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支架式教学理论强调引导学习者深入研究从而获得知识,对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和调动主观能动性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开展化学教学工作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围绕着一个确定的学习主题展开探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体系,逐渐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现阶段,化学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明显,教师必须加快化学教学改革,探索支架式教学的具体应用路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分析教材内容,确定学习主题
支架式教学的主线是自主探究,因此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此之前,教师先要结合教材并根据实际学情搭建支架,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优化教学设计。在搭建支架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的科学和可行性,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1]。以沪科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例,在第二章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课上,教师首先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已知本节课的话题是氧气的性质,因此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需要学生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具体的用途。学生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结合生活经验得到氧气的物理性质,而氧气的化学性质则需要通过实验操作获得,因此明确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氧气性质的目的即可,鼓励他们亲自动手一探究竟。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并且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此外,通过课上学习充分认识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搭建好支架之后,就可以围绕支架布置接下来的教学任务。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起探究兴趣
教学情境是支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优化课堂提问来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动脑思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这样不禁仅可以提高化学课堂的参与度,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化学学习效率[2]。以沪科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例,在第二章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这堂课上,先给学生讲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在意大利一个山谷里,一位科学家带着自己的狗进入山洞休息,没过几分钟狗便晕倒了,科学家蹲下查看狗的情况发现手里的火把居然熄灭了,与此同时自己也感到眩晕,他忽然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并赶紧抱着狗走出山洞。讲完故事之后,让学生猜一猜原因究竟是什么?通过联系实际,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当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思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会主动参与进来,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亲自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深入把握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三、动手操作实验,提高认知水平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占有一定的篇幅,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深层次地了解化学原理,发现化学反应的本质和事物的内在规律,还会养成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今后的学习和个体的发展。应用支架式教学开展化学教学活动时,要鼓励学生根据猜想自己动手设计化学实验,参与实践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并且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强化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知[3]。以沪科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例,在讲氧气的制取时,就可以通过实验演示视频介绍氧气制取所需的器材和过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够初步了解相关器材的用途和功能,包括实验所需的物质有过氧化锰、二氧化锰、带火星的木条、试管等,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奠定基础,待一切准备就绪便可以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和互动,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实验的效率,学生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进而逐渐获得进步。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初步知道了操作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印象,还通过观察有趣的实验现象对化学这门课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激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实验结束之后,围绕着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如“采用向上排空气法的原因是什么?二氧化锰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以此巩固知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课堂评价和反思。
结束语: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搭建教学支架,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和实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理性思维,进而促进学科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季兆友.支架模式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探讨[J].学苑教育,2021(33):57-58+61.
[2]商晓绪,赵亚楠.支架教学促进学生必做实验软着陆——以“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学生实验教学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0,36(08):50-54.
[3]高金正.搭建支架驾起初中化学思维品质的小舟[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17):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