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抗战时期老舍在兰州的两次演讲 下载:62 浏览:352

郭国昌 《中国文学》 2020年5期

摘要:
抗战时期,老舍作为"文协"的代表参加了北路慰劳团到西北慰劳抗战将士,并沿途开展了一系列文艺活动。由于文献史料的匮乏,到目前为止老舍的"西北之行"并没有完整呈现出来,而且充满了太多错讹。本文借助新发现的老舍佚文《抗战与戏剧》及其他文献力图还原老舍在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大后方的两次演讲,展现老舍的文艺为抗战服务的战时文学理念。

老舍赴美讲学的背景和过程 下载:46 浏览:341

厉欣1,2 《中国文学》 2019年10期

摘要:
1946年,老舍和曹禺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同行的还有侯宝璋、张孝骞等五位科学家和漫画家叶浅予。然而,关于此次老舍赴美的背景,学界表述多较为简单。深入分析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司开展的中国项目的缘起、具体实施等情况,结合老舍受邀后,国内文艺界的反应和老舍本人对赴美之行的预想,可以发现该项目首次邀请中国文艺界人士赴美的动机和老舍本人赴美之目的之间存在契合。了解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老舍在美国期间的人生历程和创作思想,进一步认识老舍。

用“戏剧”的方法打开老舍——从小说《离婚》到话剧《老李对爱的幻想》 下载:46 浏览:330

凤媛 《文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方旭对小说《离婚》的改编,既体现了他对小说原著内涵的精准把握和揣摩,同时也通过带有他个人印记的"戏剧化"的方式。小说《离婚》成全了舞台上《老李对爱的幻想》的成功,同时《老李对爱的幻想》又在当下的时代文化语境中再度成功"复活"和诠释了这部小说,让《离婚》凸显出了超越于时代社会之上的普泛性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现代寓言和政治哲学的《骆驼祥子》 下载:57 浏览:422

张旭东1,2,3 《文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本文致力于重新解读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骆驼祥子》。通过文本细读,作者力图表明,《骆驼祥子》中的核心形象不是人,而是动物和幽灵("个人主义末路鬼");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动力不是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人物性格与所处环境之间的矛盾,而是"经济人"在雇佣劳动、等价交换、量化积累和线性增长等抽象概念指引下所做的"理性选择"带来的可预见性,与小生产条件下的"命运"的不可预见性("意外")之间的周期性、毁灭性碰撞。作者认为,《骆驼祥子》决定性的风格特征不是写实主义—人道主义叙事,而是现代主义—反人道主义的结构性摹仿和再现,其对象是20世纪初中国人的整体生存状况和精神困境。基于对小说隐喻—寓言结构的分析,作者引申出《骆驼祥子》隐含的政治哲学洞察:祥子和他的世界作为一个历史现实,仍处在社会和道德意义上的准自然状态,针对这种状态,一个民族自觉的精神努力和集体性实践必须首先致力于创制一个能够保障劳动、价值创造和财富积累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一般性制度条件,即利维坦式的近代主权国家。

从老舍、茅盾对笛福的接受看二者市民社会叙事的差异 下载:82 浏览:498

程丽蓉 《文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茅盾和老舍对笛福的接受带入了不同的参符,将之渗透于其对京、沪工商市民社会变迁集中持续的书写之中,形成了二人不同的叙事伦理范式。茅盾善于从时代历史的宏阔视野、从宏观经济角度把握和书写现代中国市民社会,其小说的叙事伦理以时代经济与历史趋势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老舍则在中西方文化与人性的比较对照之中确立其叙事伦理,以人性美德和民族文化品格为价值衡量尺度。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