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生长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改革旧教育,创建人民大众的新教育,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研究,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的生活教育理念,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体现了教育源于生活、教育需要生活、教育为了生活的教育思想。
我校自建校起便将经典诵读作为学校发展特色,用经典诵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及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201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研究制定并颁布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方案”的颁布更加坚定了学校在经典诵读特色方面的研究与发展。笔者基于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思考,探索构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的经典诵读教学路径,旨在以生活为中心,经典文本与学生生活内容相结合,实现经典诵读生活化,用经典诵读表达理念情感,再现客观世界。
一、经验统整:基于生活脉络的经典重构策略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提出:“教材编写要创新教材呈现方式,注重联系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用生动案例阐释抽象概念,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的生活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人们利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理念情感,再现客观世界,不管是从工具的角度,还是从人文的角度来看,经典诵读文本都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周洪宇曾在《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中提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蕴含动态的经典观,经典文本需通过生活实践实现‘凝固智慧’向‘流动经验’的转化。”
因此,学生诵读经典就不能仅仅朗读文字,而是要通过诵读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蕴,理解文本中的情感,从而引发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文本时需要有情感深度,能让学生产生共情,同时提供积极的价值引导,比如勇气、坚持、善良等。此外,形式上的多样性也很重要,除了诗歌、散文,还可以加入剧本、演讲稿等,增加互动性,比如分角色朗读剧本,或者让学生自己创作,这样参与感更强,情感投入更多。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自我意识增强,同时,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有限,所以文本不能太难,要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
经典文本往往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与现代学生的生活存在差距。陶行知强调教育应扎根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场域,他提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在保持经典的核心价值和原意的基础上合理调整经典文本的语言和结构,在不破坏其文学价值的基础上,使其更符合现代学生的阅读习惯。此外,还可以将经典中的主题、人物或情节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道理。总之,经典诵读的文本选择与重构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通过不同形式的编创、演绎让学生走近文本,走进经典。
二、具身认知:基于情境创设的经典浸润路径
陶行知强调教育应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这与当下“实践育人”的改革方向相一致。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提出:“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创设真实的情境,使抽象文本获得生活注解,帮助学生理解经典文本,进而用自己的诵读再现经典,赋予经典现代生命力,真正实现“诵以致用”的生活教育本质。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对认知的重要性,对学生提升理解和记忆、促进主动学习、增强情感参与、培养综合能力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很多时候诵读教学都是教师声情并茂给学生示范朗读,然后组织学生一遍一遍的模仿。实际效果却是学生依葫芦画瓢地模仿老师的朗读语调,游离于文本之外,很难与作者形成更为深刻的情感共鸣,获得对文本的深度感知。在生活教育理念下,笔者尝试将“教学做合一”这一思想渗透到经典诵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高度还原文本内容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扮演的方式,体会经典中的生活智慧,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形成深刻的认识,完成对文章高品质解读的诵读目标。
《秋天的怀念》是中国现代作家史铁生所著的散文,我校排演的同名诵读节目曾获苏州市经典美文诵读比赛特等奖,同时在江苏省书展上交流演出。文章通过回忆与母亲相关的生活细节,如母亲对他的关心、鼓励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等,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母爱的感恩,同时也展现了他在经历痛苦与磨难后,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活的重新思考。在刚开始排练时,学生一字一句模仿老师的语气、声调、连停来读,无法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因此无法与史铁生产生心灵共振,更不用说打动观众了。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辅导团队老师采用了创设真实情境的方法。扮演史铁生的学生被安排坐在轮椅上朗诵,因为行走不便,上下场都需要扮演他母亲的同学推行,学生一下子就找打了作者因双腿瘫痪,行动不便而产生的无力感,对母亲的依赖与抵触交织,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内心感受。除了道具,我们还给“我”、母亲、妹妹设计了符合他们年龄及身份的服装、发型以及用多媒体呈现北海的菊花等画面,这一系列真实情境的创设,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是学生情动于衷而不能自禁,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从而引起学生、观众与作者三者之间的心灵共振。
强调具身认知的经典诵读,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经典所描绘的内容,让学生将经典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真实情境的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经典作品中的角色或情境中,从而更容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学的中心,在经典诵读中,这意味着要让学生不仅仅是口头朗读经典,更要通过真实情境中“做”的过程,更深入地体会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而不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
三、知行耦合:基于实践导向的经典评价范式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陶行知的“行知行”理论强调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过程,注重通过行动引发思考,以思考促进实践和创造。两者都强调了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在反复诵读的实践中,学生对经典内涵的理解会不断加深,从最初对文字的表面认知,到逐渐领悟其中的深刻道理和文化价值。同时在诵读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诵读任务。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从而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知行耦合是一种将知识学习与实践行动紧密结合的理念和方法,强调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以知行耦合的评价范式引导学生将经典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学生诵读与节日相关的经典诗词,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学校或班级可以定期举办经典诵读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经典诵读不再局限于文本记忆,而是成为连接社会、唤醒实践力的教育过程。
四、文化共生: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路径
陶行知 “社会即学校” 理论强调教育空间的开放性,主张打破校园围墙,将教育融入更广阔的文化场域。对于以经典诵读为特色的学校而言,校园不仅是教学场所,更应成为经典文化的 “活载体”,实现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的共生共荣。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实验中学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将经典元素渗透到校园环境建设、日常管理与文化活动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经典魅力,实现 “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效果。
在校园环境打造上,学校围绕 “经典浸润” 主题进行空间设计:教学楼走廊设置 “经典诵读长廊”,按年级划分板块,低年级展示《三字经》《弟子规》等浅易经典的图文解读,搭配学生手绘的经典场景插画;中高年级则呈现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名言,辅以历史背景介绍与学生诵读感悟手稿。操场周边的文化石上刻有 “博学笃志”“厚德载物” 等经典名句,食堂墙面张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等与生活相关的经典箴言,让学生在行走、就餐等日常场景中随时与经典对话。这种环境创设并非简单的文字陈列,而是结合学生生活场景的 “动态文化构建”—— 每学期初,由学生自主申报长廊内容更新方案,通过班级投票确定新增篇目,再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排版、绘制与解说词撰写,真正实现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这正是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理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落地。
在日常管理中,学校将经典诵读与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构建 “经典育人” 的管理模式。例如,晨会环节设置 “每日经典分享”,由学生轮流上台,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解读一句经典名句:有的学生分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与同学相处中的应用,有的结合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讲述自己坚持体育锻炼的故事。这种分享并非单纯的文本解读,而是引导学生将经典与生活实践关联,让经典成为行为准则的 “精神指引”。此外,班级管理中推行 “经典班规” 制定活动,学生以《论语》《孟子》中的修身语句为灵感,结合班级实际问题,共同商议形成可操作的班规条款,如 “见贤思齐焉” 对应 “学习榜样互助制度”,“过则勿惮改” 对应 “错题反思与改进机制”。通过这种方式,经典不再是遥远的文本,而是转化为学生日常行为的 “生活指南”,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规范的深度融合。
五、协同共育:家校社联动的经典诵读实践网络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张 “生活即教育”,而学生的生活场域不仅限于校园,家庭与社会同样是重要的教育空间。构建家校社协同的经典诵读实践网络,能够打破教育边界,让经典诵读从校园延伸到家庭生活、社会场景,形成 “全方位、立体化” 的教育合力。青剑湖实验中学在这一方向上进行了多维度探索,通过搭建多样化平台,引导家长、社区参与经典诵读教育,让经典成为连接家校社的 “文化纽带”。
在家庭层面,学校发起 “亲子经典共读计划”,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计差异化共读任务:低年级以 “绘本经典共读” 为主,提供《唐诗三百首绘本》《中华传统故事绘本》等资源,引导家长与孩子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共读,如家长扮演 “李白”,孩子扮演 “书童”,演绎《静夜思》的创作场景;中高年级推行 “家庭经典读书会”,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如 “家国情怀”“亲情感恩”),家长与孩子共同选择相关经典篇目,进行共读交流,并用 “共读手册” 记录感悟,如在 “亲情感恩” 主题中,孩子与家长共读《游子吟》后,分享彼此生活中 “感恩瞬间”,有的孩子为家长书写 “感恩卡片”,有的家长讲述自己与父母的故事。学校每学期举办 “亲子经典诵读展演”,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上台展示共读成果,如亲子合唱改编版《三字经》、情景朗诵《木兰诗》等,既增进了亲子感情,又让经典诵读成为家庭生活的 “文化习惯”。
在社区层面,学校与青剑湖社区合作打造 “社区经典文化驿站”,利用社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场所,开展多样化经典诵读活动。一是 “社区经典讲堂”,每月邀请学校教师、社区文化学者、退休老干部担任讲师,为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讲解经典文本的生活意义,如结合重阳节开展 “敬老经典讲座”,解读《礼记・祭义》中 “孝亲敬老” 的思想,并组织学生为社区老人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送亲手制作的贺卡;二是 “社区经典实践活动”,将经典诵读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如组织学生在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诵读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等经典语句,向居民讲解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在社区环境整治活动中,引用 “勿以善小而不为” 鼓励居民参与公益劳动。此外,学校还与社区图书馆合作设立 “经典诵读角”,摆放经典读物与诵读音频资源,供居民随时阅读、聆听,让经典文化融入社区日常生活,实现 “校园教育” 与 “社区文化” 的双向赋能。
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优美的文字和韵律,使学生不自觉地思考其中的含义,从而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能力。经典诵读过程本身也要求学生持之以恒,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毅力。同时,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还强化了自身行为规范,如整班诵读中和同学相互配合,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在观看比赛过程中培养观演礼仪,尊重他人等。通过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践行行为规范,同时增强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经典诵读不仅仅是静态文本向有声文本的转变,更要看文本是否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引导学生将经典诵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经典中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和启示。陶行知主张评价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他认为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应该服务于生活。教育评价也应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实践能力。所以,评价经典诵读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必须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家庭等方面的表现来判断,学生是否能够知行耦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对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在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空间、调整评价范式,将诵读文本生活化,诵读情境真实化,诵读评价实践化,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之在参与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使经典诵读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和生活能力共同增强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沈鑫.四“味”课堂:生活教育理论下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2024,11:17-22.
[2]陈房.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古诗词诵读教学路径[J].小学教学研究,2024,14:88-89.
[3]王露.向美而生: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现实超越[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