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如今,数字化浪潮正席卷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课堂,可以丰富课堂的育人内容、创新育人方式。在思政课教学中,挖掘红色教学资源,丰富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资源深度融合,赋能高校思政课发展。
一、数字化教学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功能
数字化与教育的深度结合,既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数字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教学既能够完善传统的课堂教学,突破时空限制,使学生穿越历史、身临其境,也能够助力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吸引力,同时使教学手段更丰富,助力教师提升教研水平,更好地落实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突破时空限制,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给学生讲道理,但是很多理论内容是过往发生过的历史,如果只是讲授抽象化的理论,学生很难从内心去理解它。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当中,关于历史内容的讲述,距离现今学生的时空距离很遥远。学生在如今的幸福生活中,很难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经历的苦难,很难真正地去体悟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历史。但是如果利用数字技术,利用虚拟场景等数字化手段让学生沉浸式地走入当时的历史场景,则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仿佛穿越回当时的场景、身临其境,例如,沉浸式还原抗日战争时期通州燃灯古塔发挥的情报站和中转站的作用,当时人们利用塔身高度,以特定的时间和特点的窗口作为接应暗号之处,战士们根据灯光闪烁程度判断是否安全,再去知道运河上秘密运输队行动。学生置身于场景之中进行角色扮演,能够切身感受当时抗战时期全民族统一战线的情景,提升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网络原住民,网络数字化的内容伴随其成长过程,传统的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数字化教学模式,可以将理论内容与真实的历史场景相融合,有利于克服思政课原本教学中抽象化、单一化的方式,借助数字化手段赋能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资源,可使之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活教材”。带学生真正浸润到知识的学习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资源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融合于思政课教学之中,将原本理论讲授的抽象内容更加具象化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也可以更好地利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热情,使教师将思政课的道理讲得更深刻、更生动,使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真正实现启迪智慧、入心入脑。
(三)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师教研水平
数字化教学手段,对于思政课教师既是新的挑战,同时也能促进教师对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以及促进科研方向的多样性。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甚至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单一的互动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在线弹幕等方式实时反馈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学习心得。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字平台发布作业、学习任务,数字系统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更加系统和可续的分析,更加合理地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提升学习效果。
二、北京城市副中心独特历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价值分析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既有古都风貌,又有现代新地标。曾经的运河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兴衰,如今的通州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副中心打造成了生态宜居之城。2016年,通州被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后,承担起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任,这座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而这样古今交辉的历史与现代发展,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利于实现思政课的入心入脑。
(一)大运河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和见证,通州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历史上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运河段的重要河段,这里曾经是漕运终点、仓储重地和商贸枢纽,见证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发展,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和文化。北京城市副中心承载了多元的运河文化资源,不仅有物质文化遗产,还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历史价值,还具备当代价值;不仅有文化价值,还具备生态价值,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有大运河的北运河段水利工程遗址,是京杭运河七段之一。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北运河通州段河道,有张家湾码头、土坝码头、石坝码头等遗址,见证了中国古代粮食调运、物资流通及城市发展的漕运历史。漕运带动了商贸繁荣,各地商人云集通州开设店铺、钱庄,这里也成了南北物资交换的驿站。同时,在这里还留存着如通州中仓、西仓等漕运仓储遗址等,这些遗址也成为古代国家漕粮储备基地的见证。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还记录着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号子”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伴随漕运而产生的民间音乐是运河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这里也记录了许多关于运河开凿、漕运管理、商贾往来等古往今来的故事,记录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区域经济的联动以及文化的多元融合。
(二)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记录了繁华的运河历史,还有许多革命遗址,在中国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都有一代代人民奋斗的历史在这里都曾被记录,这些历史案例在思政课上被讲授,会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这里有北运河战斗遗址,记录了抗战时期19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武工队在此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历史遗迹。至今,还流传着“夜袭运粮船”“智取敌碉堡”等英雄故事,记录着抗战时期军民鱼水情深,共同抗敌的“冀东抗日根据地”抗战历史。解放战争时期,平津战役指挥部所在地,平津前线总前委驻扎在宋庄村的22天时间里,这里作为平津战役总前委所在地、和平解放北平策划地、和平接收北平出发地、平津战役拥军示范地,见证了解放战争作为铸就伟大胜利的关键一役。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政府启动大规模水利改造工程,疏浚北运河河道以防洪抗旱,突击队员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昼夜施工,用自己的身体、人力和简单的机器,完成了艰巨的堤坝加固任务,涌现出一批治理河道的先进模范,体现了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百废待兴的时期,为了发展生产,通州逐步布局纺织、机械等轻工业工厂,这些企业培养了众多技术能手和管理人才,生产了大量国家发展需要的重要物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业报国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时期,通州勇于担当改革开放实践的探索,通州在乡镇企业崛起、土地承包责任制推行等方面都勇于实践,如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宋庄小镇等成功转型。同时,在通州区还有一些党史教育基地、博物馆,如位于宋庄镇的平津战役指挥部、大运河森林公园红色步道、唐大庄烈士陵园、张家湾古镇红色展览馆等,这些遗址都记录了通州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题材。
三、数字化教学赋能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路径构建
数字化教学可以丰富思政课教学方式,促进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更深入地融入思政课,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凸显数字化教学赋能思政课的优势。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对师生的数字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的硬件和经费投入也需要不断提升,数字伦理相关内容也需要考量。面对以上的优势和挑战,要以解决目前的痛点为基础,充分发挥数字教学的优势,构建数字化教学赋能历史文化资源的教学路径。
(一)数字化赋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优势
将数字化教学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历史文化资源相融合,可以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更好地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内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团结协作、改革创新、人水和谐、生态文明、工匠精神等。传统的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大多数只是将教学场景局限于教师之内,主要授课方式为教师讲授为主,或者有学生参与讨论以及研讨等模式,由于安全、经费等因素的考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大。数字化教学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打破时空的现实,创建虚拟的历史场景,将曾经的历史再一次以数字技术手段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真正实现了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感同身受。例如,通过虚拟现实以及AI技术,重现京杭大运河通州段漕运的场景,将“运河号子”等元素应用其中,学生可以模拟当时登船的场景,沿着古运河航行,使学生完全浸润于古代运河的航行之中,学生还可以观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增强历史自豪感。再比如,在平津战役指挥部的场景中,模拟当时平津战役指挥部的场景以及还原北平和平解放的场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进行角色扮演,真正感受到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争取北京和平解放和全国的解放而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以上虚拟场景的浸润,学生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原本书本里只是文字叙述的内容,真正的积极主动参到学习的过程中。
(二)数字化赋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挑战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既有以大运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以平津战役指挥部为代表的优秀红色文化。如何将以上优秀的文化资源相连接、并形成数字化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以上内容可能存在覆盖内容不够全面,标准不够统一,导致资源整合不够顺畅,不能够很好地将相关资源相连接,以及经费限制场景搭建和技术应用等现实问题,这为数字化赋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带来了资源方面的挑战。
对于没有经过专业数字素养训练的思政课教师,如何将数字化的内容很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不是为了“炫技”或者“吸引学生眼球”而进行的教学,这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技术都提出了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需要教师理论知识讲深、讲透即可,但是数字化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数字化教学技术,能够应用好虚拟现实、AI等数字教学设备,并且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探究式、体验式、项目式学习方式,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历史场景、文物、故事等有效融入思政课的理论讲授、价值引导、问题讨论中,设计出将技术赋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数字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看到各种丰富的场景,沉浸式体验可能导致学生过度注重参与体验,而忽视教学主体内容的学习,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从感官刺激转向深度反思和价值内化,也是数字化教学带来的挑战。
(三)数字化赋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路径
首先,做好数字化资源整合,建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资源数字资料平台。由于资源和人员的限制,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基础的梳理,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根据不同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进行渐进式的规划,比如大一的学生可以系统参观和梳理城市副中心的历史遗迹,搜集基础的文字、照片和影像资料。大二的学生可以去博物馆、档案馆进行地方志的收集,同时去采访相关人员,进行口述史的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对搜集的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再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数字化转换,形成数字资料库。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利用VR技术,回顾古代大运河通州段历史人文风貌场景,使学生沉浸于中国古代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之中,真正体会中国古代在世界中领先的地位。在讲述革命史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制作平津战役指挥部的古城微缩景观,以此为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和平解放的背景,同时引导学生以此为题材撰写剧本,拍摄微视频短剧发布于平台,这样既能使学生沉浸式学习这段历史,也更有利于讲好红色文化故事。
其次,培养教师数字教学素养。数字教学能够为思政课赋能,但是也对教师的数字教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需要培养能驾驭数字化历史教学的思政课教师。这要求思政课教师需要掌握新的技术应用,同时了解数字资源开发相关知识,以及了解相关信息伦理和法律问题,同时,教师在掌握新技术的同时,要深化研究理论知识,因为在思政课教学中,无论采取怎样的数字形式,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都是最根本的,切莫造成注重技术而忽视理论研究。
最后,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热情。鼓励学生以短视频、H5页面等形式,创作分享对副中心历史文化理解的数字化作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字化教学成果的制作当中,将数字化学习过程和成果纳入课程平时成绩和综合评价,使传统教学模式焕发新的吸引力,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超越时空限制,深化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岳修峰: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N]. 人民日报,2022.
[2]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运河:流动的文化、宝贵的遗产[J].求是,2025.
[3]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Z]. 2019.
[4] 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五年行动计划[Z]. 2022.
[5] 刘复兴. 教育数字化赋能区域思政教育创新[J]. 中国电化教育,2023.
[6] 副中心智慧城市研究院. 北京城市副中心数字孪生平台白皮书[R]. 2024.
[7] 陈宝生.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N]. 人民日报, 2020.
[8] 祝智庭等. 教育信息化2.0: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J]. 电化教育研究,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