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王瑞兰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贾家墩小学 甘肃武威 733000

复制成功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教师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有方法、有顺序地思考以及探究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以及手段,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以此助力学生的数学学习。鉴于此,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DOI: 10.12428/zgjyyj2025.08.044
基金资助:本文系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WW〔2024〕YBGH160

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为学生构建扎实的思维基础,这一基础关系到其未来学科学习中的理解应用。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在小学阶段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步掌握了逻辑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而这一转变则会影响其后续对抽象学科的理解与掌握。皮亚杰的“守恒实验”清楚地展示出这一认知发展的过程:在此实验中,儿童逐渐理解到物体的数量或体积在外部形式变化时依旧保持不变。这一认知的形成标志着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概括能力[1]。基于此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从概念的理解到逻辑推理的循序引导,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数与量的内在关系,使其在理解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建立起认知框架。

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1.1契合素质教育理念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就自我,使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的发展形势。传统的教育理念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更倾向于讲解以及传授理论知识,忽略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亟待转型,教师不能沉浸在传统教学的“舒适区”里,而应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判断、推理、对比和思考,以此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而且,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符合现阶段素质教育理念,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1.2助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以数学教学内容为载体,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通过多元化手段构建智慧化数学课堂,以此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可以高效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特征产生深入的感知与体会,并能将课堂所学运用实践,以类比迁移、举一反三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其掌握数学这门科目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3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当学生具备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就能快速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以及教学重难点,进而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的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科学研究证实。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往往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主要指的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学习思维以及学习习惯,外因则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方式等。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1.4推动学生综合化、个性化发展

在新课标持续深入背景下,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推动学生的个性化、综合化成长以及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恰好可以实现上述目的。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个性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存在差异性,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诉求也各有不同,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以个性化方式学习数学,这样可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从多元化视角思考和理解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升华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潜在问题

2.1学生缺乏学习动力,难以积极投入思考当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设计的数学学习活动需要紧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在课堂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不具备主动思考的意识。究其原因,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而大多数学生又习惯于听从教师的各项安排,对知识缺乏探究精神,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和发展。

2.2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在逻辑的掌握不够深刻

所谓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在推理、判断、概括、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中对事物形成深刻认识的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色彩较强的学科,而现阶段教师采取的主要是课时教学模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比较零散,不容易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关联,数学知识网络的建立无从谈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止步不前,难以得到提升。此外,一些学生对数学新旧知识的衔接缺乏重视,常常是学后即忘,并未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对数学知识的内在关系缺乏深刻理解,这些都会局限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3.1情境创设,点燃学习热情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处于“发展期”,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时更倾向于运用“形象思维”,对数学概念、定义的理解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其在数学学习中常常遇到“看不懂”的理论知识,这会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还能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下“小数的性质和意义”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小数的性质,学会正确读写小数,能够对小数比大小。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再结合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去超市购物的情况,教师设计了一个“购物情境”,利用多媒体设施展示超市各样商品的价签,以此和学生进行互动:“通过观察价签,你发现了哪些信息?类似于0.18、3.2、1.4这种带有小数点的数叫做什么数?除了在超市能看到此类数字,你还在哪些场合中看到过它?”通过创设生动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逻辑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2精设问题,锻炼逻辑思维

数学具备较强的逻辑色彩,需要学生的思维参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优质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以及探究数学课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释放。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注重创新性和开放性,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因数与倍数”时,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层次性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课程,把握课程重点,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立足基础知识设计问题:什么是因数?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在学生对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理解后,教师接着立足学生的“分析能力”展开提问:“数字18包含哪些因数?40与4之间存在哪些倍数?”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最后,教师还可设计一个开放性问题:“如何寻找某个数的倍数?有哪些方式?”通过设计这样三个逐层深入的问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3鼓励实践,理解逻辑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设计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因为从实际分析,实践比起单纯的理论学习,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探究数学课程,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关联,这样可以推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下“三角形”时,教师立足教学内容设计了“平面图形内角和探究”的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和小组成员一起合作,绘制三角形,并利用工具测量不同类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通过实践,学生发现不管什么形式的三角形内角和均为180°。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平面图形内角和的逻辑关系。

3.4 符号穿越情境,提升运算思维

假设情境符号的应用主要凭借设置具体的情境,将运算符号从抽象的数学符号转化为可理解的行为,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加、减、乘、除等运算的内在逻辑。与此同时,运算符号的认知还涉及学生对各类运算间逻辑关系的掌握程度[3]

以《分数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将情境设定为班级聚餐活动,在活动中有蛋糕、披萨和果汁等食品,每种食品的数量以分数形式表示,并需根据小组人数进行合理分配。例如,教师在黑板上展示:蛋糕有份,披萨份,果汁瓶,并设置多个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分配。教师向学生提出:某一小组需要份蛋糕,另一小组需要瓶果汁,剩余的果汁需要平分给其他两个小组。教师将这些需求转化为运算表达式,如“−”和“÷2”,并带领学生逐步进行运算,分析如何选择合适的运算符号并理解符号在分数运算中的具体含义。在学生完成上述基本任务后,教师需要增加难度,引入运算优先级的概念。比如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复杂的表达式“−×2 +”,带领学生逐步分析每一个运算符号的作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讨论在遇到这种复杂的表达式时,学生应该先计算哪一步,确保运算的准确性。学生在此过程中观察并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优先级规则,从而明确运算符号在分数计算中的顺序,形成清晰的分数除法概念。

3.5 分类集合,加强类比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推理和集合分类是指将已知事物的属性进行归纳分类,帮助学生在新情境中理解未知概念。类比推理可以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简化理解过程,而集合分类则在处理数据时引导学生按相似特征归纳信息,培养其系统化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教师教学《比的认识》为例,本课知识点涵盖比的基本概念、求比值方法,以及比的关系及简化规律(详见图2)。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几组简单的数字组合,如6和4、9和3、10和5,并向学生提问“这几组数字之间有怎样的特征?”或“你能发现这些数字之间的某种规律吗?”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注意到这几组数字可以以某种方式简化为更小的数对,教师可以借此引入“比”的概念。随后,教师让学生提出生活中类似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将数字组合的抽象关系与实际情境相连接。比如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苹果6个,橙子4个,香蕉2个”这组数据,引导学生比较这三种水果的数量,紧接着,教师向学生示范将苹果与橙子的数量表示为比的形式6:4,但是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尝试找出能够将两个数字同时简化的公因数,帮助其探索简化过程。这样学生能够认识到比的简化类似于分数的约分,并感受到“比”这一概念中所蕴含的数学逻辑关系。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比的理解,教师需在黑板上画出多个集合框,分别写上“相同比例”“不同数量”“相同类型物品”等标签,引导学生将水果数量进行分类归纳。教师设置不同类型的比组合,如苹果与香蕉的3:1,橙子与苹果的2:3,并让学生将这些比按照不同的特征分类到对应集合中。凭借集合框的分类,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比的类别与特性,同时在数据归类中加深对比例和集合的逻辑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极为关键。本文列举了若干种路径,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探索更多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体会数学科目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薛恩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9):89-91.

[2]田坤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路径[N].科学导报,2024-07-02(B03).
[3]董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4,(06):127-129.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8X (Online)
ISSN:3008-0134 (Print)
所属期次: 2025.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