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西汉用《诗》讽谏后妃外戚考论 下载:35 浏览:199

冯一鸣 《国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西汉武帝之后,经学兴盛,学术以关注现实、注重实用的特点参与政治斗争,《诗经》学亦是如此。后妃外戚问题是西汉政治史上的关键问题,宣、元、成、哀几朝后宫争宠、外戚擅权之事愈演愈烈,朝臣在上疏奏议中屡屡称引《诗经》针对后妃外戚问题进行讽谏。如王吉、匡衡、谷永、刘向、杜钦等人皆有此类谏疏,立场各不相同,而皆以《诗》学为工具发挥主文谲谏之用。反映了西代经学与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亦说明了《诗经》在西汉已逐渐蜕变为一个带着高尚道德光环的社会政治工具。

章太炎与“夏音” 下载:52 浏览:384

吉田薰 《中国文学》 2018年2期

摘要:
章太炎对于《诗经》和"夏音"的讲究和执著充分体现了他的历史文化观念。章太炎认为诗本来有很多,可孔子和毛氏的删编导致了诗歌概念的混乱。因此,他重新梳理诗歌概念,并追溯到《周礼》那里探讨诗的渊源。他把《诗经》的价值放在"发乎性情",而且认为《诗经》和楚文化有联系,并产生了各地文化。章太炎对"方言"和《齐物论》的关注和重视,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跟其革命思想之诉求有联系,而且也呈现了他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学问上的讲究。

自古多情空余恨——从四个维度解读《氓》 下载:67 浏览:429

余芳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8年5期

摘要:
高中语文苏教版新编必修四教材中选入的《诗经·卫风·氓》,可以从反复品读,再现诗境;咀嚼字词,体味情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深入拓展,理解思想这四个维度展开并组织课堂教学。

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探究 ——以诗经《关雎》为例 下载:207 浏览:1989

戴玉珍 《中文研究》 2022年9期

摘要: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也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学习古诗词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诵读是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部编版教材更是强调诗词要通过“反复诵读”来领会诗词的丰富内涵,诵读对古诗词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

解构主义翻译观下《诗经·桃夭》两译本对比研究 ——许渊冲译与王方路译 下载:92 浏览:967

李岳泽雨 《中国文学》 2024年7期

摘要:
本文以解构主义翻译观为指导,通过对比许渊冲与王方路两位译者对《诗经•周南•桃夭》一诗的翻译,分析二位译者的翻译所体现出来的解构主义翻译特色以及二者对《桃夭》一诗的独到理解,进而提出有利于提高中国古典典籍对外翻译接受度的新思路。

陈与义诗对儒家“兴、观、群、怨”诗教观的阐释 下载:183 浏览:1814

叶蕾 《国学研究》 2022年1期

摘要: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杰出的宋代诗人陈与义身上同样能呈现出对儒家诗教观的诠释,立足特定的历史语境,结合陈与义生活的北宋与南宋之交的时代环境,寻找其诗歌作品的思想与孔子兴观群怨说的遥相呼应。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以许渊冲、理雅各的《诗经》英译本为例 下载:182 浏览:2278

杨斯婷 《中国文学》 2021年6期

摘要:
本文以诗歌翻译理论为基础,对《诗经》1871年版和1993年版英译本的诗歌翻译进行比较研究,从翻译差异角度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通过对两种诗歌译本的比较研究,得出翻译不仅是直译,而且是意译的结论。比较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译文的审美特征和文学价值。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