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应具备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素质。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学科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不仅承载着传授科学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化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具体体现在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这些素养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还为其终身学习和社会参与奠定基础。
一、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内涵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理解与阐释,首先是化学观念的形成。这一素养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概念,还要能够理解化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他们运用化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逐步建立起对化学的科学认识,从而形成科学的化学观念。
其次,科学思维是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思维不仅包括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还涵盖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解释。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学生能够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进行归纳和演绎,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化学学科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探究活动,增强对化学现象的直观理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的形成和应用。
最后,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应意识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负责任的科学态度。在面对环境问题和社会挑战时,化学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伦理,培养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一)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设计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设计情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还能激发他们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在课堂上,通过呈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
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课堂上可以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物品,如铁制的水壶、铝制的罐子等,提问:“为什么铁水壶长时间使用后会生锈,而铝罐则不会?”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不同金属在环境中表现出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金属氧化、腐蚀等现象,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实验,观察不同金属在水和空气中的反应。这种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使他们主动探索金属的化学性质,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强化实验中的科学探究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操作
实验中的科学探究环节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参与者和探索者。教师应设计适当的实验活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以实验活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开始前思考以下问题:“如何准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在实验中,学生需要首先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然后设计配制方案。接着,他们可以动手操作,准确称量氯化钠,并加入适量的水,观察溶解过程中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比如讨论不同温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或者探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这种实验设计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技能,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和实际应用价值。
(三)结合物理、生物等学科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结合物理、生物等学科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学科知识。这种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还能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结合,学生能够看到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讲解“光合作用”这一生物过程时,教师可以将化学和生物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如何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并合成有机物。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反应方程式:6CO₂ + 6H₂O + 光能 → C₆H₁₂O₆ + 6O₂,随后深入探讨其中的化学反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光合作用与植物生长、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教学设计,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也帮助他们认识到化学、生物与物理在自然界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化学知识,还在思维层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四)利用多媒体工具增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工具包括视频、动画、虚拟实验室等,可以帮助教师生动形象地呈现化学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抽象的化学概念和过程变得直观可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原理。同时,多媒体工具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软件展示原子的构造和电子排布。通过动画,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分布以及电子如何在不同的能级上运动,这种动态演示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组成和行为。此外,教师可以使用在线模拟工具,让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元素的排列和周期性变化的实验。
结语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更能培养他们在科学探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中,化学教学的价值不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晶.如何通过初中化学创新实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3,(36):43-45.
[2]徐静.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3,(09):93-95.
[3]铁崇文,铁金玉,付海兰.化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J].云南化工,2023,50(07):161-16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