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应用研究
刘文娣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文娣,. 高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应用研究[J]. 数学应用,2024.2. DOI:10.12721/ccn.2024.157382.
摘要:
将情境教学方法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保障整体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来做好教学情境的构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382
基金资助: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应用情境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情境教学的优势与作用,根据具体教学需求及数学知识的特征巧妙应用情境教学,转变与丰富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在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助推他们收获更多数学知识与技能,继而改善自身数学综合素质。

一、高中数学课堂有效应用情境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研究与探索知识的重要动力源泉,只有产生学习兴趣,才会产生探究热情与求知渴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情境教学,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放置到情境之中,显得新颖有趣,具有生活性、探究性与趣味性,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使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充满好奇心,让他们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从而推动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主张“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有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机会,他们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缓慢。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推进的教育背景下,合作学习已经提上日程,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与青睐,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使其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变得更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优质平台,使其在情境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通过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思维活动通常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发展与强化,最终改善他们的综合能力。数学作为高中教育阶段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复杂抽象、逻辑性强的特征,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当有必要,而有效应用情境教学法就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情境中能够引入不少数学问题,使其结合情境中的素材与资源展开分析与思考,并逐步提升问题的难度,为他们带来引人入胜的感觉。最终通过情境教学的有效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升华学习效果。

二、高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背后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积累生活经验,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全方位地做好数学教材的解读,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构建来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全面做好引导工作,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等差数列”内容学习时,到银行存钱是实际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情。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以跟学生说:“大家是否和家长一起去银行存过钱呢?大家有没有想过将钱存到银行是否合适呢?现在银行所实行的程序规定支付存款利息为单利,单利就是不把利息加入本金算下一期的利息。此时小明妈妈按照活期存了1万元,年利率为0.73%,如果按照单利计算的话,在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分别为多少?”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得出第1年年初的本金为1万元,年末的本利和为10073元,第2年年初的本金为1万元,年末的本利和为10146元,以此类推得出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对该串数字分析,帮助学生把握等差数列的特性,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

(二)创设探究化的教学情境

新课改要求充分地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运用情境教学方式时,教师要充分地把握学生的主体性,保障教学活动面对全体学生。同时,教师要坚持学生主体的基本原则,加强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保障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公式、定理、概念的遗忘速度是比较快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并不深刻。因此,教师在讲述该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设定探究化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化的探究,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

在《基本不等式》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不等式的基本形式,教师可以将其转化成探究图形数量关系的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一边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从面积出发,全面地把握图形中所蕴含的不等式关系。在该过程中,如果学生觉得很吃力,教师可以通过填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把握最终不等式的形式,根据图像开展全面的探索,最终得出相关的式子。

(三)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问题作为当代高中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重要带动因素,带着问题能够让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拥有情绪的方向,有目的地提取关键知识点,使其尽可能减少低效或者无效学习行为的出现。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当先利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手段创设情境,再由情境中引出与之有关的问题,利用问题驱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交流与合作探讨,进一步活化他们的数学思维,使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处理收获相应的数学知识。

举个例子,在“椭圆”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倾斜装有水的圆形透明水杯使得水平面边缘所成的形状分别是圆与椭圆,由此创设情境,介绍这是圆与椭圆的一种形成方式,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圆的定义,引发他们思考椭圆是否也具有同样的定义方式,使其不自觉地进入新课学习中。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画图:取一条细绳,把细绳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到白色纸板上的两点,用铅笔尖把细绳拉紧,在纸板上慢慢移动一周,据此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在画图过程中,图钉的位置是固定的吗?绳子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绳子的长度同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利用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在动手画图过程中发现椭圆定义,定义中定量和不定量,以及椭圆形成的条件,他们观察、讨论后画出的图形是椭圆,在画图过程中,图钉的位置是固定的,笔尖的位置是变化的,绳子的长度保持不变,绳子长度大于两个钉子之间的距离,使其思维得以进一步活化。

三、结语

在高中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难度相对较大的科目,知识具有典型的抽象性、复杂性特征,教师除采用常规教学手段以外,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应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亲身接触数学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程小华.浅析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2(32):105-107.

[2]孙海豹.情志共生卓越课堂:高中数学情境导学教学模式应用分析[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8):17-18.

[3]陈家飞.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36):127-128.

[4]王传贵.浅谈高中数学情境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5):31-3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