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MicroRNA在肺癌耐药中的作用 下载:53 浏览:224

姜安祺 张明辉 张锐 王艳 《肿瘤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短链、非编码小分子RNA,不同癌症治疗中特异性miRNAs失调参与了肿瘤细胞耐药的过程,进而调节肿瘤细胞对治疗的敏感性。研究表明miRNAs参与肺癌化疗及靶向的耐药过程。miRNAs具有克服肺癌耐药的潜能,同时能够增加肺癌细胞对化疗及靶向治疗的敏感性。全文综述了现阶段肺癌治疗中miRNAs在化疗药物及靶向药物耐药机制中的作用。

EGFR-TKIs治疗进展后停药与继续原药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 下载:28 浏览:244

王立红 付秀华 高俊珍 贺岚 王玉芳 顾岩 徐鹏 《肿瘤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目的]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小分子化合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疾病进展后停药与继续靶向药物维持治疗的疗效。[方法]筛选既往口服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或埃克替尼治疗有效后疾病进展的NSCLC患者162例,PS评分均>2分,无法耐受化疗者入组。治疗组患者继续原有小分子化合物维持治疗,对照组患者立即停用小分子化合物,观察疾病进展至死亡时间。[结果]治疗组大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少数患者维持稳定;而对照组大量患者病情加重,少量患者维持稳定状态。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而治疗组为6.2个月。治疗组继续服药一个月后以及对照组停药一个月后,治疗组的CE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停止服药一个月后较停止服药初期血清中CEA含量显著升高;而治疗组继续用药一个月后,其CEA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晚期NSCLC患者通过EGFR-TKI靶向治疗疾病进展后继续原小分子化合物维持治疗利于患者生存。

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在生物检测及靶向治疗药物输送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78 浏览:420

张晓琳1,2 丰晓婷1,2 詹世平1,2 卢春兰1,2 李鸣明1,2 侯维敏1,2 《新材料》 2020年8期

摘要:
谷胱甘肽几乎存在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细胞内重要的调节代谢物质,对维持人体内正常的免疫系统及生化防御体系不可或缺,实时快速地实现谷胱甘肽的检测对疾病的监控以及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可对细胞内谷胱甘肽实现荧光检测,响应迅速,灵敏度高,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不仅可通过荧光强度实现对谷胱甘肽的荧光检测,近年来还实现了对谷胱甘肽的比率荧光检测,避免了生物体内背景荧光的干扰。但是大多数荧光传感器在生物体内检测没有靶向性并且只能单纯地实现硫醇含量的荧光检测,而在硫醇含量远超过正常细胞的肿瘤细胞内,更迫切需要实现的是在诊断后实现肿瘤治疗。近年来,研究者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巧妙设计将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与抗肿瘤药物、肿瘤细胞靶向单元有机结合,实现了集诊断与治疗为一体的、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该类荧光传感器若要同时实现荧光信号诊断与靶向肿瘤释放药物,四个重要的元素不可或缺:(1)荧光信号;(2)可切断的连接;(3)靶向配体;(4)抗肿瘤药物。这类荧光传感器设计关键就是可切断的连接,而双硫键在肿瘤细胞内高浓度的谷胱甘肽环境中能够实现双硫键的断裂,成为设计的核心环节。当双硫键断裂后可实现抗肿瘤药物(如喜树碱、阿霉素、胞苷和顺铂等)的释放。通过引入性能优异的荧光发色团可实现双硫键断裂前后荧光信号的变化,为降低对生物体的损伤,近红外荧光团如氟硼吡咯和菁类等荧光团受到了更多的关注。靶向配体则选择了叶酸、半乳糖、维生素等局部定位基团靶向肿瘤细胞,靶向性的提高极大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近年来该领域发展迅速,不仅能实现靶向肿瘤释放药物的个性化治疗,还可以通过双硫键断裂前后的荧光信号来监测药物释放过程。本综述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基于双硫键切断基础上设计的各种荧光传感器以及靶向肿瘤的药物输送系统进展,并简单阐述了其在生物成像、药物输送等领域的应用,以进一步加深对细胞摄取以及药物释放机制的理解,促进细胞内荧光检测传感器以及药物输送系统的分子设计进一步发展。

一种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药的制备优化及检测 下载:81 浏览:475

彭延杰1,2 丁艳3 曹强庚1,2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验证及提高乳腺癌靶向药物TP25粗制品活性,判断TP25杀伤癌细胞方式。[方法]配置含有精氨酸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复性液,并设置复性液p H为8. 5与9. 5,分别利用透析法与稀释法进行复性; MTT法验证TP25对乳腺癌细胞(SK-BR-3)的靶向性识别与杀伤作用;使用Casepase-1抑制剂z-YVAD-CHO确定TP25导致SKBR-3死亡的方式。[结果]优化制备工艺后粗制品的IC50(50%抑制浓度)由0. 051 0μg/m L提高至0. 029 9μg/m L;z-YVAD-CHO抑制实验中,4、19、22、25、28 h结果 P值均小于0. 01。[结论] TP25对乳腺癌细胞(SK-BR-3)杀伤作用具有明显的靶向性;采用稀释复性工艺后TP25粗制品的比活比初始值提高了41%; TP25可引起SK-BR-3发生细胞焦亡(Pyroptosis)。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小分子四价铂 下载:92 浏览:508

谭晓晓1,2 李国帅1 王庆鹏1 王炳全1 李大成1,2 王鹏3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四价铂类化合物作为抗肿瘤药物具有独特优势,显示出巨大的开发价值,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相关研究工作众多,已取得了许多杰出成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热点领域。目前已有大量高活性、低毒性、耐药性低、生物利用率高、药代动力学性质优异、肿瘤靶向性强的四价铂化合物得到研究与开发,显示出了四价铂化合物在抗癌药物研究领域的巨大开发价值和深远的应用前景。目前对四价铂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基于经典铂类药物的四价铂,以二价铂药物为母体,通过引入不同功能的轴向配体,制备高活性多功能目标化合物。(2)基于非经典铂类药物的四价铂,对横向配体进行修饰制备新结构目标化合物,该类药物对于克服耐药性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光敏四价铂有望为光动力学抗癌疗法提供新候选药物。四价铂具有发展为新一代可口服铂类药物的潜力。基于此,本文结合课题组在四价铂方面的工作基础,参考近五年本领域工作进展系统地综述了小分子四价铂化合物作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新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基于金-铂纳米颗粒修饰的碳纳米管构建免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CEA检测 下载:42 浏览:434

郑慧雯1 唐典勇2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4期

摘要:
本文将金-铂双金属纳米颗粒(Au-PtNPs)沉积在羧基化的单壁碳纳米管表面作为基底材料,用以固载癌胚抗原抗体(anti-CEA)。利用anti-CEA与癌胚抗原(CEA)间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将CEA固载于电极表面,用于降低Au-PtNPs对底物对苯二酚的催化作用,以改变电化学响应信号。通过对比CEA作用前后的电化学信号变化强弱可实现CEA的定量检测。研究发现,在最优实验条件下,CEA的浓度与电化学响应信号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0.05~80ng·mL-1范围内其检测限为5 pg·mL-1。该免疫传感器不仅展现出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同时能成功用于人体血清样本的分析检测,其结果与酶联免疫方法(ELISA)检测结果相吻合。

微波辅助高效合成吡啶并咪唑类衍生物 下载:35 浏览:364

雷杰1,2,3 唐典勇3 徐志刚3 朱槿1,2 陈中祝3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10期

摘要:
本文以2-氨基吡啶和α-溴代苯乙酮类化合物为起始原料,开发了新型吡啶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产率都在90%以上。在该反应中,通过微波辅助的作用,仅需要20分钟,就能完成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同时该合成方法在克级规模的实验中也具有较好的应用,目标产物的收率为91%。

原发性肝癌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下载:310 浏览:3219

夏荣钧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2期

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恶性肿瘤的一种,死亡率较高。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方法,但是若患者处于疾病的晚期,则不能够实施手术治疗,且传统化疗,难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分子靶向药物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新方案,已有多种靶向药物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应用,并证实有效,包括帕尼单抗、西妥昔单抗、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

前列腺癌治疗中的新型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下载:103 浏览:1056

杨珂 《预防医学杂志》 2024年1期

摘要: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老年人中。早期诊断不足导致许多患者只能接受姑息性治疗,限制了生存率的提高。前列腺癌的治疗策略包括外科手术、放射疗法和内分泌治疗,但随着疾病进展,转化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目前,针对前列腺癌的药物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DNA损伤修复机制相关治疗药物如PARP抑制剂显示出积极效果。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药物也在研发中,但仍需要更多临床数据验证。放射疗法和免疫治疗是新兴的治疗方法也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潜力。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