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澧水船工号子的艺术研究 下载:65 浏览:403

吴帆1,2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澧水船工号子传承至今,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喜爱,作为湖南澧水流域民间音乐的瑰宝,其富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色彩,审美价值可谓独具一格。其是在船工们的劳作活动中形成的,为船工日常生活及工作所催生出来的产物,澧水船工号子是艺术与生活体验高度结合的产物。

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大陆摇滚乐演唱 下载:97 浏览:496

王韡1,2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崔健创作并演唱的歌曲《一无所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大陆摇滚乐的诞生。大陆摇滚乐的诞生是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充分突显出当时社会亚文化的文化表征。歌曲《一无所有》属于中西融合的创作方式,崔健的呼喊式演唱也体现了摇滚乐的表现特点。另外,摇滚乐的出现与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

中国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构建:基于命题的视角 下载:31 浏览:320

陈仕国1,2 王廷信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中国古代艺术接受理论存在大量的命题,因而可以对其建构起以命题进行理论阐释的模式。命题对于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构建举足轻重,具有独特的阐释功能。因此,将方法论切入命题层面的思考,针对"夫乐有适""心亦有适"的接受心理命题、"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接受方法命题、"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接受思维命题、"澄怀味象""神与物游"的接受境界命题予以梳理与阐释,不仅可以呈现古代艺术接受理论的一些新概念,而且体现了对古代艺术接受理论批评方法的某种新思考。这些命题的内涵与功能虽各存差异,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即均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心"相关。因此,这项居于命题视角的研究,对构建古代艺术接受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中华传统艺术的组织传承生态建构 下载:31 浏览:308

吴衍发1 王廷信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中华传统艺术的组织传承就是从组织层面来考察其当代传承的基本问题。新时期文化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但传承生态欠佳的问题现状又使其面临许多传承危机。传统艺术的传承生态问题系统全面解决的关键在于为其创设与国家关键领域相关联的共生机制,使其在相互关联和支撑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共生理论立足系统论,揭示一种非均衡、多样态的资源依赖、生存依靠和结构依存的共生进化规则和发展机制,为传统艺术的传承生态建构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围绕传统艺术传承实践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联性,从教育、保护、产业、传播、消费等领域探寻其组织传承问题,可为传统艺术融入当代社会国民生活体系找到可靠路径。

情境抑或意象:戏剧艺术的本体之辨——从谭霈生《论戏剧性》及《戏剧本体论》谈起 下载:27 浏览:304

徐晨1 施旭升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20世纪80年代谭霈生先生戏剧"情境本体论"的提出成为当代中国戏剧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情境本体论"固然有其独到的艺术分析与缜密的学理逻辑,但由于时代与视野的局限,其理论内涵及阐释空间难免都略显局促。从中外戏剧艺术审美的基本经验出发,通过关于戏剧形态的讨论,探究戏剧艺术文化差异背后的本体特质,可以"意象"观来弥补"情境"论之不足,揭示作为戏剧艺术生成土壤精神传统的根基,考察情境与意象之于戏剧理论建设的当代价值以及戏剧文化的历史意义。

传统、技术、市场是我学术研究的三个支点——傅谨先生访谈录 下载:26 浏览:299

傅谨1,2 张之薇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作为从美学领域进入戏剧学领域的学者,傅谨先生长期以来始终以不一样的视角、与众不同的观点受到戏曲界关注,同时也引发戏曲理论界对一些普遍存在的主流观念进行重新思考。比如:戏曲的改革创新与传承的关系问题;戏曲现代化建设与如何理解戏曲的现代性问题;戏曲技术传承的重要性问题;戏曲应该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的问题;国有戏曲院团体制改革的问题等等。与此同时,在回顾自己的学术立场和学术观点之时,傅谨先生认为传统、技术、市场是其最主要的三个学术支点。

文化符号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以“茶马古道”题材大型舞作为例 下载:27 浏览:306

唐白晶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文化符号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也是文化的典型表征。舞蹈作品作为一种艺术文本,是产生文化意义的符号集合,同时也是我们传达和阐释文化记忆的媒介,文化符号在艺术文本中的运用至关重要。茶马古道文化符号主要以"茶""马""道""市""人"为主,符号与符号之间是相互交织、共生互融的关系。在以"茶马古道"为题材的大型舞作中,文化符号的运用对于大型舞作的意义主要是"文本真实""文化记忆""人文精神"的体现。在舞蹈创作中,应该建立一个符号圈或文化空间的概念,考虑具体的文化语境,尽可能"均匀混合"地使用能够表现"表意感知—经验理解—抽象理解"过程的文化符号,彰显人文精神的,反映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

当下中国艺术电影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选择 下载:37 浏览:316

丁亚平 王婷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近年来,无论是文本的拓展,还是形式的创新,中国艺术电影都有了长足的进展,成为一股新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电影前进的脚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渐成熟,艺术电影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从国产艺术电影的谱系出发,梳理其近年来的发展脉络,可以从中管窥中国艺术电影正在面临的多重困境。在当今日益发展和变化的新语境下,中国艺术电影如何被受众"看到"和"主动选择",如何更好地处理艺术电影、艺术电影观众和艺术影院的关系,以找寻到它面向未来的可行之路,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舞思潮巡礼 下载:33 浏览:299

茅慧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间舞发展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艺术观念、实践理念,总体而言带有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印记和特征。改革开放初期,受文坛"文化寻根热"思想主潮的影响,触发了中国舞蹈界的文化意识觉醒,在舞蹈界的主流媒体上,"舞蹈寻根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生命力"等重大问题成为中国民间舞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以北京舞蹈学院为核心的中国高等舞蹈教育领域,采取的是一种叫作"课堂元素教学法"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模式,为学院派民族民间舞创作提供孵化器。进入21世纪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自上而下的营造与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理念形成了一对同时冲击创作者思想的并头潮。"非遗舞蹈"到底应该如何保护和发展,仍然是从理论到实践持续纠缠于舞蹈界思想的命题。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回眸 下载:66 浏览:405

戴虎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2019年9月21至23日,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近14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传统舞蹈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现状、参与力量、策略方法、传承路径、经验反思、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本次研讨会拓展性地从人类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对传统舞蹈类非遗的生存现状、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意义重大。从学术层面来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研究范围;从文化传播层面来说,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高校教学层面来说,有利于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并为之推动学科建设。大会认为构建中国特色遗产体系的时机已然成熟。

戏曲美学与演员的创造 下载:67 浏览:403

安葵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戏曲美学作为中国民族美学的一个分支,受中国哲学的统领,其观念、范畴主要是吸收借鉴诗歌、音乐、书画等姊妹艺术的美学观念、范畴而形成的。戏曲美学与西方戏剧美学有相通处,而其不同特点主要是由戏曲表演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研究戏曲美学必须研究演员的创造,戏曲演员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必须认真学习戏曲美学。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讨论的焦点与热点 下载:67 浏览:408

方李莉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与焦点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发表有关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反思及理论总结的文章,其标志着中国艺术人类学正在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到逐步成熟的阶段;但通过梳理我们看到民族志写作还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主流,即使许多新的理论也是来自于扎实的民族志研究。其次,出现了一批发掘历史文献与文物资料重新认识和利用中国传统的艺术资源研究中国的文化基因的论文,并形成了重要的研究趋势。第三,研究紧跟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复兴、乡村振兴等国家的重要战略成为研究的焦点与热点。最后,关注国际前沿的研究热点,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空间和主题。

新时期中国现代舞思潮掠影 下载:67 浏览:409

茅慧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新时期以来,现代舞从观念、思潮到语言和教学系统逐渐一步步进入中国大陆。在这个过程中,正统的主流舞蹈观念与新来乍到的现代舞观念之间在一段时期内充满了试探、迂回、较量乃至抵制、渗透的复杂关系。从现代舞的小范围交流学习到现代舞教学在广东的落地,以及随后曹诚渊北上经管几大现代舞团,现代舞一直在顽强地生存和前进,日积月累形成的社会影响也日益广泛。无论是体制外的现代舞团和个体,还是体制内的包含现代舞创新理念的行为举措,其共通的根本都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和呼声——追求艺术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与艺术学的四个十年 下载:71 浏览:413

李心峰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在纪念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对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五四运动100年以来中国的美学、艺术学、文艺学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所取得的历史经验进行"回顾"与"总结",仍将成为2019年美学、艺术学、文艺学的一大重要主题。在改革开放的四个十年中,艺术学的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艺术学"单列学科"的形成;艺术学的学科自觉;"元艺术学"研究;"2. 0版艺术学一级学科体系"的形成;《中华艺术通史》的完成;《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全部完成、出版;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等。置身改革开放伟大的时代,艺术学在真正意义上赢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成为我国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改变了我国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与构成,甚至改变了我国整个科学体系的结构与版图。

有关中国电影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下载:67 浏览:405

丁亚平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由电影史学实践出发,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被彰显。概观全局,随之而来的问题更多。电影通史研究和电影史创新追求相联系。电影通史研究怎么才能创新,与思潮、文化、体制和观念有关,也与对电影历史进行普遍的概括及电影历史本身的复杂性有关。中国电影通史的写作,要走传承、创新的路径,重视电影研究的学理性、学科性建构和历史学的实证性,走向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而今迈步从头越——2018年中国戏曲发展研究报告 下载:67 浏览:399

王馗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2018年,中国戏曲界在回溯改革开放40年的艺术实践中,牢牢把握传承与创造的艺术辩证规律,努力承担戏曲回应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使命,满足新时代中国社会对于戏曲文化的需求和要求。本年度戏曲工作在政策导向、展演创作、生态修复、市场探索、理论研究等领域所展现出来的矛盾张力,正是当前戏曲在良好的国家政策引导下,逐渐走向深度的实践探索所出现的复杂状貌,其良好的发展态势,其掣肘发展的干扰因素,都需要在下一年度得到更多的理性调整和实践纠偏。

都市生活的乡愁:现代性、感觉结构与传统舞蹈 下载:90 浏览:500

卿青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现代性无论作为手段,还是结果或表征,都使得我们与传统封闭的有机的乡村生活模式和旧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各种断裂。现代人作为现代主体,拥有的是迥异于传统社会的都市现代体验和现代感受力。传统对于我们的意义也就不再是我们的生活本身,而是我们现代都市人的精神乡愁,是我们都市人需要沟通和快乐的一种集体心理诉求。而"感觉结构"这一理论丰富了我们对现代性体验的认知,也启发了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这种都市生活的乡愁。因此,传统舞蹈无论是学院派民间舞,还是学院派古典舞,在这个"感觉结构"的意义上,都获得了当代性、集体性以及文化延续性上的理论支撑。也因此,现当代舞蹈的技术理论在创作传统舞蹈的时候获得了其方法论的意义。

还原民间戏曲的“生活相”——以侗族村寨胜里为个案 下载:90 浏览:503

杨丹妮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戏曲环境以及戏曲整体生态的深度维护和氛围营造,事关戏曲艺术的生存与延续。积极加强和重启对少数民族戏曲生态的深度维护,坚持正确的戏曲艺术生态理念,倡导"戏赖艺精、戏以人传、戏靠俗承、戏凭乡落"的整体性乡土艺术生态观,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让传统民间戏曲真正回归胞衣地,守住戏曲艺术的原生土壤以及其和民俗文化生活须臾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真正还原民间戏曲的"生活相",深度维护民间戏曲的活态观演生态环境的气氛营造和生态关联,在"民艺兴乡"的艺术实践中,有助于乡土文化景观重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现代”与立场:传统戏曲的转化与建构 下载:93 浏览:510

孙红侠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中国戏剧呼唤时代精神,这是新世纪以来文艺发展中面临的历史性话题。其中,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与建构更是当下最亟待思索的理论问题。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论方针的指导下,传统戏曲的转化和发展需要接续张庚先生有关"戏曲现代化"的思考。新编戏与现代戏要建立起全新的理论话语与评价体系,不能以"传统"为尺度来衡量现代戏。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需要以"传统"为逻辑起点,而戏曲的"现代"建构则需要完整地建立起一种现代化的戏曲形态。

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与焦点 下载:88 浏览:507

方李莉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以全球性的眼光来关注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与焦点,需将中国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置身于世界艺术人类学的共同体来认识。关注2017年国际艺术人类学的四个研究趋势,以及艺术民族志所探讨的焦点与重点,一方面是国际艺术人类学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和更加综合,同时,许多非西方的人类学家也参与了艺术人类学的讨论,同时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一个世界性的艺术人类学学术共同体正在形成,而且中国的艺术人类学也开始受到西方艺术人类学界的关注。为应对全球化的冲击,中国艺术人类学加强对本土学科的理论建构;建构本土艺术理论的艺术民族志;加强艺术民族志写作的讨论与研究。整个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界从关注回归生活现场的学术到关注艺术介入社会建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中国后现代艺术场域的形成。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对话的世界,中国的艺术人类学一定要努力去建构自己的话语空间和话语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中国的见解和中国的文化视角。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