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穴位埋线、悬吊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 下载:61 浏览:394

朱璇 黄任秀 《中国儿科杂志》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悬吊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穴位埋线和悬吊训练。2组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次,治疗4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的平衡能力、精细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伯格氏(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悬吊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价神经康复机械手改善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 下载:52 浏览:411

卓丽萍 施群力 许煜祺 张兵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康复机械手训练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大脑可塑性变化。方法:将基底节区且皮质脊髓束(CST)受累的脑卒中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联合神经康复机械手训练,采用FMU及ARAT评定上肢运动功能,DTI检查测量CST各层面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结果:训练后,两组FMU、ARAT评分均较前提升,且治疗组更显著(P<0.05)。训练前病灶侧CST各层面FA值均较对侧降低(P<0.05),而训练后放射冠区、内囊后肢层面较前增加(P<0.05),大脑脚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囊后肢层面较对照组增加(P<0.05)。放射冠区和内囊后肢层面的△FA与△FMU、△ARAT呈正相关(P<0.05),内囊后肢△FA与△ARAT相关性最强(r=0.688,P=0.004)。结论:神经康复机械手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表现为内囊后肢层面的修复。

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情绪改善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下载:70 浏览:405

叶洁晶 《医学研究前沿》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应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情绪及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CSS评分、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应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促使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恢复,有推广应用价值。

早期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住院期的应用效果 下载:41 浏览:394

葛迎春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住院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我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予以脑卒中偏瘫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予以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予以早期康复训练。干预4周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运动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QOLI评分、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GQOLI评分、KP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住院期临床治疗中配合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水平,并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下载:52 浏览:369

王丽菊 陈立早 瞿丹丹 欧艺 宋平 杨卓霖 陈思思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遗症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基础上增加特异性强化训练,连续4周为一阶段治疗,在1年内完成4个阶段的规范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躯干控制测试(TCT)、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TCT、FAC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TCT、FAC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实时超声视觉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下载:38 浏览:339

李永祥1 杨俊2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作业治疗、物理治疗及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肌肉骨骼超声作为视觉反馈仪,予实时超声影像进行干预训练,两组患者上述治疗方法每日一次,每周6天,连续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及Wolf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上肢)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上肢)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时超声视觉反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能障碍的临床效果较好。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水平的改善效果 下载:70 浏览:413

蔡颖莉 《医学研究前沿》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水平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HIE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n=40),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及各项发育商变化。结果:与干预前相比,两组干预后12个月的PDI、MDI值均明显提高,并且观察组干预后12个月的PDI、MD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个月,观察组患儿适应能力、精细运动能力、大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及社交能力DQ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总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HIE患儿的运动功能,促进智力发育,改善患儿预后。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奥拉西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下载:40 浏览:336

邹子兴 张宁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与奥拉西坦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9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奥拉西坦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入早期康复训练,对比两组临床效果、认知功能与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地点定向、时间定向、语言、注意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地点定向、时间定向、语言、注意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奥拉西坦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升其运动功能。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观察 下载:49 浏览:357

刘乔夫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试验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Fugl-Meyer评分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 下载:57 浏览:376

蒋无暇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塞偏瘫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运动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上肢、下肢、手指、平衡Fugl-Meyer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结论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脑梗塞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集体课治疗对脑瘫患儿综合功能的影响 下载:62 浏览:391

蒋玉伟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集体课治疗对脑瘫患儿综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中心共收治脑瘫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观察组在传统康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予以集体课治疗,采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MFM)和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综合功能和精细运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体课治疗可提高脑瘫患儿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社会适应及精细运动等综合功能。

下肢骨关节术后患者实施坐位与卧位持续性被动运动训练的效果评价 下载:63 浏览:414

谢汉洪 陈木升 赵丹青 陈榕生 李海珊 胡星慧 叶丛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骨关节术后患者实施坐位与卧位持续性被动运动训练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9月我科收治的下肢骨关节术后患者4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坐位与卧位持续性被动运动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并观察治疗前后的步行能力及关节活动度。结结果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6min步行距离及10m步行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膝关节、髋关节的屈曲、伸展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骨关节术后患者实施坐位与卧位持续性被动运动训练能有效恢复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挛缩,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护理干预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影响效果 下载:48 浏览:346

黄丽娜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12月本院接收的接受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后早期癫痫发作患者71例,随机分成常规护理组35例和护理干预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护理干预组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护理干预组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后早期癫痫发作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水平的提高,对于帮助患者减少受到术后不良事件的影响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护理效果显著。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下载:53 浏览:391

李思邈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①两组患者护理后语言功能评分及肢体功能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P<0. 05),且观察组语言功能评分及肢体功能评分增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②观察组护理后疾病知识掌握度及治疗依从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独立性、心理状况、生理状况、精神状况及总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脑梗塞患者语言及肢体运动功能,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显著改善,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神经电生理分析椎管内肿瘤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价 下载:67 浏览:445

张明耿 宋施岐 武娟 《现代康复医学》 2018年8期

摘要:
目的:为椎管内肿瘤患者神经电生理监测及预后评价提供基础研究数据和支持。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就诊治疗的椎管内肿瘤患者76例,根据术中是否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分为监测组42例和对照组34例,监测组患者术中监测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对患者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统计复发、死亡和再次接受手术情况,并采用评价JOA评分和肌力分级标准分别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监测组4例患者术中出现体感诱发电位下降的情况,肿瘤全部切除率达到95.24%,术后肌力分级0级、1级、2级的比例与术前相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监测组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加重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发、再次手术及死亡的例数也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监测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情况,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神经内科综合康复治疗对患者长期预后影响的研究 下载:87 浏览:1131

张悦 李娟萍 马晓华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6期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神经内科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研究选取某神经内科医院的2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00例。综合康复治疗组接受为期6个月的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社会支持,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随访管理。研究结果显示,综合康复治疗组在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综合康复治疗通过多维度干预,全面改善了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验证了其在神经内科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研究周期较短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优化综合康复治疗策略,为神经内科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康复服务。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 下载:89 浏览:1128

阿布都萨拉木·吐尔孙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脑卒中的发病特点及康复方式,对早期康复训练的可行性作出研究。方法:从2023年5月-2024年5月医院确诊为脑卒中病例中参考研究标准,随机统计出50例,获取病例进行二次均等分组,研究措施分为早期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按措施顺序将小组依次命名为研究组、对照组,评估可见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经干预后上下肢活动灵活性及肢体基础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指标统计显示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经干预后各项独立生存指标的达标情况及相关生活功能在康复治疗中的表现力,均高于对照组,指标统计显示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充分恢复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并在生活中经指导提高了独立生存能力。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下载:101 浏览:963

苏建军 李帅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10期

摘要: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择从2022年1月到2023年6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的7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在神经内科常规用药的同时给予康复护理,观察组于入院第一天进行康复护理,对照组于发病14天开始进行康复护理,并应用改进的 Barthel指数对病人的日常生活(ADL)能力进行评估。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康复护理前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康复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疗效。

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强化关节训练联合家庭康复效果及对运动功能、下肢深静脉血的影响 下载:252 浏览:2387

彭兰芬 徐艳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12期

摘要:
目的 围绕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强化关节训练联合家庭康复护理的干预方法,评定其对运动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基于特定对象(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地点(本院)与时间(2021年8月-2022年8月),共选取50例,将其展开分组(2组,每组25例,所用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A组给予常规护理,B组基于此,开展强化关节训练+家庭康复护理,就两组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与峰速。结果 B组干预3个月时的Fugl-Meyer评分及静脉血流速度、峰速均较A组高(P<0.05)。结论 针对经检查确诊的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给予强化关节训练与家庭康复护理相联合的方案来干预,能显著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率的提高。

探讨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产生的影响 下载:133 浏览:1763

戴竟怡 李丽琼 陈文君 《现代康复医学》 2023年11期

摘要: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50例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与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比肢体运动功能状况。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高(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凸显其价值,可推行使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