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时代,大学阶段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爱党之情、爱国之志。随着5G、云技术以及各类微媒体平台的应运而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是大势所趋。“微思政”教育模式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发展。应微时代发展要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微思政”具有交互性强、时效性强、全方位与流动性等特点,能够结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抖音、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平台实现交互性,是思政教育对碎片化时间的再利用,从微传播、微维系、微扩展、微表达、微内容等层面探索思政教育教学发展新形式、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全方位、多层次创新。①
一、高职院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
(二)高交互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
思政课是第一课,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作为时代要求,也应进行“微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微思政”最主要的载体是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平台,具有很 强的交互性和渗透性,突破了原先课堂的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传统模式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倾向于交互理念的特点。“微思政”作为一种隐性教育,使得各类“微平台”:各类学习APP、微博、微信、官方网站、抖音等能够为思政教育服务,最大化发挥思政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政教育。依托“微思政”广覆盖性优势,每个人都可以作为发起者或参与者,参与到“微思政”的相关活动中来;不再区分场地,更加方便高效,利用网络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助力,引导学生将思政治理论知识学入心学入脑,使学生真正做到学入心、真领悟、行中用。
(二)内容生活化、信息碎片化
高职院校“微思政”教育模式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微思政”倾向于围绕某个实践或者场景展开,源于现实生活,内容丰富,涉及各类突发事件和时事热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能够及时抓住学生眼球,引导他们加入到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上。把思政教育成果以“碎片化”和“微言大义”的形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更加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进而让思政教育更加灵活,学生也更加乐于接受。同时,“微思政”脱离传统说教式的思政教育,通过短小精悍的内容输出和简洁明快的叙事表达,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形式更加新颖,更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微思政”教育模式更加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二、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微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增强思政教育“微力量”
“微思政”是传统思政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为此,我院重在教师队伍结构上下功夫,精心打造课程团队,保证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精良、学缘结构合理。通过优化组合不同专业、岗位和身份的教师,开展素质能力培训,成立专业发展学科团队,以期构建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体系。同时,定期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和“鲁班名士讲堂”活动,弘扬工匠精神,邀请各个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以及劳模等人员,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用自身经历成长展示工匠劳模精神,用微言大义向大家诠释报国为民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势而新,教师突破课堂限制,我院精心打造思政合作育人团队,通过这个团队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共同开展“微思政”教育工作的思政育人共同体,从而为“微思政”教育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二)搭建“微平台”,开发“微产品”,打造“微活动”
通过“微思政”的教育模式,改变原有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成立“青鲁班”网络文化工作室。在易班平台上建立推出能够覆盖所有在校生思政专属空间,通过微平台来宣传和展示一系列优秀的音视频资料,涵盖纪录片、影视作品、音乐等。此外,还将充分运用网络用语、表情动图、微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作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如思政微课、网络短文、微电影等。通过建立数字马院超星学习通教学软件平台,进而保证师生能够做到实时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开通“新青马”微信公众号,追踪热点、评论时事,解答疑惑,传播正能量。基于数字马院超星系统建设、易班平台建设以及“新青马”微信公众号,打造一个具有鲜明的特色、功能覆盖全面、可与多种平台进行联动的“微思政”教育交流平台。指导学生编排一些情景剧、短视频、微电影和课本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微思政”的探索。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开设一种全新的“移动思政课堂”,将学习与情感融合,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
三、高职院校“微思政”建设路径的思考
(一)“微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首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关注思政教育“微个体”,把握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坚持主体性原则,实现“微思政”教育精准育人,推动学生个性发展。高职院校应主动创新大学生“微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增强大学生在“微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增强“微思政”教育实效。②同时,打造高素质思政教育“微团队”、完善“微思政”教育机制也尤为重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各个部门协同配合,完善机制,自觉开展“微思政”教育,拓宽“微思政”教育渠道,把“微思政”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共同助推“微思政”育人实效。
(二)高职院校对“微思政”模式的应用,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并借助“微思政”的新手段,以探索新的模式和解决新的问题。为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应当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握好学生成长规律,以问题意识为出发点,进行价值引领,以现实为导向,并坚持进行创新,传播育人理念。高职院校“微思政”教育可主动适应时代环境,提升教师团队“微素养”,挖掘“微思政”资源,丰富各类思政教育“微产品”,用“微技术”推动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提高思政教育信息化水平,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即时性和“微思政”教育的时效性,获取主流的、有价值的思政资源,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更好发挥立德树人作用。
四、结语
在“微时代”背景下,“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应用势在必行,是高职院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新路径,其探索也一直在路上。立足大环境,开发“微产品”,应用依托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类“微平台”,提升思政教师“微素养”,是时代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要结合教育规律和办学特点,积极推广“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应用,发挥思政课价值引领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刘琴,郇彦宁,李筱康 . 微时代下高职思政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才智,2022(33):155-158.
2. 张策 . 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原则及路径[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8):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