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茶具中的传统文化符号意蕴与创新设计 下载:42 浏览:343

董婉 刘晓斌 《设计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琴棋书画诗酒茶,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茶文化几千年传承的主要物质载体便是茶具,茶具的形式美体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文章通过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传承我国优秀茶文化,并以给予使用者人文关怀为目的,对茶具造型设计和装饰设计的形式美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从深层次挖掘能够体现浓厚的历史积淀的形式美法则,得出传统文化符号在茶具设计中的借鉴意义和现代茶具设计发展的启示。

信阳茶区土壤养分的演变 下载:76 浏览:487

李贞霞1 陈倩倩1 任秀娟1 黎星辉2 《中国土壤》 2019年12期

摘要:
为了解信阳茶区茶园土壤养分丰缺现状,为化肥减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监测了不同植茶年限(0、10、20、30、40年)0~20 cm土壤的养分及土壤交换性离子,分析其随植茶年限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茶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钾与植茶年限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磷与植茶年限呈显著负相关;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6.15 g kg-1,达理想状态;碱解氮、有效钾、有效磷含量都表现为富集;土壤有机质与碱解氮和有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茶园氮肥以铵态氮(NH4+-N)为主,氮肥形态可影响土壤pH及交换性Al3+、Ca2+、Mg2+的变化,有机质直接影响交换性K+的变化。信阳茶区茶园土壤养分达到并超过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养分需求,其氮磷钾肥明显呈现施入过量后的积累现象。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茶园土壤可持续利用及茶园减施化肥提供依据。

土壤施硒对茶树叶片硒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475

秦玉燕1,2 王运儒1,2 时鹏涛1,2 甘志勇1,2 李鸿1,2蒋越华1,2 梁宏合1,2 罗清1 《中国土壤》 2019年11期

摘要:
以茶树为试材,亚硒酸钠和硒酸钠为硒源,采用土壤沟施的方式,进行田间试验,研究茶树叶片总硒、有机硒及K、Ca、Mg、Zn、Fe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施硒可显著提高叶片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叶片总硒含量随着施肥浓度增加显著升高,随着采样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在施肥后5个月达到最大值。茶树对Se(VI)的吸收和转运能力远高于Se(IV),硒酸钠处理叶片总硒含量是亚硒酸钠处理的10.4~25.3倍。茶树吸收无机硒后大部分都转化为较为安全的有机硒,有机硒占总硒比例为91.6%~96.2%。土施不同浓度硒肥,叶片K、Ca、Mg、Zn、Fe含量呈现出波动式升降变化的特点,施硒显著提高嫩叶Zn含量,并显著降低老叶Ca、Fe含量,对叶片K、Mg含量无显著影响。

不同温度生物炭对油茶林红壤呼吸作用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下载:75 浏览:480

张桃香 郑钰铟 陈辉 《中国土壤》 2019年6期

摘要:
烧制生物炭是油茶饼粕再利用的一项新措施。以福建油茶林红壤和不同温度(300℃和600℃)烧制的油茶饼粕生物炭为研究对象,在连续120 d微宇宙培养实验基础上,对不同时间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生物炭对土壤呼吸作用和酶活性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施用300℃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脲酶、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且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的前30 d,而在整个120 d培养阶段,600℃生物炭对土壤呼吸速率和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可溶性碳含量是影响红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和酶活性的最重要因素。综上,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矿质养分有效性。本研究可为油茶饼粕生物炭在改良油茶林土壤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

文化符号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以“茶马古道”题材大型舞作为例 下载:27 浏览:306

唐白晶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文化符号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也是文化的典型表征。舞蹈作品作为一种艺术文本,是产生文化意义的符号集合,同时也是我们传达和阐释文化记忆的媒介,文化符号在艺术文本中的运用至关重要。茶马古道文化符号主要以"茶""马""道""市""人"为主,符号与符号之间是相互交织、共生互融的关系。在以"茶马古道"为题材的大型舞作中,文化符号的运用对于大型舞作的意义主要是"文本真实""文化记忆""人文精神"的体现。在舞蹈创作中,应该建立一个符号圈或文化空间的概念,考虑具体的文化语境,尽可能"均匀混合"地使用能够表现"表意感知—经验理解—抽象理解"过程的文化符号,彰显人文精神的,反映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 下载:48 浏览:264

叶伟娇1 倪丽婷2 李自强1 《中国经济》 2020年4期

摘要: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密切的贸易联系,提高其中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可以降低双方的流通成本,促使我国企业走出去。目前,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流通中,存在流通环节多、组织化程度不高、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以及产品通关贸易低等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合作各方的共赢。

合成氮肥对中国茶园土壤养分供应和活性氮流失的影响 下载:97 浏览:480

乔春连1,2 布仁巴音3 《中国土壤》 2018年1期

摘要:
茶树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一种高需氮经济植物。目前,尽管茶园生态系统中已开展了一些模拟氮肥施用的实验,但对于合成氮肥如何影响茶园土壤性质、养分供应及活性氮的流失仍缺乏全面的评估和量化。对2004—2016年间发表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显示,施用合成氮肥导致我国茶园土壤p H平均降低0.20,使土壤总无机氮升高172%,对土壤有机碳、有效磷和钾离子浓度无影响。合成氮肥使土壤钙、镁离子浓度分别降低了23%和37%,铝离子浓度上升了近54%。同时,使土壤N2O排放和无机氮淋溶分别增加292%和127%。总体上,大量施用合成氮肥加剧了我国茶园土壤酸化和养分元素的流失,增加了活性氮的流失,威胁着我国茶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万人空巷看茶花”:1950年代戏曲改革的温州图景 下载:24 浏览:178

李冰冰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在1950年代的戏曲改革运动中,温州乱弹艺人陈茶花乘势而起,凭借新戏《高机与吴三春》成为温州戏曲界的一颗新星。温州乱弹的重振与陈茶花的成功,展现出中央政策与地方之应因、调适的探索过程。"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一个旧艺人改造成新时代人民艺术家,这幅温州戏曲改革的图景,揭示了中央政策的地方性。

从“跨越大陆的一杯茶”窥探17—18世纪“全球大众消费” 下载:40 浏览:235

黄英俊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18世纪初,随着大量的茶、咖啡和糖被荷兰、英国进口和分销到西欧市场,欧洲全球大众消费便拉开序幕。在整个18世纪,茶和咖啡的价格迅速下跌使平民能够消费这些商品。因此,18世纪下半叶,茶、咖啡和可可成为欧洲人,尤其是市民的普通饮品。当时有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当18世纪末曼彻斯特的一名工人在享用"跨越大陆的一杯茶"的时候,他从中获得四大洲的能量。这杯茶包括中国或锡兰的茶、荷兰或英格兰的代尔夫特瓷茶杯、非洲奴隶生产的南美糖。糖的热量和茶、咖啡的咖啡因能够为从事高强度劳动的工人提供所需能量和兴奋剂,它们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18世纪末欧洲工业革命进程。

《巴黎茶花女遗事》与林纾的情爱观 下载:65 浏览:369

安忆萱 《中国文学》 2020年8期

摘要:
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通过对"至贞至洁"的品行与五伦观念的嵌入,改写了原作中的宗教内涵与翻译归化过程中的情节矛盾。对《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双重接受表明了林纾既致力于"伦理"对"情"的收编,又不取消"情"的意义的调和状态。对儒家规范的恪守与"泛情"的情感观念使得林纾的情爱观具有了过渡时期的特殊性。

锥栗壳色素抗氧化活性研究 下载:71 浏览:441

黄艳1 傅新征1 吴琳珊2 李烨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9期

摘要:
以锥栗壳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的,研究锥栗壳粗提及纯化色素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锥栗壳粗提及纯化色素具有一定的还原Fe3+能力,相同浓度下纯化色素的还原力大于粗提色素。粗提及纯化色素、Vc对·OH和DPPH·清除率均与浓度呈正相关,相同浓度下纯化色素对DPPH·的清除率大于粗提色素和Vc,对·OH的清除率大于粗提色素;在浓度为(0.5~2)mg/m L时,纯化色素对·OH的清除率大于Vc。粗提及纯化色素对猪油、花生油和大豆油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当色素添加量分别为猪油、花生油和大豆油的0.02%、0.01%和0.01%时,抗氧化效果最佳;在相同添加量时,粗提及纯化色素对各油脂的抗氧化作用均弱于TBHQ、BHT和Vc,但纯化色素的抗氧化作用大于粗提色素。

米曲霉发酵桑叶茶的工艺优化 下载:44 浏览:351

陈永丽1 高畅1,2 洛桑卓玛1,3 迟原龙1 姚开1 贾冬英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9期

摘要:
以干桑叶为原料、水浸出物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了米曲霉和毛霉及其复配、水分含量、接种量、温度和时间对桑叶发酵茶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条件。结果显示,米曲霉为发酵桑叶茶的适宜菌种;桑叶茶的水浸出物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水分含量及接种量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3种因素中,水分含量对发酵桑叶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最大,接种量次之,温度最小,并且水分含量与温度间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米曲霉发酵桑叶茶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桑叶的水分含量70.7%、接种量6.23%、温度27.9℃、发酵时间6d,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所得桑叶茶的水浸出物含量达62.72%,感官评分为73.4,游离氨基酸含量是未发酵干桑叶的4倍。米曲霉发酵可明显改善桑叶茶的风味和滋味。

黑曲霉与顶头孢霉菌株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下载:43 浏览:384

李雪玲1 陈华红1 王建文1 王波1 周红杰2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9期

摘要:
使用黑曲霉与顶头孢霉菌株,通过不同的组合接种方式发酵普洱茶,测定发酵过程中茶叶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黄酮、茶黄素、茶褐素、茶红素、单糖、多糖、寡糖等主要功能成分的变化,研究2种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不同的组合方式发酵普洱茶过程中,茶叶中主要化学功能成分的变化规律不同。发酵后,3种茶样中的多糖、茶多酚和茶红素的含量近似,而优先接种顶头孢霉茶样中的咖啡碱、氨基酸、儿茶素、茶褐素、黄酮和寡糖等品质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另外2组茶样,因此,以顶头孢霉作为优势菌株和黑曲霉进行组合发酵最有利于普洱茶优良品质的形成。

脱苦油橄榄叶白参菌发酵茶的研制 下载:35 浏览:378

于倩1 赵盈盈2 张艺1 苏瑶1 张文学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9期

摘要:
为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废弃物油橄榄叶并降解其中的橄榄苦苷,改善其带有的苦涩味,采用油橄榄叶与食药两用真菌白参菌,在不添加任何辅料的情况下进行发酵,获得同时含有油橄榄叶与白参菌中功能性成分的脱苦油橄榄叶白参菌发酵茶,以羟基酪醇、橄榄苦苷、茶多糖作为目标物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油橄榄叶白参菌发酵茶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油橄榄叶白参菌发酵茶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接种菌龄为48 h、接种量为15 mL、发酵时间为9 d。最终所得发酵茶羟基酪醇含量为360.73μg/g、橄榄苦苷含量为72.34μg/g、茶多糖含量为12.37 g/100 g、三项指标综合评分为589.15,茶叶外形均匀带油光、条索紧结、无杂物,茶汤呈金黄色且清澈明亮,香气纯正、留香持久、无异味,入口醇厚回甘、不涩,叶底呈现褐黄色,证明了油橄榄叶与白参菌结合制备发酵茶的可行性。

冠突散囊菌对夏秋绿茶发酵的影响 下载:74 浏览:469

龚受基1 滕翠琴2 曹惠怡1 张均伟3 谢加仕3 蒙彦妃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9期

摘要:
通过培养法、感官评定和GC-MS法评估冠突散囊菌发酵夏秋绿茶前后菌落、感官和挥发性香气成分。轻度发酵后茶样中繁殖大量菌落,数量与陈化六堡茶相当,少于接种茯砖茶。接种能够增加菌香,但滋味以轻度发酵评价较高。经轻度发酵后,茶多酚含量减少量不大。GC-MS法共检测出40种香气成分,碳氢化合物23种、酯类6种、醇类4种、酚类和酸类各2种、烯类和酮类与醛类各1种。原料绿茶和发酵茶样检出6种共同成分,发酵茶样检出2种共同成分,3种发酵茶样中新检出化合物5种,但与接种茯砖茶相比,检出香气成分较少。接种冠突散囊菌能够加速茶叶化学物质代谢,可以作为夏秋绿茶制作轻度发酵黑茶的方法。

红茶菌发酵液结合斑鸠占叶汁制作果冻的工艺优化 下载:75 浏览:278

胡永正1 沈秋霞2 文晓慧1 李尚泽1 秦婷婷1 王雪缘1 李明元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9期

摘要:
以红茶菌发酵液和斑鸠占叶汁为主要原料制作果冻,辅以白砂糖和柠檬酸钠进行调味,添加复配卡拉胶和魔芋粉,以感官评分和质构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果冻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红茶菌发酵液质量为基准,添加斑鸠占叶汁10%,卡拉胶与魔芋粉以6:4添加0.5%、白砂糖的添加量为16%、柠檬酸钠的添加量为0.16%时,产品具有最高感官得分和良好的质构特性。

电子鼻对不同产地名优绿茶和红茶香气特征的判别研究 下载:92 浏览:491

马会杰1 蒋宾1 潘玉兰2 李永梅3 马燕1 杨广容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1期

摘要:
采用电子鼻AIRSENSE PEN 3测定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生产时间的13个名优绿茶和6个红茶的香气组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对香气主成分进行分类判别。电子鼻10个传感器对绿茶和红茶香气组分均有较好的响应,结合PCA分析,从红茶中提取出氮氧化合物、甲烷类、硫化物和有机硫化物4类香气主成分,绿茶还包括醇类和醛酮类,有5类香气主成分;PCA和LDA对绿茶和红茶香气判别率有明显差别,绿茶干茶和茶汤的PCA判别率分别为96.86%和94.71%,高于红茶的87.29%和89.63%,而红茶干茶和茶汤的LDA判别率为92.92%和94.92%,高于绿茶的70.95%和73.75%;绿茶和红茶香气判别分类效果LDA优于PCA,两者基本将茶叶香气按产地、茶树品种、加工工艺、等级及贮存时间区分开。电子鼻应用于茶叶香气检测和判别要与茶叶感官审评、影响茶叶香气因素及其他茶叶香气检测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对茶叶香气的整体特征进行科学评价与合理鉴别。

信阳毛尖茶真空低温与常压高温烘焙组合干燥工艺研究 下载:65 浏览:423

张铭铭1 杨转1 郭桂义1,2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8期

摘要:
传统的热风干燥工艺可以很好地提升茶叶的香气,但其高温高湿的环境却容易使叶绿素脱镁,影响茶叶的干茶色泽。为提高信阳毛尖的综合品质,特别是确保干茶绿润的色泽,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通过比较茶叶的感官品质并结合理化成分的分析结果,来探究"真空低温+常压高温"组合干燥的温度与时间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在真空(0.008 MPa)80℃条件下干燥10 min,再以常压110℃干燥20 min,可以提升低档信阳毛尖茶的品质。对信阳毛尖茶品质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常压高温的温度>常压高温的时间>真空低温的温度>真空低温的时间。

发酵条件对杜仲茶组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下载:69 浏览:430

刘梦培1,2 铁珊珊1 王璐3 纵伟1,2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7期

摘要:
以杜仲叶为原料,研究发酵时长对杜仲茶中总黄酮、总酚、绿原酸含量以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这些物质的含量先增加后下降,在发酵4 d时,这几种物质的含量最高,且抗氧化性能较强,说明总黄酮、总酚等物质的含量与杜仲叶茶的抗氧化性能显著相关,同时也表明发酵可以提高杜仲叶茶的品质性能。

水果红茶菌饮料抗氧化活性分析 下载:74 浏览:461

高妍妍 朱显峰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6期

摘要:
对添加苹果、香橙、猕猴桃原汁的红茶菌饮料进行总酚及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3种水果红茶菌饮料的总酚与还原力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猕猴桃红茶菌饮料的总酚最高,可达319 mg/m L,其次香橙红茶菌饮料的总酚达308 mg/m L,苹果红茶菌饮料的总酚达305 mg/m L。3种水果红茶菌饮料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对(O2—·)清除能力达到90%,对(·OH)清除能力猕猴桃红茶菌饮料最强,香橙红茶菌饮料次之,苹果红茶菌饮料最弱,但也在30%以上。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