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课堂教学高效性策略
杨志钱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志钱,. 初中物理概念课堂教学高效性策略[J]. 物理进展,2022.6. DOI:10.12721/ccn.2022.157150.
摘要:
初中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只有在深刻理解以后,才能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打破学生的错误认知,使学生对客观事实产生正确的认识,要使学生主动构建。常规教学对学生头脑中感觉性的错误概念的改变是很小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改进物理概念教学方法。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物理概念课堂教学高效性策略展开研究,以供各位参考。
关键词: 初中物理概念课堂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150
基金资助: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原因是学生对许多物理概念存在前认知,即前概念,这些概念有对有错,常常对概念的学习造成阻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深刻地掌握物理概念?笔者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初中物理概念的特点,提出几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常用的方法,并结合案例进行探讨。

一、本原法:以密度的概念教学为例

密度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后续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密度学习的难点在于它是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概念辨析,常见的有: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有关吗?与体积有关吗?物体受热膨胀了,密度如何变化?一杯水用掉了一半,密度如何变化?一罐氧气,用掉了一般,密度如何变化?等等。直接套用0=f的比值定义作为依据解答,很可能会得出错误答案。想要正确解答,必须追溯密度概念的本原。“比较不同物体物质分布的疏密程度”就是建立密度概念的源头。在紧扣概念本原的前提下,以上几个问题的答案就非常明晰了:物质密度与疏密程度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物体受热膨胀,分布稀疏了,密度变小;一杯水用掉一半,疏密程度不变,密度不变;罐装氧气用掉一半,氧分子分布稀疏了,密度变小。因此,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概念的本原,即捕捉最本质的物理观念,这样的物理本质观念,往往更容易与学生最为朴素直观的想法契合,从而形成知识的有效建构。追溯物理概念的本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有其他例子,比如“功”的概念,其本原是早期工业革命的需要,当时人们需要寻找一种能够比较蒸汽机效益的办法W。所以“效益”就是“功”这一概念的本原,这样去理解功的定义内容就会更加深刻,有了乘积的值就有了效益。再带着概念的本原效益去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劳而无功”“不劳无功”也就会更加准确。进一步追溯还可以发现,功为研究能量的转化过程提供了定量分析的基础,可以说,功是能量转化时的过程量。同理,热量也是热传递是的过程量。这样不断地进行概念本原追溯,实现了物理概念之间的融会贯通。

二、创设具有扩展性的问题,培养初中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对一切事物的探索和研究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学习动机不感兴趣,他们就不会掌握物理学的深层原理,也不会感知物理学的本质,因此会经常遇到学习的瓶颈,甚至是对物理学的恐惧和厌倦。在这种情况下,物理教师应以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情景演示法为出发点,将学生引入真实环境,帮助学生解决物理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物理世界。例如在学习《质量》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做法,利用学生对体重的好奇心,每组拿出一块标准砝码(79g)让学生用天平测试砝码质量。过程中学生们的实验会有很多困难:有的没有带橡皮垫进行测量,有的不平衡,有的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放置物体,这会引发学生们开始阅读和思考方法。这时,老师根据实验中出现错误的情况告诉学生使用天平的说明,最后引导正确使用天平,然后再准确测量砝码重量。在评估阶段,老师问了学生一些问题,例如读取测量结果时是从左边读还是从右边读?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最终实现知识的强化、提炼和提高。初中生主要通过观察来理解和把握事物,他们的认知水平主要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而且对于抽象知识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而物理概念通常具有一定的数学抽象性,因此,很多学生认为物理概念是很难理解的,学习起来枯燥无意义。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来学习枯燥、生硬的物理语言,能使其变得生动活泼,也能使学生在好奇的情感体验中愉快地学习物理概念,完成物理实验的教学。

三、运用实验教学法

比如,在学生建立“光沿直线传播”物理概念时,可以设计光线分别透过三种不同的介质,分别是清水介质;用漏斗将浓盐水注人清水底部,并有明显界限的介质;将清水和浓盐水搅拌均匀成盐水溶液的介质。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可以发现,光线在清水、均匀盐水中沿直线传播,而在不均匀介质中发生折射。这样的实验设计紧扣学生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在比较区别和联系的过程中寻找“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同样的事物,当条件发生改变时,其结果可能就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理解科学的本质,任何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科学家建构的,都是有适用条件的。

四、强化科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思维物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逻辑学,需要科学实验的支持。通过具体而生动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直观而具体地感受到物理学中许多抽象概念和规律。教师要重视物理实验,经常组织物理实验,在有趣的科学实验中满足学生对物理的渴望和热情,尽量让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工作,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学生的物理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同时工作和思考,从而使法律和理论更加精确和牢固。除这类物理实验需要特殊设备外,教师还可将其应用于生活,教授生活中可使用的工具,带到教室,为学生做简单的实验操作。这类实验能缩短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学生们还能学会一个简单的工具,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实验。

例如,在“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课中,把马铃薯和辣椒作为教学材料,用手把它们同时放进水箱里,然后把它们浸泡在水里。放手了,土豆就会沉下去,辣椒就会先浮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马铃薯与辣椒的运动方式不同。基于先前的研究,我们知道它们的受力不同。同时,垂直下降的重力和垂直上升的浮力都会产生作用。辣椒漂浮在水面上时,其浮力比重力大,而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时,其浮力比重力大。在辣椒的表面钉上几个重铁钉,看到辣椒向下沉。这时,在水箱里放入适量的盐。令学生吃惊的是,沉入水底的马铃薯终于浮上水面,再次浮了起来。同学们,可不可以把辣椒和土豆放进水里在水中保持静止状态呢?这个场景的物理名是什么?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普遍。知识的沉降和流动在熟悉的物体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通过实验现象使知识铭刻在他们的心中。

五、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程度和不同概念的特点,无论是采用创设适应性的教学情境体验感知概念,还是采用创设相似性的思维情境类比感悟概念,又或者采用创设形象化的模型情境促进学生认知建构概念,其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刻而又科学地理解物理概念。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实现使学生由已知知识向未知知识渐渐演进,在良好的认知状态下积极主动地进行物理学习。

参考文献:

[1]卢增凯.基于理性思维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J].散文百家,2021(15):253.

[2]段德欣.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D].山东:聊城大学,2020.

[3]庄冬梅.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20.

[4]曲亮生,郭玉英.国外物理教育工作者关于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J]•学科教育,2020(6):27-29.

[5]林绚钰.基于学习进阶的初中物理概念建构策略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7):6-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