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西洋管乐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的改革 下载:27 浏览:303

陈霄虹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西洋管乐是音乐表演专业中的重要门类,其不仅对于丰富音乐内容,增强乐队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中西音乐文化的深度交流提供有效平台。结合目前西洋管乐在国内的教学情况以及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其教学模式需要通过改革来满足多种要求,而想要获得良好的改革效果,必须对当前西洋管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

论钢琴伴奏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下载:30 浏览:315

何玉明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现阶段,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开始需要满足,钢琴则是众多艺术类型中,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所以,本文也有针对性地探讨在音乐表演过程中,钢琴伴奏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以此发挥出钢琴伴奏的效果,为音乐表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找到最佳的方式。

歌唱心理与音乐表演探究——以歌曲《我心永爱》为例 下载:97 浏览:501

江伟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声乐的学习和演唱的过程是歌唱的技术技巧,个人心理素质,艺术的修养对人生的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歌唱的技术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学习的歌唱从技巧方面掌握的都是一样的,都必须通过自我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中掌握好技巧的,使歌唱心理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一个实体,从而发挥其能动性,并能避免歌唱者在实际的演出中导致不利影响。

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 下载:28 浏览:300

胡晓东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旨在揭示并阐释仪式表演过程中,执仪者脑海中的音乐文化观念模式——音乐象征符号("归属性"模型/models of)如何经由表演转化为一系列音声景观(Sound scape)与符号表征("对象性"模型/models for)的过程。从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视角审视瑜伽焰口仪式音乐,可深入探究文化主体内在的文化精神与观念构型,由此揭示出仪式行为及其产品——仪式表演行为与仪式音乐之间的深层关联,进而达到对表演语境(contexts)与社会结构的整体认知,实现文化的阐释。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表演,犹如一部内容宏富、形式综合的仪式音乐剧,具有虚拟性、艺术性、功能性与音声两极渐变性等特征,观察其仪式表演中所呈现的象征符号与符号表征,阐释其隐喻的文化义涵,揭示出一整套佛教"三密合一"、阈限期等文化观念模型主导下的仪式音乐符号表达系统。

音乐美学视域下对音乐表演的几点思考 下载:315 浏览:3164

金梦阳 《中国音乐学报》 2023年11期

摘要:
音乐表演艺术和现代音乐美学是紧密相连的,在音乐表演中融入现代音乐美学,能够强化艺术内涵的表现力,也能够良好的优化观众的视听体感。比如,将音乐美学应用于音乐表演中,可充分提炼出音乐作品的创作内涵,帮助听众了解音乐作品,将作品内涵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因此,研究音乐美学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高职音乐表演钢琴课程模块教学探析 下载:55 浏览:799

范丽丽 《中国音乐学报》 2024年2期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不断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技巧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因此,本文将对钢琴模块教学进行探析,探讨高职音乐表演如何更好地进行钢琴教学。

学生音乐表演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培养 下载:317 浏览:3175

唐洁惠 《中国音乐学报》 2022年10期

摘要:
音乐表演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和综合表现能力,发展学生潜能。教学中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充分让学生展现自己培养自信心。在我国,音乐课作为一门陶冶学生性情,增加艺术涵养的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音乐表演是在音乐的基础上演变的更深层次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集语言、舞蹈、角色等为一身,能够培养学生表演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音乐的理解更全面。本文将探讨在小学音乐教学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从音乐表演美学的视域下谈歌剧咏叹调 ——以《一抹夕阳》为例 下载:445 浏览:4270

张艺 《当代音乐研究》 2021年11期

摘要:
音乐表演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一个特殊的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运用表演技术来达到二度创作的目的。当下许多研究者对于歌剧《伤逝》中咏叹调《一抹夕阳》的分析更侧重于音乐作品的理论分析,而本文主要从三个章节阐述,每个章节都以音乐表演美学原理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多角度分析,例如,第一章节对咏叹调人文和剧目内容进行分析,主要从历史性的角度进行客观分析;第二章节咏叹调 《一抹夕阳》以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分析;第三章节对咏叹调演唱及形态美学进行分析,同时加入笔者的演唱启示;笔者尝试从音乐表演美学宏观的角度掌握理论结构,再从微观对歌剧进行整体分析,从而达到多角度分析歌剧作品的目的。

略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技能教学与舞台实践的对接 下载:460 浏览:2464

邵静雨 《当代音乐研究》 2021年11期

摘要:
随着近些年来经济社会的蒸蒸日上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文艺事业的发展。音乐表演本身不仅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还具有十分丰富且深厚的舞台经验。基于此,在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具体教学当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舞台实践和技能教学二者的合理对接。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中舞台实践和技能教学的对接现状入手,并探究舞台实践和技能教学进行对接的有效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和借鉴,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自身综合能力。

作为修辞的音乐表演:从创作到演绎 下载:76 浏览:410

廖希 《当代音乐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文章指出音乐表演作为广义上音乐创作的一部分,与音乐修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音乐表演是音乐修辞的最终阶段。修辞术与音乐的表演性有着历史悠久的关系,但不同的是,演说家通常一个人完成修辞过程,但是对于音乐来说,由于作曲家和表演者相互分离,表演者需要考虑什么是作曲家的修辞,以及要如何在演绎时选择个性化的表演修辞。文章通过"装饰还是旋律""结构还是修辞?"等示例探讨音乐表演中的相关问题,最终总结出音乐不仅是创作到演绎的实践过程,还可以是其逆向的过程,即从音乐表演到音乐修辞——由寻找最贴切有效的表演修辞从而探究音乐本源内涵的过程,并以无限可能性的路径,为音乐赋予新的生命力。

试论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改革 下载:86 浏览:382

尹航 《当代音乐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人们在精神享受的层面上远高于前些年的状态。在精神享受超前的状态下,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赏析和审美也提出了进一步的新要求。在现在的社会现状中,音乐艺术的教育模式和社会整体规模的相互融合与学习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音乐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更加正规化,同时也促进这种人才培养的战略不断完善。文章以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为入手点,分析了该专业学生教学现状,然后提出具体的建议,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中俄高等音乐院校声乐教学比较研究 下载:68 浏览:386

王世让1,2 《当代音乐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作者在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几年,在这几年中收获颇大。通过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一整套系统的声乐教学体系和我国音乐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做了一些比较,指出我国声乐教学中不足之处。

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下载:76 浏览:388

还国志 《当代音乐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想象力是作为音乐表演者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舞蹈训练课程中结合舞蹈自身学科特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在舞台演出中将音乐的魅力以内心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技巧和身体表现力传达给观众。本文即是根据此目的进行讨论,探讨舞蹈课程中对于音乐想象力的开发及实践方法。

音乐表演专业雷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 下载:59 浏览:350

李纳 《当代音乐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湛江地处粤西地区,雷剧是粤西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高师院校,理应承担起保护地方民间戏剧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本文以岭南师范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对于粤西"非遗"雷剧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通过课程建设、艺术实践两大板块,探索湛江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驻地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推广到对粤西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析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下载:235 浏览:1943

董宁1 彭小猛2 《中国艺术研究》 2023年2期

摘要:
音乐表演艺术具有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以及结合自身经验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 下载:266 浏览:2336

彭小猛 董宁 《中国艺术研究》 2022年12期

摘要:
本文深入研究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旨在通过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促进音乐表演艺术水平的提升。

“互联网+”背景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外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以大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为例 下载:54 浏览:1707

邵冀阳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本文依据《外国音乐史》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基于“互联网+”理念之下《外国音乐史》混合教学模式,分析了该课程进行混合教学的可行性,构建属于本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并付诸实践;探究了该模式存在的优势和价值,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