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正处在语言学习和品格养成的关键阶段。语文学科不仅承担着基础语言能力培养的任务,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寓言和古诗文,这些文本内容天然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语文学习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读文识字、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和价值引导,还能够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融合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即在把握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结合,使学生在亲近语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教育。
一、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基本理念
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根本在于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核心目标。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起步阶段,他们对文字的感知、对故事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模仿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直观体验,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天然的契机。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把语文课堂看作语言文字学习与价值引导并行的综合平台,通过文本解读、情境创设和活动体验,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规范与价值理念的熏陶。融合的理念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爱国、诚信、仁爱等价值元素,还强调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读、写、说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这种理念既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回应了新时代对课程育人的整体要求,强调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逐步建立健全的品格与价值观。
二、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主要途径
(一)在文本解读中挖掘思政元素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低年级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不仅积累语言,还能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化背景中汲取价值观念。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应主动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将语言学习与品格养成相结合,让学生在感受文字魅力的同时,体悟忠诚、勇敢、奉献、团结等核心价值。
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刘胡兰》是典型的红色教育素材。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的同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感受刘胡兰在敌人威逼下宁死不屈的英勇精神。课堂中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相关片段,体会人物语言的坚定与勇敢,并引导学生讨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像刘胡兰那样坚持正直和勇气”。这样不仅完成了文本解读,也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接受爱国主义与革命精神的熏陶。
(二)在课堂活动中融入德育目标
课堂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表达和交流的过程,将思政教育目标有机融入课堂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认同感。通过朗读、表演、讨论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互动中深化对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价值观。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邓小平爷爷植树》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绿色小行动”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家里或学校参加植树、养花的经历,并联系课文理解邓小平爷爷热爱劳动、关注环境的品质。通过活动,学生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在交流中感受到保护环境和热爱劳动的价值,从而实现语文学习与德育目标的统一。
(三)在语言实践中强化价值引领
语言实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看图写话、习作训练、口语交际等活动,不仅是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也能成为强化价值引领的途径。教师在布置和指导语言实践任务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把价值观念自然融入其中。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篇适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文。教师在学习后,可以布置习作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我心中的小雷锋”,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身边乐于助人、关心同学的人或事。完成习作后,再组织交流,让学生在表达中体会助人为乐的意义。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精神。
(四)在课外延伸中拓展融合空间
课外延伸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拓展,学生在阅读、劳动、社会实践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以进一步体验和理解语文教材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教师应积极利用课外活动拓展语文与思政的融合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生活和社会情境中实践所学。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寓言故事《亡羊补牢》与《揠苗助长》学习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我家的小故事”活动,让学生回家向家长请教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经验,然后写成简短的故事带到班上分享。例如,有的孩子可能分享“改掉坏习惯”的经历,有的孩子可能讲“努力学习收获进步”的感受。这样的课外延伸活动,把寓言中“及时改正错误”和“遵循规律做事”的道理联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帮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践行正确的价值理念。
三、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转变观念,提升思政意识
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组织者,也是学生价值观引导的重要力量。要推动语文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走向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并重。教师应增强思政意识,认识到语文课堂不仅是字词训练和写作能力提升的场所,更是学生接受思想熏陶和情感滋养的重要空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学习课程标准中“立德树人”的要求,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生活实际,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堂。同时,教师自身要具备较强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以身作则,通过语言和行为影响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
(二)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挖掘思政价值点
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但其价值并不会自动显现,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选择和深入的挖掘。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教材中的价值取向,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突出那些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忠诚与勇敢,通过描写节日风俗感受家国情怀,通过诵读古诗文领悟民族文化精神。教师应在语言知识点讲解的同时,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意义,让语言学习与价值引领相辅相成。这样既能够保证语文学习的完整性,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感染力
在融合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升课堂实效的重要环节。传统语文课堂往往以讲授和背诵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思政教育也容易停留在说教层面。教师应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朗读表演等多样化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例如,在学习英雄人物的课文时,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表演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人物的情绪与抉择;在讲授描写自然的诗文时,可以结合图片、视频和音乐创设氛围,让学生在感官体验中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这些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课堂活跃度和学习效果,也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深化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与认同。
(四)注重评价引导,强化价值认同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引导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语文与思政融合的课堂,需要在评价中体现德育导向,避免单一地关注知识点掌握和语言能力训练。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鼓励性评价、同伴互评和过程性记录等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例如,在习作评价中,不仅看文字是否规范流畅,还要关注其是否表达了积极的情感和正向的价值观;在口语交际的评价中,除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也要肯定学生是否展现了尊重、合作和责任意识。通过这样的评价导向,学生能够在被认可和激励中逐步形成稳定的价值认同,让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落到实处。
结语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本身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通过文本解读、课堂活动、语言实践与课外延伸等方式,使语言学习与价值引领相互贯通,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科学挖掘、创新方法、注重评价,形成教学与育人相统一的良性循环。同时,还需要不断反思和优化,避免形式化和生硬化的倾向,使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通过这一融合路径,语文课堂不仅成为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成为学生心灵滋养和价值塑造的空间,为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安婷.小学语文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3,(10):67-69.
[2]张明凤.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探析[J].新课程,2023,(04):4-6.
[3]陈倩荣.小学语文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逻辑与策略[J].四川教育,2025,(13):41-42.
[4]邹艳.润物无声,教育无痕——谈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的融合[J].新教育,2020,(16):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