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助学生熟记运算定律
由于年龄较小,对很多问题都缺乏思考,最终导致很多小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不善于灵活运用简便的方法解答数学问题。为促进小学数学课堂计算教学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熟练和掌握运算定律。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因为学生不能扎实掌握运算定律,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期间经常出现错误。因此,在教学环节,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大量练习,而是要帮助学生熟记计算的技巧和方法,确保在计算时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解答数学问题。例如,教师在对乘法分配律知识讲解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将公式背熟,(a+b)×c=a×c+b×c。当学生完全掌握公式以后,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确保学生在后续计算时能效率更高。如用a表示家庭成员爸爸,用b表示家庭成员妈妈,用c则表示孩子。通过对公式的分析,孩子想要和爸爸妈妈握手,那么爸爸妈妈需要分别和孩子握手。借助这种方式,与生活相贴合,学生能快速理解公式的含义,使学习知识的过程比较轻松。通过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将烦琐的计算题变得简单化,学生的解题效率和精准度也能提升。
二、不断优化数学课堂计算教学方法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计算教学期间,应用的方式缺乏多元化,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度不高,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对此,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积极作出改变,找出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并适当地优化,加强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将教学内容作为基础,灵活地利用,让学生可以对数学计算越来越感兴趣,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不知不觉形成合作意识。同时,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借助数学计算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当然,教师还要积极尝试运用多媒体,将不同种计算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课堂上,直观体验数学计算全过程,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三、设计多元化计算内容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难度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加深.在教学期间,对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需要重视多元化计算的教学融入,以促进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和准确率的提升.此外,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牢记有关的计算规则,而且要让学生进行密集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使他们形成数学思维,从而促进其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1].在长期的计算训练过程中,一味地加强训练会让学生感到厌倦,慢慢地就会对计算感到厌烦.因此,计算能力的培养不应只以单调的习题训练为主要形式,教师要设计多元化的计算内容,让计算变得丰富多彩,刺激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例如,在关于分数的混合运算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安排多元化的作业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其全方位思考问题,还要增加一点儿趣味性,让学生快乐地思考问题,并提高他们解题的速度.进行题目的设计时,教师可以选择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方式:“要制作两种形状的中国结,一种是圆形的,另一种是鱼形的,圆形中国结用了35米的彩色绳子,鱼形中国结用了25米的彩色绳子.两种款式各需要制作18个,那么需要几米的彩色绳子?”提到中国结,我们都知道它是中国的特色,这让题目增加了趣味性,使其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对于不喜欢数学的学生也是一种诱惑,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通过认真分析列出算式:18×35+18×25=10.8+7.2=18(米)或18×35+2()5=18(米).多元化的作业丰富了计算内容,激发了学生计算的热情.另一方面,在作业中增加趣味性内容,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与分析,有效提高计算能力.又如,在数学计算中很多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可将实际问题与有待研究的数学问题结合在一起,并通过指标的提取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例如,在解决路程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常见的汽车驾驶问题、买菜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培养学生发现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习惯
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到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习惯,是提升计算能力的一个辅助条件,因此,在课堂上讲解计算知识时,教师就要立足具体的案例,展现出良好的计算习惯,并对学生做好引导。如,在讲解某一个计算案例时,教师一开始就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看题,看清数字和计算符号,以免在计算时出错。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则要注意工整书写,并且引导学生在练习时,也要保持工整的书写,不能乱涂乱画。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计算完成后注意检查验算,确认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五、进行针对性计算训练
数学计算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并不单一,计算方法也不只是单独的一种.学生提高了计算能力后就会明白计算方式的选择极多.因此,面对同一问题时,教师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从中选择最简便的一种[2].在进行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计算知识,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数字分析能力和逻辑关系划分能力上,带领学生对题目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发现其特点及与问题的关联性,然后找到最简便、最快捷的计算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短板,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计算训练方式.学生由于自身特点不同,其计算方法的短板也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训练内容时要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同时要发现学生计算方面的问题,为其制定专门的训练方案,以小组的形式加强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其计算准确率.
六、结论:
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将计算能力培养融入其中,这是数学教师要切实关注的问题。数学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当前学生在计算中表现出的具体问题,然后从多角度着手,针对性优化教学,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德坤.小学数学“运算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106.
[2]刘方宝.提升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7):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