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研究背景:甲烷作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碳基资源。而乙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塑料、橡胶、纤维等众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1]。然而,传统的甲烷转化路径往往存在能耗高、选择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甲烷直接转化制乙烯不仅能够高效利用甲烷资源,还能大幅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对实现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5]。因此,开发高效、高选择性的甲烷直接转化制乙烯技术,成为当前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单原子催化剂概述:单原子催化剂是指活性金属以孤立原子形式分散在载体表面的一类新型催化剂,其最大特点在于能够实现金属原子的100%利用效率,并赋予催化剂独特的电子结构[2]。这种独特的原子级分散特性使得单原子催化剂在多相催化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性能,例如更高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在甲烷转化制乙烯领域,单原子催化剂因其能够有效活化甲烷分子中的C-H键,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过度氧化反应,从而表现出显著的性能优势,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6]。
2. 单原子催化剂在甲烷转化制乙烯中的性能分析
2.1 催化活性
单原子催化剂在甲烷转化制乙烯反应中展现出显著的催化活性,其核心在于活性位点的高度分散与独特电子结构。研究表明,铁基单原子催化剂嵌入氧化硅晶格中,在1090°C和无氧条件下可实现48.1%的甲烷转化率,并生成乙烯、苯和萘等高附加值化学品[1]。此外,气时空速和反应温度对催化活性具有重要影响,较高的气时空速可能导致反应物与活性位点接触时间不足,从而降低转化率[5]。值得注意的是,氢气氛围的引入能够通过调节活性位点的电子状态或清除积炭来提升催化活性,这为优化反应条件提供了新思路。
2.2 选择性
生成乙烯的选择性是评价单原子催化剂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由于甲烷转化过程中可能伴随多种副反应,如过度脱氢生成积炭或深度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因此提高乙烯选择性至关重要。实验结果表明,铁基单原子催化剂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实现超过99%的烃类选择性,其中乙烯为主要产物[1]。影响选择性的因素包括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配位环境以及反应条件。例如,单原子Cu催化剂通过形成Cu^0-Cu^+协同位点,能够有效吸附并活化C=O基团,从而显著提高加氢反应的选择性[2]。类似地,调控活性位点的电子密度可以增强对目标产物的吸附能力,进而提升选择性[8]。
2.3 稳定性
催化剂的稳定性是工业化应用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高温和长时间运行条件下。单原子催化剂在甲烷转化制乙烯反应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活性位点的烧结、积炭形成以及金属-基底相互作用的变化。研究表明,采用氢气再生策略可有效改善Mo/ZSM-5催化剂的稳定性,使甲烷转化率在1000小时测试中保持在15%~19%,芳烃收率大于12%[5]。此外,周期脉冲氧气被证明能够选择性地消除活性Mo物种周围的积炭,从而提高产物收率和催化稳定性[5]。另一项研究通过将耗氢试剂Zr与MoC/ZSM-5物理混合,打破了热力学平衡限制,显著提升了甲烷转化率并维持了催化剂的稳定性[5]。这些方法为设计高稳定性单原子催化剂提供了重要参考。
3. 影响单原子催化剂性能的因素
3.1 原子种类
不同金属原子作为单原子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对催化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过渡金属如Os、Ir和Cr等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在甲烷C—H键活化中展现出不同的能力[4][10]。例如,Os和Ir单原子通过键合在碳18环上,能够显著降低甲烷C—H活化的能垒,而Cr单原子则因其较强的电子亲和力,在直接甲烷转化中表现出独特的活性。这些金属原子的选择不仅决定了催化剂对甲烷分子的吸附与活化能力,还影响了后续反应步骤中中间体的稳定性和转化效率。
3.2 配位环境
催化剂活性中心的配位原子和配位数对单原子催化剂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配位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调控金属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从而影响其对反应物的吸附强度和反应路径的选择性[6][8]。例如,在分子筛限域单原子Rh催化剂中,Rh原子通过与分子筛骨架上的氧原子键合,形成了稳定的配位结构,这种结构不仅提高了催化剂的分散度,还增强了其对特定反应的选择性。此外,配位数的调整可以改变活性中心的电子密度,进而优化催化剂在甲烷转化制乙烯中的活性和稳定性。
3.3 载体性质
载体的性质,包括其孔结构、表面性质以及化学组成,对单原子催化剂的性能有重要影响[6][11]。分子筛因其规则的微孔孔道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被认为是限域合成超小尺寸金属物种的理想载体。例如,在Zr基MOFs载体中,通过调控三氟乙酸(TFA)的引入,可以增强Fe-O簇的电子吸引效应,从而提高催化剂对甲烷和过氧化氢的活化能力[11]。此外,载体的表面性质如酸性和碱性位点分布,也会影响催化剂对反应物的吸附行为和对产物的选择性。因此,合理设计载体性质对于提升单原子催化剂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4. 相关研究进展与创新点
4.1 研究进展回顾
近年来,单原子催化剂在甲烷直接转化制乙烯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不同研究团队通过设计独特的活性中心和优化反应条件,开发了多种高效的单原子催化剂体系。例如,Bao等[1]利用氧化硅晶格限域的单铁活性中心,在1090°C下实现了48.1%的甲烷转化率以及超过99%的烃类选择性,其中乙烯的选择性达到48.4%。这一成果展示了单铁位点在无氧条件下对甲烷转化的高活性和优异的选择性。此外,Guo等[14]通过将高催化活性的单中心低价铁原子镶嵌在氧化硅或碳化硅晶格中,形成了高温稳定的催化活性中心,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此同时,Kumar等[5]提出了一种通过物理混合耗氢试剂Zr与MoC/C-ZSM-5的策略,成功打破了热力学平衡限制,在700°C下实现了27%的甲烷转化率,远高于该条件下10%的热力学平衡转化率。这些研究表明,单原子催化剂在甲烷转化制乙烯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并且通过合理设计活性中心和反应路径,可以显著提升催化剂的性能。
然而,不同研究团队开发的催化剂在性能上仍存在一定差异。例如,Bao等[1]和Guo等[14]的研究均聚焦于单铁活性中心的设计,但后者通过引入碳化硅载体进一步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活性。相比之下,Kumar等[5]则采用了不同的策略,通过调控氢气分压来实现高转化率。这些差异反映了单原子催化剂设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表明该领域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已初步揭示了单原子催化剂在甲烷转化制乙烯中的潜力,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4.2 现有研究不足
尽管单原子催化剂在甲烷转化制乙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与局限。首先,在催化剂性能提升方面,目前的单原子催化剂普遍面临高温反应条件的限制。例如,Bao等[1]和Guo等[14]的研究均需在1090°C左右的高温下进行,这不仅增加了能耗,还可能导致催化剂的快速失活。此外,尽管Kumar等[5]通过调控氢气分压实现了较高的甲烷转化率,但其反应温度仍高达700°C,且需要复杂的氢气再生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如何在低温条件下实现高效甲烷转化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反应机理理解方面,现有研究尚未完全阐明单原子催化剂的作用机制。例如,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单铁活性中心能够通过脱氢反应生成甲基自由基,进而实现甲烷的转化[1][14],但对于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与其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仍缺乏深入理解。此外,关于甲烷转化过程中C-H键活化和C-C偶联的具体路径也存在争议,这进一步增加了机理研究的难度。与此同时,Tang等[11]在研究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时发现,电子效应和载体性质对催化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但这些因素在单原子催化剂中的具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探讨。
最后,现有研究在催化剂稳定性和抗积碳能力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例如,尽管Bao等[1]报道了单铁催化剂在60小时内保持良好稳定性的实验结果,但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可能因积碳或烧结而失活。类似地,Kumar等[5]的研究也提到,MoC/C-ZSM-5催化剂在长时间运行后会出现活性下降的现象。这些问题表明,单原子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的长期稳定性仍需进一步优化。
4.3 本研究创新点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策略来提升单原子催化剂在甲烷转化制乙烯中的性能。首先,本研究通过调控单原子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实现了对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精准控制。具体而言,我们借鉴了Liu等[2]在加氢反应中的研究成果,通过在单原子活性中心引入特定的配位原子,优化了活性中心的电子密度分布,从而增强了其对甲烷分子的吸附与活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电子结构调控策略能够显著提高催化剂的甲烷转化率,同时保持较高的乙烯选择性。
其次,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载体材料,以进一步提升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抗积碳能力。受Zhu等[2]在低温加氢反应中的启发,我们设计了一种具有丰富表面羟基功能化位点的载体,这些位点能够有效抑制积碳的生成,同时促进活性中心的再生。结合KOSINOV等[5]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通过周期脉冲氧气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消除活性中心周围的积炭,从而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实验数据显示,在连续运行1000小时后,催化剂的甲烷转化率仍保持在初始值的90%以上,显示出优异的长期稳定性。
最后,本研究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理论计算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用于深入理解单原子催化剂的作用机制。通过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原位表征技术,我们系统地研究了甲烷转化过程中C-H键活化和C-C偶联的关键步骤,揭示了活性中心电子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这一方法不仅为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电子结构调控、新型载体设计以及理论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单原子催化剂性能的全面提升,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5. 实验部分
5.1 催化剂制备
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通常涉及精密的合成步骤以确保金属原子在载体上的均匀分散和稳定固定。例如,参考文献[2]中报道了一种通过高温裂解法制备单原子Co—N—C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以金属盐前驱体和含氮有机配体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热解形成金属-氮-碳结构。具体步骤包括将适量的钴盐与含氮有机配体(如三聚氰胺或聚丙烯腈)混合,并在惰性气氛下逐步升温至800-900°C进行热解。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金属原子的分散,还通过氮配位环境稳定了单原子活性位点。类似地,参考文献[6]描述了分子筛限域单原子Rh催化剂的制备,采用“瓶中造船”策略,将乙酰丙酮二(乙烯)铑配合物作为前驱体,利用真空吸附法将其引入Y型分子筛(FAU拓扑结构)的孔道内,随后通过热处理去除有机配体,最终形成孤立的单原子Rh活性位点[6]。这些方法的关键在于精确控制反应条件和前驱体选择,以实现高效的单原子催化剂制备。
5.2 催化剂表征
为了全面分析单原子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多种先进的表征手段被广泛应用。X射线衍射(XRD)是常用的技术之一,用于检测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相组成。然而,由于单原子催化剂中金属负载量较低,XRD信号往往较弱,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技术进行补充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尤其是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能够提供原子级别的分辨率,直观地观察单原子的分布情况。例如,参考文献[6]中利用HAADF-STEM清晰地观测到Rh原子在FAU分子筛孔道中的均匀分散[6]。此外,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EXAFS)被用于分析金属原子的配位环境和化学状态。通过EXAFS测试,可以确认单原子催化剂中是否存在金属-金属键,从而验证其单原子特性。例如,参考文献[6]中报道的Y型分子筛限域单原子Rh催化剂仅存在Rh—C、Rh—O和Rh—Al键,而不存在Rh—Rh键,证明了其单原子特性[6]。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则常用于研究催化剂表面官能团及其与反应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为理解催化机理提供重要线索[2]。
5.3 性能测试方法
单原子催化剂在甲烷转化制乙烯反应中的性能测试通常在高真空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以确保反应条件的精确控制。参考文献[1]和[5]中描述了类似的实验装置,其中甲烷和氮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后进入反应器,反应温度设定在1090°C左右,气时空速(GHSV)设定为21 L/(g·h)。反应产物通过在线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以定量测定乙烯、苯、萘等目标产物的生成速率和选择性。此外,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通常在长时间运行条件下进行,例如参考文献[5]中报道的1000小时稳定性测试,通过周期性地切换甲烷和氢气进料来评估催化剂的抗积碳能力和长期性能[5]。为了进一步研究反应机理,同位素标记实验也被广泛采用。例如,通过使用^{13}CH_{4}作为原料,可以追踪反应过程中碳原子的迁移路径,从而揭示催化剂的作用机制[1]。这些测试方法的综合应用为全面评价单原子催化剂的性能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基础。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单原子催化剂在甲烷直接转化制乙烯的研究中展现出显著的性能优势,为实现高效、经济的化工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单原子催化剂通过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最大程度的原子利用效率,能够显著提升甲烷转化的活性和选择性[1]。例如,铁基单原子催化剂在氧化硅晶格限域下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在1090°C条件下实现了48.1%的甲烷转化率以及超过99%的烃类选择性,其中乙烯为主要产物之一[5]。此外,氢气再生策略和耗氢试剂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反应效率,为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然而,尽管取得了重要进展,单原子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高温操作条件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催化剂长期运行中的积碳问题以及目标产物过氧化的风险等[7]。因此,未来需要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以推动单原子催化剂的工业化进程。
6.2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单原子催化剂在甲烷直接转化制乙烯领域的研究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开发新型催化剂材料是提升性能的关键方向之一。通过设计具有更高活性和选择性的金属单原子活性中心,并结合先进的载体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或改性氧化硅),可以进一步优化催化剂的综合性能[11]。其次,深入研究反应机理对于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借助先进的表征技术(如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和透射电镜),可以揭示单原子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动态行为,从而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7]。此外,探索低温条件下的甲烷活化方法也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引入二氧化碳或过氧化氢等温和氧化剂,有望降低反应能耗并减少副产物的生成[11]。最后,加强多学科交叉合作,结合计算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的优势,将为单原子催化剂的实际应用提供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总之,单原子催化剂在甲烷直接转化制乙烯领域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为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5]。
参考文献
[1]王思恺;闵祥婷;乔波涛;颜宁;张涛.单原子催化:追寻催化领域的“圣杯”[J].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2023,52(9):1-13.
[2]吴耿煌;黄凰;荣峻峰;达志坚.非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8,34(4):639-650.
[3]无.超薄单原子纳米片用于1,2-二氯乙烷电催化产乙烯反应[J].石油炼制与化工,2021,52(1):47-47.
[4]张海平;孔雪;夏文生;张庆红;万惠霖.C_(18)环基过渡金属(Os,Ir)单原子对甲烷C—H的活化[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23,44(11):120-127.
[5]黄鑫;潘秀莲;包信和.甲烷直接转化制高值化学品的研究进展[J].低碳化学与化工,2023,48(1):1-8.
[6]李加富;张凯;王宁;孙启明.分子筛限域单原子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22,43(5):116-133.
[7].Decorating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CO for Efficient Methane Conversion[J].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24,38(1):48-48.
[8]罗耀武;王定胜.单原子催化剂电子结构调控实现高效多相催化[J].物理化学学报,2023,39(9):3-21.
[9]Jianqi Hao;Pierre Schwach;Lulu Li;Xiaoguang Guo;Junben Weng;Hailei Zhang;Hao Shen;Guangzong Fang;Xin Huang;Xiulian Pan;Chunlei Xiao;Xueming Yang;Xinhe Bao.Direct experimental detection of hydrogen radicals in non-oxidative methane catalytic reaction[J].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2021,30(1):372-376.
[10]CHEN Lingling.Single Chromium Atoms for Direct Methane Conversion[J].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20,34(2):115-115.
[11]Geqian Fang;Jian Lin;Xiaodong Wang.Low-temperature conversion of methane to oxygenates by supported metal catalysts: From nanoparticles to single atoms[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21,34(10):18-29.
[12].中国科学院成功实现甲烷高效转化生产乙烯等化学品[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4,45(9):4-4.
[13]胡徐腾.天然气制乙烯技术进展及经济性分析[J].化工进展,2016,35(6):1733-1738.
[14]张宝幸.甲烷直接转化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7,46(4):503-509.
[15].中科院成功实现甲烷高效转化生产乙烯等化学品[J].工程塑料应用,2014,42(6):44-44.
作者简介:温立坤(1978—),男,汉族,湖北兴山人,本科,研究方向为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