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将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相结合,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课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展开高效的历史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高效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大幅度地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果。因此,本文围绕着“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化运用策略”这一重要话题展开讨论,以期提高新时代历史教学的成效。
一、信息技术融入与初中教学中的的原则
(一)分层启发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要能够更好地明确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以达到教学的最优效果。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要能够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将历史知识内容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行融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同时能够有力促使学生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 幵放性原则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能够融入历史课堂当中。首先能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其次能够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划分进行明确的了解和分析。因此,在历史教学当中,信息技术的融入能够更好地丰富历史资源,使学生能够进行幵放性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内涵。
(三) 合作性原则
信息技术融入历史教学当中相对来说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之间要形成相互合作的意识,将应用的方式以及问题进行分享,有利于信息技术应用效率的提升。同时教师在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够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島—提升综合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新课导入教学
新课导入环节是一整节课中最基础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可让学生快速获悉新课的学习主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主动走进课本,了解新课的历史知识。教师可利用信息化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择歌曲导入和故事导入等有效的导入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克服学生学习注意力分散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专注度。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聆听歌曲,然后在多媒体上呈现国歌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国歌承载的国家民族精神,让学生深刻体会国歌承载的积极精神与人民意志,并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投入历史课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重点知识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是教师倍加重视的教学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在重难点知识的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为主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难点的历史知识。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一课的教学中,中国梦的内涵、为实现中国梦而制定的奋斗目标等都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可以稳固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师可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中国梦的相关图片,利用丰富的图片信息资源,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中国梦的实现要点。比如有的图片上点缀了这样的语句:“民族复兴,我的梦”,学生可尝试从“民族复兴”的角度思考和解读中国梦的内涵。教师还可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图表、琳琅满目的超市产品图片、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图片等方面的图片资源让学生了解经济建设的成就,也可让学生从“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图片入手,进一步了解我国在建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展。
(三)辅助信息技术进行思维导图教学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知识遗忘快、知识整合能力低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辅助信息技术展开思维导图教学。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引入思维导图学习软件,创建一个思维导图框架,让学生找好思维导图的中心词,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在思维导图的枝干上填充内容,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思维导图。在这一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可系统地整理历史知识,并有效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图形思考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比如在《科学技术的成就》这节课中,学生可直接围绕着“科学技术的成就”这一中心词建立思维导图,第二级的思维导图枝干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科教兴国战略”“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在此基础上,学生可继续解读历史教材内容,对当时的国家发展背景、以袁隆平和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详细的了解。学生可通过信息化的学习手段了解具体的“两弹一星”“神舟”飞船的科技成就,还可了解灿型杂交水稻的科技成就,然后总结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与经验,将其纳入思维导图中,建构起完善的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学会根据这一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系统地记忆这节课的历史知识点,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
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几乎是所有老师都习惯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在课堂上互动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通过老师们的有效提问和课堂互动性回答,可有效地解决同学们在认识上的困惑。例如,历史老师在给学生们讲授“女皇帝武则天”这一历史人物的时候,大家对其功过的看法都不一样。这时,历史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武则天在就任皇帝期间有什么历史作为?”通过这样的课堂提问和课堂互动性回答,学生么不仅能够进一步分析这位历史人物,同时也可对其功过是非也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五)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让学生们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历史规律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必须涉及三大主要因素,即人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时空因素。因此,历史老师在给学生们进行相关历史事件讲解的过程中,应充分依据这三大因素,并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让学生们在师生活动中寻找出其必有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轨迹。例如,历史老师在给学生们讲授“明朝的灭亡”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完成互动性教学。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历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意识。在初中阶段,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同时能够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侯亚莉,姜开领.初中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策略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5).
[2]刘建娥.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策略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20(Z1).
[3]张松龄.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