙江省众创空间的微观数据,文章在运用连续距离的测度方法测算众创空间集聚水平的基础上,采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等方法实证分析众创空间集聚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众创空间的地理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主要分布在杭州和宁波市辖区,选址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回归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和生态环境均对众创空间的地理集聚具有促进作用,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效应;尽管不能直接促进众创空间的集聚,政策引导与创新能力之间具有较显著的互补效应。据此,文章从培育创新能力和优化创新激励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