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高考改革的影响,近年来数学高考全国卷的题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卷所涉及到的很多问题均具有实际社会背景,与文化情境相融合,侧重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考察。因此,文章从新课标背景下探究具有实用性、有效性的创新策略。
一、课前预习增设开放式任务,课堂交流检验预习成果
课前预习增设开放式任务。开放式任务是指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但没有明确固定答案的任务,可以是一幅图画谈解析,也可以是一句结论谈感悟,要求学生完成起来涉及较高思维量,对课本内容也要有足够深度的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预习流程的形式化。在设定开放式任务时,教师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任务能否覆盖了本节课重难点、易错点且与新课标要求相对应。2.在完成任务后,学生对本节课整体内容能否形成初步感知,简易梳理。3.设定的任务是否符合学习认知的发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具象到抽象。4.设定的任务是否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否高质量完成这些任务。5.设定的任务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进学习热情。课堂交流预习成果时,学生任选任务中的一个到两个进行交流,后面交流的同学可以对之前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补充,也可以挑选其它任务陈述观点。
二、倡导组内探究,鼓励学困生课堂展示;建立转化档案,加强家校合作
优化数学学习小组结构,倡导组内探究,规范探究流程,鼓励学困生展示。每个小组由4名成员组成,其中优生1人、学困生1人、中等生2人。遇到重难点问题时,先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以遵循如下流程:1.共同分析,解读问题重难点,构思问题解决的一般流程。2.简化问题,浅析解决该问题的若干关键点。3.组员各自选择其中一个关键点,结合自身知识储备及理解进行优化、完善,形成具体步骤。4.汇总并梳理所有步骤及观点,深度探讨交流,构建最终探究结论及方案。5.优生、中等生协助学困生理解、掌握探究结论及步骤。在小组交流时,教师需认真倾听,仔细观察不同层面的学生是否参与其中、交流讨论是否热情、组员对问题重难点的把握是否到位、学困生是否获得提升,以便深层次了解学生的探究进度、思考问题方式方法以及认知存在的错误。然后挑选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完成度较高的小组,由该小组中学困生展示并讲解该小组的探究结论,教师可以适度调节讲解节奏,为该生讲解不充分的地方进行补充,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阶段性的汇总点评。建立学困生转化档案,加强家校合作。建立学困生转化档案,重点关注学困生学习中产生的困惑、成长踪迹、课堂表现等项目。必要时可以进行家访,加强家校合作,家访时需要注意交流的方式、说话的语气。
三、引导学生合理记忆,课堂讲解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淡化应试观念
淡化学生应试观念。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很多定理、符号、公式抽象且空泛,特别容易混淆。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的记忆技巧,这些记忆技巧可以来源于社会生活经验,也可以是来源于其它学科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技巧的包容性,包容性指的是总结的记忆技巧所适用的范围。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促使人努力的最强动力。”也就是说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努力、去奋斗。因此,数学课堂讲解时,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降低理解难度,加强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深度,淡化应试观念。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制。在教师职业道德考察项中,加重对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及成长项的考查,在教学能力考察项中,加重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学习价值观项的考查,建立积极的师生交往,形成学习正能量。
四、健全当堂检测结构,提倡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
健全当堂检测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学案增加数学当堂检测题目数量,丰富题目类型,结合章节地位和要求,统筹题目难度配比。增加题目数量不是增加学生学业负担,而是使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学生的课堂表现,选择匹配自身教学深度以及符合学生水平与能力的题目进行检测。丰富题目类型则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适应新高考标准。2.当堂检测增添学习自评表。当堂检测后,增添包含学习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自评打分、学习反思的学习自评表。教师在完成当堂检测题目讲解活动后,学生通过填写自评表对自己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进行多维度、多角度自评和反思。教师通过学习自评表了解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学生课堂所学出现的问题,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与进度。思维导图是表述发散性思维的强有力工具,通过文图结合的方式,将各级内容的隶属及依存关系以图解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达到理顺思路、深化理解、巩固记忆的效果。因此,思维导图适用于高中数学课堂小结。但是由于思维导图涉及思维量大,对知识综合度要求较高,学生一开始很可能没有构图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补全已知思维导图内容及结构出发,培养学生构建符合自身个性、理解方式、思维深度的思维导图。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将自己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可以增强对目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从而促进理性分析问题数学素养的形成。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国家各级教育部门提出了众多推动教育发展的历史性决策与建议;为了能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广大数学教师以上级教育决策为指引,基于新课标,将满腔热血倾注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邵明贵.论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课堂落地生根——以人教版高中“对数”教学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20(12):46-50.
[2]郭学忠.高中数学学案编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