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对标研究 下载:21 浏览:223

孙靓1 刘赞扬1 赵菁奇2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从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国内外对标研究的视角,开展国内长三角与京津冀、粤港澳区域以及长三角与世界级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创新投入总量较大、创新成果比较丰富、制造产业基础较好;长三角科创能力与世界级城市群比较差距明显,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创新产出质量不高、世界一流大学不多。对此,本文提出要紧紧围绕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打破区域壁垒,发挥协同联动效应,通过健全协同机制、推进资源共享、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一流院校、营造良好环境等多个维度增强长三角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土壤养分对秸秆还田响应-Meta分析 下载:74 浏览:484

张志毅1 范先鹏1,2 夏贤格1,3 杨利1,3 刘冬碧1,3 张富林1,2 熊桂云1,2 吴茂前1,2 冯婷婷4 《中国土壤》 2019年11期

摘要:
研究旨在明确稻麦轮作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基础养分的影响。以稻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土壤基础养分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短期内(<2年)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其中活性有机碳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程度要高于总有机碳。低秸秆还田量(RS <3750 kg hm-2和WS <3000 kg hm-2)对土壤基础养分的提升效果不显著,而全量秸秆还田(RS 3000~6000 kg hm-2和WS 3750~7000 kg hm-2)能够显著提升土壤速效磷、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对于不同耕作措施而言,旋耕或翻耕措施均可以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此外,旋耕显著提高全氮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翻耕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稻麦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旋耕或者翻耕措施能够增加土壤基础养分含量,达到土壤地力培育的效果。

区域一体化战略下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下载:36 浏览:317

李玲 《中国经济》 2020年8期

摘要:
互联网技术及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地区受上海市的辐射和带动,其区域经济的差异化程度日益缩小,区域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文章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为例,基于区域一体化战略背景,对该地区各城市的区域经济差异以及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为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后疫情时代城市分级诊疗体系:改革方向与治理策略 下载:29 浏览:212

张录法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事关医改的成败,虽经多年的改革仍存在很多的突出问题,其严重性和紧迫性在新冠疫情下更加彰显。本文首先分析了分级诊疗体系的价值基础,阐释了理想分级诊疗体系的运作模式,进而阐释了分级诊疗体系中涉及的主体及其核心利益诉求;然后,基于利益相关者框架分析了当前分级诊疗体系主要问题的形成机理;探究了新冠疫情对分级诊疗体系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阶段,从不同利益主体视角提出了后疫情时代分级诊疗切实奏效的综合策略。

周期协同视角下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时变测度与决定因素 下载:47 浏览:216

刘嘉伟 岳书敬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基于1996-2016年长三角核心城市群样本及改进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方法,本文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视角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变动态进行了时变测度,并实证分析了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基本保持稳定,在部分时段出现了小幅提升,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一体化程度显著下降。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较高的经济开放度、相同的语言属性是一体化进程最为稳健的正向推动因素,产业差异度与高铁相连是最为稳健的负向影响因素,官员交流具有相对较为稳健的正向推动,而财政收支状况差异则会产生相对较为稳健的负向效应,空间距离、发展程度差异、市场化程度差异等变量的影响效应缺乏稳健性等。

基于灰色关联和主成分的长三角科技创新绩效测度 下载:49 浏览:233

汪琛 孙启贵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7期

摘要:
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绩效测度指标,运用灰色关联(GR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指标统计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表明:长三角科技投入对产出具有正向推进作用,绩效强度中等偏下且存在差异性,R&D人员对科技创新产出的绩效高于研发经费,政府资金绩效低于企业资金。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接全球创新发展战略,强化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优化创新投入机制体制,推进创新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基于灰色关联和主成分的长三角科技创新绩效测度 下载:53 浏览:232

汪琛 孙启贵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6期

摘要:
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绩效测度指标,运用灰色关联(GR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指标统计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表明:长三角科技投入对产出具有正向推进作用,绩效强度中等偏下且存在差异性,R&D人员对科技创新产出的绩效高于研发经费,政府资金绩效低于企业资金。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接全球创新发展战略,强化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优化创新投入机制体制,推进创新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上海市金山区省市界河“一河一策”编制研究 下载:42 浏览:345

胡育晓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为推进河长制工作以及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上海市金山区辖区内省市界河从水资源、水域岸线、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河道保护6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根据调查所发现的主要问题结合金山区现状情况与相关规划,提出建议与整改措施,以期为后续其他省市开展跨界河道"一河一策"的编制提供参考。

长三角都市圈小城镇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湖州市为例 下载:61 浏览:363

朱世豪1 黄大全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9期

摘要:
城市住宅价格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都市圈内部房地产市场发展迥异,体现了一个地区不同尺度之间资源配置能力和作用。本文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长三角都市圈房价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空间估计,并重点讨论浙江省湖州市小城镇房价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都市圈房价分布呈现出多中心的分布特征,但省间的共通性不强。(2)湖州市房价分布受杭州房价溢出效应影响,呈现出轴线状的双中心特征,垂直于轴向东西两侧衰减。(3)都市圈核心城市房价溢出效应远大于小城镇自身核心区的集聚效应,小城市的房价水平受邻近的大城市影响显著。

促进区域政策协同支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扬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下载:31 浏览:313

英震 《当代市场营销》 2020年8期

摘要:
2010年5月,扬州就作为核心区16个城市之一,列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9年12月,扬州再次作为中心区27个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进入实施。扬州如何抓住这一国家战略机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把人们心目中的扬州建设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争创扬州发展的第四次辉煌",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协同的比较与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视角 下载:54 浏览:446

魏丽华1,2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产业转移与承接是产业协同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根据产业转移的绝对数量和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利用2007年和2010年30个省(区、市)之间的投入产出表建立产业协同定量测度模型,将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同与长三角地区进行对比,基于两大区域产业协同呈现出的不同特征,指出了今后各自产业协同的发展方向。

基于熵权TOPSIS的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 下载:55 浏览:447

刘杨 张敏 马远军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从城市旅游业绩竞争力、支撑竞争力和潜力竞争力3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系统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TOPSIS法对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测算。结合旅游吸引指数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国家风景名胜区数量、进出口总额、国家森林公园数量、国内旅游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项指标权重较大,是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显著,上海旅游竞争力最高,铜陵旅游竞争力最低;城市旅游竞争力与旅游吸引指数在空间分布上相契合,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长三角三省一市金融业关联效应及波及效应对比 下载:38 浏览:339

王雪燕 《金融研究杂志》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研究长三角地区金融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对江浙沪皖四地的金融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四地金融业对服务业的依赖性均很强,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江浙沪提供的消费性金融产品或服务较多,上海市的金融服务业发展尤其突出,相反安徽省还停留在提供生产性金融服务阶段。因此,长三角各地应加大金融业对第三产业的渗透力,特别是安徽省要充分利用加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本省金融服务业。

金融风险影响了地区实体经济增长吗?——基于长三角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下载:51 浏览:224

王儒奇 《金融研究杂志》 2020年2期

摘要:
本文基于2010年和2017年长三角地区26个地级市的数据,首先从多个维度综合构建衡量金融风险的指标体系,分析其在金融业发展推动地区实体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其次通过测算Moran’s I指数,发现长三角城市群间的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因此构建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金融业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较2010年显著提升;加入金融风险这一要素后,金融业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将明显减弱。

区域金融一体化:金融科技的功能与实现路径研究——以长三角金融一体化为例 下载:37 浏览:224

陆岷峰 《金融研究杂志》 2020年2期

摘要:
经济区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经济区域一体化需要有金融一体化相呼应。区域金融一体化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金融为服务经济一体化目标而实现的金融资源效能最大化。基于资源的有限性及利益的排他性,区域内各单元与整体区域目标、利益有时会发生冲突,加之经济区域一般不是以行政区域来界定,更加深了这种矛盾的激烈程度。以解决金融痛点为基本功能的金融科技,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在缓解单位区域与整体区域矛盾的过程中发挥特殊功效,通过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互融信息平台搭建、金融机构数字化等措施,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内金融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助力金融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跨区域协同治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视角下“湾长制”的创新 下载:51 浏览:281

陈莉莉 詹益鑫 曾梓杰 陈佳敏 何显涛 《海洋研究》 2022年3期

摘要:
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湾长制",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文章分析长三角地区"湾长制"的实践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湾长制"创新。研究结果表明:"湾长制"是湾(滩)管理保护的长效机制,长三角地区各地通过上下联动、政社联合和公众参与等方式,取得一定治理成效,但在跨行政区域协同治理方面仍存在不足;面对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应通过成立联动机构、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治理纲要、实行考核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和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创新实施"湾长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区域高校创新联动策略探究 下载:68 浏览:451

陈慧星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11期

摘要:
长三角高校的联动,面临行政壁垒难以破除、组织机构内部动力不足和人才资源效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对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高校创新联动的制度建设、组织机构运行和人才资源供给的分析,高校创新联动应采取"完善制度建设,提供创新发展保障;协调组织运行,构建创新发展系统;激活智力资源,增强创新发展活力"等策略。

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的综述研究 下载:193 浏览:1927

陈泽侠 《中国体育科学》 2022年5期

摘要:
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对新时期推进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体育产业集聚的度量、分析以及产业集聚对经济的影响对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长三角地区实际情况给出政策建议,为合理规划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区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数字营销在房产行业中的效果与趋势分析 下载:78 浏览:748

刘仁安 《当代市场营销》 2024年3期

摘要: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房地产营销已经从传统线下为主转化成线下线上融合的模式,数字营销已经成为房地产营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数字营销在房产中应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财务共享视角下长三角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策略 下载:267 浏览:2143

李想 《金融研究杂志》 2021年7期

摘要:
近些年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其发展中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财务共享视角下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经济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