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进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以《表花娃》一课为例
万秋月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

复制成功

摘要:

自 2012 年至 2023 年期间,教育部、文化部及财政部联合颁布   《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通知》,政策明确要求:“着力推进京   剧、昆曲等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保护工作,强化戏曲通识教育体系建   设,倡导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机构通过组织剧场观摩、专业剧团进校   园等多元化形式,深化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审美认知与价值体悟。”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2022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将京剧艺术正   式纳入国家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标志着京剧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制   度化实施。如何使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突破时空限制,以兼具趣味   性与有效性的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中的代际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教育   命题。本研究通过构建多元情境教学模式,系统化探索京剧教学的趣   味化实施路径,并以具体课程实践为依托,为传统戏曲进课堂提供了   一定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范式参考。


关键词: 京剧进课堂趣味教学影像情境模拟情境实物情境
DOI:
基金资助:

一、实物呈现情境——观花 插花

(一)《卖水》表花片段的引出

“课堂 ”的氛围是激发学生积极甚至主动的探索新知识的奥妙, “趣味教学 ”的当下,每个课堂都在不断进行转变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力求突破“教师成为制度化课程的教学机器,学生成为被填充容 器 ”的现状。京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蕴含了百年中华优秀 思想与品德,是学生不可或缺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操。可这个古老

剧种创于200多年前,在如今现代化课堂中,怎么能自然的、有趣的 将它融入到学生的视野,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话题。

京剧进小学课堂与传统的专业京剧课堂有本质区别,校本课堂的学生对京剧了解甚少,谈不上兴趣更谈不上喜欢,而且专业院校的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对于学习京剧的目的也大相径庭。因此,面对普及性质的校本京剧课程,“趣味性 ”将必然成为课堂的首位,用贴近学 生生活的情境建立课程知识与情境相的贯通性与联系性,使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靠。在课程开始前,我做了一个关于“对京剧的了解”和“是否喜欢京剧”的学情前测,数据显示,在上京剧课之前,了解京剧的学生只占百分之五,甚至有百分之十的学生对京剧毫不感兴趣:

图片1.png图片2.png

京剧之所以离孩子们远,是因其大多出现在课本上、文字中和电 视上,如果不是特意去翻去看,也并不能时常看到。因此,为了拉近 学生与这百年国粹的距离,现场表演必不可少。《卖水》片段的现场 展示,不仅将课堂氛围一下活跃起来,同时还运用请学生观察人物表 情、动作和性格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一上来抓住学生对课堂 的兴趣,并且借助表演自然而然引出课题《表花娃》。表演中通过“小 姐您别烦闷了,我给您表花玩吧 ”这句经典的京剧念白,引导学生粗 略的了解了故事背景以及故事发生地点,从而将目光和本堂重点聚焦 到“花 ”上。

(二)模拟情境之小梅英的观花 插花

李吉林先生说过“情境教育的特色是“真、美、情、思”,强调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推动学习与多彩生活链接;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 在熏陶感染中生成主动 学习的“力”;与儿童真情交融,让情感伴随认 知活动,通过各种生动、 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学生通过观看现场表演, 自然轻松的融入到   “故事情境 ”中。为了改变传统意义上“学校中学到知识是一种抽象   的惰性,知识很难用于实践的想法和观念 ”,结合剧情,“实物情境” 派上用场。课堂中用四个大型花栅栏放在教室中央,形成虚实结合的“花园 ”,如此,不仅保留了京剧的虚拟特性,拓宽了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又有实物花圃的支撑,丰富着花园的具体形象。

图片3.png

形成虚实结合的“花园 ”(如图 1)

第二步就是通过“问题串 ”运用“问题情境 ”使学生本来“看客” 的身份变为主人公,促进学生用第一视角去思考问题,为学生在课堂后期中“梅英 ”的表演做出铺垫。“ 问题串 ”的第一个问为:“小姐怎么了?怎么哄小姐开心? ”在实物情境和了解剧情的加持下,学生很快回答出“小姐不开心 ”和“赏花 ”两个答案,然后以“花 ”为基准,紧接着追问“花园里都有哪些花儿呢? ”, 同时借助“图片情境 ”, 将四朵主角花-“菱花、桂花、桃花、杏花 ”按照相应念白节奏摆放在幻灯片中,视觉上促进学生更切实地感受到置身花海的景象,同时以这四朵花作为切入点,请学生说一说花名,加深对花朵形象和名称的了解,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给小姐表花 ”。

图片4.png

随念白节奏表现的“主角花 ”(如图 2)

看到带节奏的花,学生一下活跃起来,纷纷用声势来表现不同的花。此时教师赶紧乘胜追击“还能怎么表花? ”同学们想到还能用语言,用唱歌......这时,京剧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就登场了——念白。为了降低练习念白的枯燥性,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壁垒,教师将四种花  各准备了十枝放于讲台。当学会一种花的念白,就请几位“小梅英 ” 把他们所表演的花插到花园中来装扮花园。通过“表花娃们 ”插花的动作,不仅锻炼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巩固了念白,同时还紧紧串联了  “为小姐表花 ”这个大故事背景。

二、图画情境——识花

(一)京剧声韵巩固识花

在课堂前期,学生通过观花、插花逐渐感受了京剧念白嗓音与戏  词,了解了“表花娃 ”的代表人物,还在扮演过程中学习了“表花” 的念白与节奏。接下来便是建立各种花与念词间的联系了--“为什么  这几朵花出现在这段戏的念词中呢 ”,顺着这一问题,来到课堂中期, 通过“小梅英要给小姐表花 ”这个大故事情境,询问各位“梅英 ”,你所表的花都有哪些用处呢?

“表花 ”这一段唱词十分有特点,看似平淡的介绍花,实则在唱词的一问一答间详述了各种花在小姐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清早起 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 ”, 回答便是“清早起来菱花 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香。”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中通过图片菱 花、菱花镜、桂花、桂花头油等物品排列,请同学们观察并匹配,两位同学灵活扮演 ,融入情境 ,引导学生体会戏词 中 的细节 ,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各种花的作用,增进对念词的理解;同时也用 趣味性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此段念白得以再次巩固,并为学生引出此段 “一问一答,一唱一念 ”的表演特点。

图片5.png

生活与主角花的实际关联(如图 3)

(二)师生问答韵味识花

经过观花、插花和辨识花的作用,学生对于此段的念词和曲调都越来越熟悉了。接下来就是着手解决京剧韵味问题,京剧的韵味虽非 一日之功,但倘若课堂上不做强调那就与背诗没什么两样,俗话说的 好“千金念白四两唱 ”,念白要没有韵味,就会像白开水一样,无滋无味。于是课堂上关于“韵味 ”这一要求也要慢慢向同学们渗透。但 是普及型教育的教学手法肯定不能像戏校一样,学生对于京剧的兴趣 在我看来还是重中之重,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可能存在的单调性, 改革机械重复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本唱段“问答 式 ”表现的特殊性,便大胆尝试了运用器乐引导的教学范式。在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应答的互动机制时,同步进行京胡演奏与演唱示范, 实现器乐技法与戏曲教学的有机融合。京胡清脆、悠扬的声音一出, 无疑让大家眼前一亮,“新朋友”的加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了学生伴奏与念白的配合能力,更是为课堂的气氛增添了几分活跃的色彩;于是在京腔、京韵、京胡的声音氛围衬托下,整个花园回 荡着浓浓的戏味儿,这时“乘胜追击 ”的“语言情境 ”加以引导:“小梅英为了更好的给小姐表花,想一想要用怎样的语气和神情?”, 学生们纷纷思考并尽量用合适的嗓音、语气将念白表现,如此以京剧声 腔烘托念白韵味,以京胡音色渲染念白韵味,以师生配合感染念白韵味,终于,“表花娃 ”念白的韵味开始越来越浓郁了。

三、音乐渲染情境——浇花

(一)各持竹筒花园浇花

在“为小姐表花 ”这个大故事背景下,一个个“小梅英 ”做足了充分准备,先是了解了各花的名字,感受了每种花不同的节奏,同时掌握了花的作用,并且装扮了花园,还能用京剧念白将其表现。

接下来教师用语言继续串联着故事情镜,将故事往下引:“小姐马上要出门大家想想,怎么能让我们刚装扮进花园的花看起来更加的新鲜? ”——“给花浇水 ”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于是教师抛出“任务情境 ”:请大家随着背景音乐的情绪踏着相应的步伐去花园里浇花。 欢快的音乐节奏让同学们不禁步伐小而快,此处同学们在不知不觉间就开始主动地感受音乐的情绪、节奏,并自主的用合适的步伐与其匹配,于是“小碎步 ”悄然而生。

音乐的衬托下,为了让学生有更好地代入感,实物情境当然必不 可少,古代浇花的竹筒闪亮登场,并请部分小梅英领取后浇灌花园中心的花栅栏;其他同学则模拟浇灌眼前的花,音乐响起,一个个小梅英赶紧随着节奏踏起小碎步,有模有样地边表演浇花边念白,一真一 假、一虚一实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还在表演过 程中慢慢感受到京剧人物的走路特点——“ 圆场”。

(二)踏着小曲把花浇

此段中学生听到的间奏曲也不是别的,正是京剧独有的“过门” 乐曲形式——“行弦 ”。“行弦 ”是由曲谱(  )组成,真正在舞台上运用时不断循环往复,随演员动作进行起停。“反复记 号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是京剧乐曲旋律的反复以及反复次数的统一是本环节的难点,于是在同学们模仿浇花过程中,请大 家听出一遍就浇一次花,该教学设计策略不仅有效提升学习动机与课 堂参与度,更通过模拟浇花的情境化音乐活动使学习者系统认知该过 门乐句的旋律结构与调式特征,同步强化听觉辨识能力,为后续课程中听辨过门乐段与精准把握演唱进入时机奠定无缝衔接的教学过渡。

图片6.png

“浇花 ”京剧音乐(如图4)

四、语言描述情境——身段表花

布朗、柯林斯与杜吉德先生曾说“知识只有置于一定情境中才有意义,才能够被理解。 ”通过前期观花、插花、识花、浇花的情境, 学生已逐渐掌握了本段节奏、念白、过门和小碎步,为了将这些知识 更好的串联和运用,那就一定得搬上舞台了。而舞台表演自然少不了 “画龙点睛 ”的身段,于是抛出问题串中最后一个问题“还能怎么给 小姐表花? ”后大多数同学都会回答出“动作 ”。这时,京剧的身段便翩然而至。

身段教习过程中,面对四十多人的普及化教学,动作的复杂程度便根据唱词做了合理的调整,通过创新性身段设计实现了教学策略的 双重优化:一方面,基于传统戏曲程式开发的新型身段范式与生活化 情境建立有机联系,显著增强学习者的认知迁移能力;另一方面,在 教学实施环节采用启发式引导机制,系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比如“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香 ”,让 大家根据自己的想法先摆一摆应该是怎样的动作,根据唱词“照镜子、 梳头 ”,学生们很快能提取到这组关键信息,做出日常照镜子梳头的形象,通过已有的动作经过一点改善变成京剧身段,这样将学生熟悉 的场景与知识和新知识形成联系,不仅“拆开揉碎 ”肢解了晦涩难懂 的知识点,同时还能快速地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促进学生的 接受能力。

五、活动体验情境——情境表演

通过身段学习,现如今“为小姐表花 ”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 接下来就是真正的登台表演了。“京剧戏服 ”的引入显著提升了学生 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中教师采用古代半文言的方式串联“语 言情境 ”-如“请各位堂外更衣 ”,由此以期更好地营造情境和表演 氛围。穿上戏服的小梅英配上满园的花,同学们的表现欲和兴趣显得 尤为饱满,迫不及待酝酿合适的表情和嗓音,就这样提升兴趣的同时,学生们也通过此次穿戏服的表演更加深入的、多方位的体验京剧。

其次再由教师扮演小姐,填充故事角色促进人物丰满程度,并佐 以念白“有请小梅英登场 ”-做足表演前的仪式感,促使全体参演学 生在本次表演活动中保持高度严谨态度并予以充分重视。加上之前在课堂中尽力营造出“花园为小姐表花 ”的真实情境,学生们自然带着 穿上戏服的欣喜,踏着小碎步从门口上到舞台。前期的知识开始慢慢 融合串联并运用于舞台——小碎步(圆场)上台、听过门判断哪里该 开始起唱、有韵味的加上身段、念白进行花园表花,一系列知识串联 成完整的表演,并在舞台上一气呵成!

图片7.png

梅英“花园 ”大展演(如图 5)

六、“趣味性 ”的课堂评价

课堂中的“趣味性 ”除了情境,当然也少不了“趣味性 ”评价, 学生目前正处于急需认可的年纪,一句正向的评语会让孩子的自信与 积极性悄然萌发。风趣的语言,全面的反馈以及将要求和期待融入到 正向评语之中的评价都是课堂“趣味性 ”的一部分。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与活动效果反馈,我的评价方式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体评价的师评、生评和自评。

过程性评价示例如下:

截图20250826160302.png截图20250826160332.png表1

总体性评价示例如下:

截图20250826160439.png

表 2

七、结语

通过本堂课的设计与呈现,“学生兴趣在京剧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 ”这一观点通过这堂课淋漓尽致展现出来,也更加证实“情境教学” 在课堂中的重要性。本堂课京剧情境教学设计分别采用文化浸润境—以京剧程式化身段和嗓音特点激发学生沉浸式感受京剧文化;角色共情境-通过花旦角色带入,结合剧本分析情感,实现学生与主人公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技艺具身境-通过唱、念、做三功的有机融合,系统性提升学生肢体协调性与声腔韵律的模仿塑造能力;创演融通境-融合故事本身及传统程式结合学生实际能力与理解,引导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将剧本构思转化为立体表演,让台词在情境交融中迸发艺术生命力。

设计一堂课时,教师尤其要仔细思考怎么增加学   生参与活动的意愿,如何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应用的任务情境与生活情境。情境绝不是单摆浮搁,而是与知识相互关联,并能够成为学习知识的一种器具。在为了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情境充当一条顺其自然的串联线,如此为知识而设计的情境才是真正自然的、成功的。为了检测课堂效果的实际成效,在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法系统调研学生对京剧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态度认知倾向,数据显示,通过课程已经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对京剧的行当和嗓音有所了解,并通过本堂课转变了对京剧的看法,甚至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学生喜欢上京剧,百分之十五的学生特别喜欢京剧。

截图20250826160601.png图片9.png图片10.png截图20250826160837.png图片12.png

本教学实践仍存在亟待改进之处。在后续京剧课程实施过程中, 笔者将系统探究情境教学法的创新应用路径。重点针对京剧艺术特征与情境创设的耦合机制展开深入研究,着力强化教学情境设计的多维适配性:在目标导向上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在主题建构中彰显传 统文化精髓,在逻辑架构上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文化维度上增强跨时空对话能力,在实施策略上优化互动参与机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持续完善教学方案,促进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使情境化教学真正成为提升京剧课程实施效能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吴庆林,胡怡 . 教育心理学 - 献给教师的书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3-49

[2]胡庆芳,杨翠蓉 .有效情境创设的40项设计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7-56

[3]贾义敏,詹青春.情境学习一种新的学习范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1,12(3): 33-35

[4]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49-323

[5]侯会.从情境学习理论及其教师观看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变化 [J] .南方论刊,2006(1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