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小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趣味化教学策略是一种新型、高效、受欢迎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活动时,要采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有趣、生动、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知识要点、掌握知识要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一、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趣味化教学活动时,要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角”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来了解角的特征。教师在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角度的角进行分类。如:把圆形角分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形状,并且让学生说出不同形状角所占的面积。小学生通过这种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开展趣味化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要点,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开展趣味化教学活动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和整合,创设更多有趣、生动、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提出、解决等一系列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非常喜欢画画。她画了一幅又一幅漂亮的图画,她觉得自己画得很棒。有一天女孩去上学时发现自己的书包不见了。她非常着急地问妈妈:“我的书包丢在哪儿了?妈妈说:“你回家后再告诉我。”女孩回到家后没有告诉妈妈书包的事。第二天早晨女孩没有见到自己的书包,便向老师询问自己的书包被谁拿走了?老师问:“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创设,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加深了对三角形认识的理解。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转化为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课件中,利用动画等方式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认识数”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出一个“先被4整除后又被9整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过程是先被4整除后又被9整除的过程,因此学生可以正确判断出“5+9”与“7+9”的结果是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课件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结合起来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模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结合生活实际,巩固数学知识要点
在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价值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要点,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统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几个任务:第一,将本班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的信息整理出来,并统计出每名同学的体重;第二,根据班级人数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并统计出小组人数;第三,统计出班级的平均身高。在学生完成以上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班级平均身高。通过对生活实际的应用和数学知识的巩固,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开展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要点,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活动时,要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时,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鼓励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分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动手制作小动物,将一只小动物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半是1/2的动物,另一半是2/3的动物。教师让学生进行独立制作,然后将制作好的小动物进行交流分享。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六、使趣味因素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富有趣味。为了让趣味因素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该设计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位置”这一课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这些知识看起来十分简单,小学生在生活中也常常需要用到关于位置的知识,但是他们年纪比较小,在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前,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位置,而这部分知识还关系到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避免学生轻视本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明白,即使是简单的知识,其在生活当中也有极大的用处。
教师可以构建一个有趣的场景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位置关系的探究,如运用学生喜欢的游戏——走迷宫。对此,教师要先让学生学习关于位置的基本概念,再要求学生两人为一组,通过合作,找到方向,最终从迷宫里走出去。这种充满竞技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让知识的探究过程变得充满乐趣。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深入掌握知识,教师可以加大难度,把学生后续需要学习的知识适当补充进来。这种有效的衔接可以让知识点充分融合在一起,让教学变得更有趣。
结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活动时,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小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将趣味性教学策略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趣味化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春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8):146-148.
[2]邓洁芳.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8):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