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矿床开采中岩体破裂过程的声发射监测与反演分析
林旺1 汪源2
1.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南城小溪路4号国葳假日花园2幢701室 364000;2.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市建新村10栋602号 244000

复制成功

摘要:

随着全球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深部矿床开采逐渐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然而,深部开采所面临的高地应力、高温、高渗透压等复杂地质环境,使得岩体破裂过程的研究至关重要。声发射监测与反演分析作为一种有效手段,能够实时捕捉岩体破裂过程中的信号,并反推破裂的详细信息。本研究通过布设传感器、搭建监测系统,对深部矿床开采中的岩体破裂过程进行声发射监测,并运用相关反演算法进行分析。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获取岩体破裂的位置、规模和形态等信息,为优化开采方案、保障开采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深部矿床开采岩体破裂声发射监测反演分析
DOI: 10.12428/zgjz2025.06.078
基金资助:

0 引言

深部矿床开采背景:随着全球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浅部矿床逐渐枯竭,深部矿床开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深部开采不仅能够满足资源需求,还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深部矿床开采面临的地质环境极为复杂,包括高地应力、高温、高渗透压等多场耦合效应,这些因素显著增加了开采难度[7]。特别是在高应力条件下,围岩的力学特性发生显著变化,导致岩体破裂行为更加复杂且难以预测。因此,深入研究深部矿床开采中的岩体破裂机制,对于保障开采安全和提高开采效率至关重要。

岩体破裂对开采的影响:岩体破裂是深部矿床开采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其直接影响开采的安全性和效率。岩体破裂可能引发多种地质灾害,其中岩爆是最为典型的现象之一。岩爆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剧烈的声响、震动以及岩石碎片的弹射,严重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1]。此外,岩体破裂还可能导致巷道失稳、地表沉降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开采风险[12]。因此,准确掌握岩体破裂的过程及其机制,对于预防岩爆等灾害、优化开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声发射监测与反演分析作为研究岩体破裂过程的重要手段,为深入理解岩体破裂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声发射技术通过捕捉岩石内部应力变化引起的弹性波信号,能够实时反映岩体破裂的动态过程[3]。结合反演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推演岩体破裂的位置、规模和形态,从而为开采方案的优化和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7]。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深部矿床开采的安全性,还能有效提升开采效率,为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1 声发射监测与反演分析理论基础

1.1 声发射监测技术原理

1.1.1 声发射信号产生机制

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 AE)信号的产生源于岩石内部应力的变化与能量释放过程。在深部矿床开采中,岩体受到外部荷载作用时,其内部微观结构会发生调整,导致局部应力集中。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抗拉或抗剪强度时,岩石内部会产生裂纹扩展、颗粒滑移等现象,这些现象伴随着能量的快速释放,从而形成瞬态弹性波,即声发射信号[7]。这种信号的产生机制不仅反映了岩石内部的损伤演化过程,还为研究岩体破裂提供了重要的物理依据。

1.1.2 声发射信号传播特性

声发射信号在岩体中的传播表现出复杂的规律,其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受岩体性质、裂隙分布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研究表明,声发射信号在均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较高,而在裂隙发育或含水量较高的岩体中,传播速度会显著降低[3]。此外,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主要表现为能量损失和频率成分的变化。了解声发射信号的传播特性对于准确捕捉和处理信号至关重要,同时也为后续的反演分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1.1.3 信号捕捉与处理

声发射信号的捕捉依赖于高灵敏度的传感器设备,这些传感器通常被布置在岩体表面或内部,以实时监测信号的变化。传感器将接收到的机械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记录和分析[7]。在信号处理阶段,常采用滤波、降噪和特征提取等方法,以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可用性。例如,通过对信号时域和频域特征的分析,可以揭示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如裂纹扩展速率和能量释放强度等[7]

1.2 反演分析理论基础

反演分析的核心在于利用监测数据推演岩体破裂的具体信息,包括破裂位置、规模和形态等。这一过程依赖于特定的反演算法和理论模型,如基于声发射定位的反演方法和利用波形特征的反演技术[2]。在实际应用中,反演分析通常结合地质条件和开采环境进行优化,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反演分析还为评估岩体稳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为深部矿床开采的安全性和效率提升奠定基础[2]

2 深部矿床开采中声发射监测应用

2.1 传感器布设策略

在深部矿床开采场景下,传感器布设需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首先,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如岩体的结构特性、裂隙分布以及地应力场分布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声发射信号的传播和接收效果[5]。其次,开采布局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传感器应布置在开采活动影响显著的区域,如巷道围岩、采空区边界等位置,以便捕捉岩体破裂过程中的关键信息[15]。此外,还需兼顾监测范围与精度的平衡,采用分布式布设方式,在保证覆盖整个监测区域的同时,对重点部位进行加密布设,从而提高监测的分辨率和对局部破裂事件的敏感度。通过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可以制定出适用于深部矿床开采的传感器布设方案,为后续的声发射监测奠定坚实基础。

2.2 监测系统搭建与运行

声发射监测系统主要由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设备包括声发射传感器、信号放大器、数据采集卡以及数据传输装置等,其中声发射传感器负责捕捉岩体破裂时产生的微弱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信号放大器对电信号进行放大处理,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数据采集卡则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数据传输装置则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至地面监控中心[5]。软件系统则集成了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功能模块,能够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实时显示、动态分析和结果可视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首先由传感器捕捉声发射信号,经过放大和数字化处理后,通过数据传输网络将数据发送至监控中心的服务器进行存储和分析。整个流程实现了对深部矿床开采过程中岩体破裂活动的实时、连续监测,为研究岩体破裂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3 实际应用案例

以丰山铜矿深部开采为例,该矿在面临高应力、局部矿岩破碎等复杂地质条件下,采用声发射监测技术对岩体破裂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1]。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矿区地质条件和开采布局,在巷道围岩和采空区边界等重点区域布设了多个声发射传感器,并通过光纤网络将数据传输至地面监控中心。监测过程中,系统实时采集了声发射信号,并对其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声发射计数和能量随岩体破坏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多,且声发射转折时间点与应力时间曲线转折点吻合,这为判断岩体破裂状态提供了重要依据[1]。此外,结合红透山铜矿的案例,通过声发射与多点位移计联合监测技术,进一步揭示了岩体变形与微破裂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围岩变形释放的应变能决定了岩体耗散能,而耗散能是导致岩体破裂的直接原因[15]。这些实际应用案例充分展示了声发射监测技术在深部矿床开采中研究岩体破裂过程的重要价值。

3 岩体破裂过程的反演分析

3.1 反演分析方法

在深部矿床开采中,岩体破裂过程的反演分析主要依赖于声发射监测数据。基于声发射定位的反演方法通过捕捉声发射信号到达不同传感器的时间差,利用几何原理确定破裂源的位置[2]。其基本原理是将岩体视为均匀介质,假设声发射信号以固定速度传播,并通过非线性优化算法求解破裂源坐标。具体步骤包括:首先对传感器阵列采集的波至时间进行预处理,剔除异常数据;其次,构建目标函数,使计算得到的理论波至时间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最小化;最后,通过迭代算法求解目标函数,获得破裂源的空间位置。此外,利用波形特征的反演方法则通过分析声发射信号的频率、幅值等特性,推断破裂的规模和形态。这种方法通常结合信号处理技术,如小波变换和频谱分析,提取信号的关键特征参数,进而反演破裂的具体信息[2]

3.2 反演结果展示与分析

通过对声发射监测数据的反演分析,可以获取岩体破裂的详细信息。例如,在某一深部花岗岩矿床的开采过程中,基于声发射定位的反演结果显示,破裂主要集中分布在开采区域周边的高应力区,且破裂位置与地质结构弱面高度吻合[2]。利用波形特征反演的结果表明,破裂规模随开采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尤其是在快速卸载阶段,声发射信号的频率和幅值显著升高,反映出微裂纹的快速扩展。为了评估反演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人员将反演数据与现场钻孔电视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在破裂位置和形态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此外,通过绘制破裂源的空间分布图和时间序列图,进一步验证了反演结果的非线性变化趋势,这与文献中关于岩体破裂过程的研究结论相符[3]

3.3 反演结果对开采的指导意义

反演分析得到的岩体破裂信息对深部矿床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破裂位置的精确确定有助于优化开采方案,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作业,从而降低岩爆等灾害的发生概率[3]。例如,在某铜矿深部开采中,根据反演结果调整了掘进方向,成功规避了潜在的岩体失稳区域。其次,反演分析能够提供岩体破裂的时空演化规律,为岩体失稳预警系统提供关键数据支持。通过对破裂规模和形态的动态监测,可以及时识别异常变化,提前采取加固措施,保障开采安全[3]。此外,反演结果还为矿山工程的支护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在破裂密集区域加强锚杆支护力度,有效提高了围岩的稳定性。总之,声发射反演分析不仅深化了对岩体破裂机制的理解,还为深部矿床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2]

4 监测与反演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4.1 面临的挑战

在深部矿床开采中,声发射监测与反演分析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信号干扰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开采环境复杂,存在多种噪声源,如机械振动、电磁干扰等,这些噪声可能掩盖微弱的声发射信号,导致有效信息难以提取[9]。其次,反演算法本身存在局限性,例如基于声发射定位的反演方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可能因信号传播路径的多变性而产生较大误差,且对初始模型依赖性强,易陷入局部最优解[9]。此外,深部矿床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岩体非均质性强、结构面发育不均,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声发射信号的传播特性,使得监测数据解读和反演分析更加困难[9]

4.2 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可采取一系列技术手段与策略。在信号降噪方面,可通过小波变换、自适应滤波等方法对声发射信号进行预处理,有效分离噪声与有用信号,提高信噪比[9]。对于反演算法的改进,可引入智能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增强全局搜索能力,减少对初始模型的依赖,同时结合多尺度反演方法,以适应不同尺度下的岩体破裂特征[9]。此外,为克服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可结合多种监测技术,如微震监测、地质雷达等,获取更全面的岩体信息,从而为声发射反演提供更多约束条件,提升反演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9]

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声发射监测与反演分析在深部矿床开采中岩体破裂过程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通过声发射监测技术,能够实时捕捉岩体破裂过程中产生的瞬态弹性波信号,为研究岩体内部应力变化及损伤破裂机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7]。反演分析则进一步揭示了岩体破裂的位置、规模和形态等关键信息,为优化开采方案、预警岩体失稳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有效提升了开采安全性和效率。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深部岩体破裂机制的理解,也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声发射监测与反演分析在深部矿床开采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一方面,人工智能算法的引入有望显著提高声发射信号处理的效率和精度,例如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复杂信号进行自动分类和特征提取,从而更准确地识别岩体破裂模式[7]。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促进多源监测数据的融合分析,结合地质、力学等多学科信息,构建更加精确的岩体破裂预测模型。此外,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声发射监测技术在极端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并改进反演算法以应对复杂地质环境带来的挑战,从而全面提升深部矿床开采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罗卫兵;石大庆;武鹏杰;杨世兴.丰山铜矿深部岩爆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3,(17):160-162.

[2]杨晓杰;张慧;卢梦仟;陶志刚.基于AE的花岗岩三维裂隙连通逾渗模型研究[J].煤炭技术,2023,42(8):8-11.

[3]高运;祁浩;李春晓;邢华鑫.花岗岩岩爆试验声发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3,19(2):474-485.

[4]邵陆航;康志强;辛东夫;张晨;姚旭龙.深部片麻岩破坏全过程声发射时频域信号特征及前兆预警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0(2):15-21.

[5]芦楠楠;陈永珩;马占国;孙彦景;靖洪文.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结构监测信息化技术研究[J].工矿自动化,2019,45(6):1-9.

[6]袁永才;刘善伟;柳尚;胡杰.岩石脆性临界破坏的声发射特征分析[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6,38(2):16-22.

[7]周雨;刘恺德;张旗;董鹏;王振林.高应力下岩石损伤破裂机制研究进展[J].土木工程,2024,13(1):56-64.

[8]李建功.深部矿井应力主导型煤岩瓦斯动力灾害声发射监测预警方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9(4):20-27.

[9]李俊平;寇坤;汪潮;程贤根;王晓光;王红星.深部开采的岩石(体)声发射/微震特征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3,13(6):195-200.

[10]来兴平;王春龙;单鹏飞;崔峰;康延雷.采动覆岩破坏演化特征模型实验与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6,36(2):151-156.

[11]王春来;石峰.不同硬岩破裂失稳声发射及b值动态特征实验研究[J].中国矿业,2018,27(7):130-134.

[12]阳俊;朱朝霞;吴建.地下矿山深部开采岩爆倾向性组合预判研究综述[J].中国金属通报,2018,(9):40-41.

[13]姜鹏;戴峰;徐奴文;李天斌;李彪.岩体破裂尺度与频率特征关系及其工程实证研究[J].岩土力学,2016,37(S2):483-492.

[14]张光;吴顺川;张诗淮;郭沛.砂岩单轴压缩试验P波速度层析成像及声发射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23,44(2):483-496.

[15]邓鹏宏;崔瑞瑞;刘建坡;李元辉.高应力超大采空区围岩破裂机理研究[J].金属矿山,2016,45(7):84-89.
作者简介:林旺(1974—),男,汉族,福建龙岩人,本科,研究方向为矿山地质。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