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中的重要课题。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开放性强,这为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点,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鼓励质疑,培育创新的萌芽。
“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通过质疑,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经自己思考去解决。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有的学生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我没有简单的加以否定,而是肯定了他的独立思考精神,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最终体会到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大众和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他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对人力的无穷有坚定信念。他的见识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啊!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愚公移山这则神话思想意义的认识,对课文有了更深理解,而且激活了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改写续写,发展创造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一个人进行创新的翅膀。只有发展想象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文质兼美的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改写续写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例如《石壕吏》一诗构思巧妙,诗人对差役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呢,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差役步步紧逼出来的。不妨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为一幕短剧。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又如《喂——出来》一文篇末写到小石头为止,这个结尾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想象余地。学习时可让学生把结尾续写下去,想象可能出现的结局。学生会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
三、引导求异,进行有创意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正如俗语所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例如对于《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人们往往理解为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变化,形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其实,小说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菲利普夫妇不肯和亲弟弟相认,难道他俩只是认钱不认人吗?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一下,就会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金钱的作用外,还有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等等。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让学生各抒己见。许多学生谈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发言非常精彩,如表现了对于贫困所导致的亲情泯灭的无奈;表现了小人物的辛酸;通过于勒的遭遇,对年轻人的忠告等。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我都予以肯定和表扬,以鼓励他们有创意的阅读。
四、提倡争辩,激活思维创新。
争辩是不同观点间的针锋相对,它必然会引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的依据。这就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氛围,提倡学生之间的争辩。例如《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要回来。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而“我”心中珍视的是友情,由此引起一场冲突。读完课文后学生议论纷纷,想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我顺其自然,组织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就这一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我要求学生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代表的人物的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一时间,课堂上学生各执一词,唇枪舌剑,争执不已,好不热闹。
五、假想体验,创设情境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假想,引导学生换一角度,设身处地去思考文中的有关问题。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发情感体验,甚至激起情感共鸣。这样通过创设的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引导学生这样假想: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从而帮助学生走进课文,启发他们要有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他们要有勇敢精神,使他们获得了多方面的教益。又如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面对罗布泊发生的巨大变化,我让学生这样假想: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在深情诉说中,学生们意识到了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增强了忧患意识。
当然,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不限于以上几种。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努力发掘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途径,才能让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语言新课程标准》
2.杨悦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探索与研究》
3.李晓会 《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有效方法之初探》新课程导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