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路径
杨秀丽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秀丽,.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路径[J].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2021.3. DOI:10.12721/ccn.2021.157024.
摘要:
创新提问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语文学科与理工学科不同,它的教学提问更强调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对课本内容的感性理解,通过对知识点的巩固,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提问中普遍存在创新性不足,目的性、针对性较弱的情况,本文从这些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入手,深入探讨和研究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路径,以期为学科发展做出些许有益思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创新路径探讨
DOI:10.12721/ccn.2021.157024
基金资助:

创新提问方式是新大纲对语文学科教学提出的主要要求,旨在通过有效的提问互动,呈现更好的学科教学成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提问设计,需要每一位一线教师深耕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状况,为学生拟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更加新颖的题目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另一方面通过互动与反馈,共同挖掘教材之外的语文学识。但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创新性不足,目的性、针对性较弱的情况,需要我们以此为突破口,寻找提问设计的创新路径。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应用困境

(一)缺少创新意识,提问内容仅限于教材

很多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时,思考方向局限在教材本身,以“一课一练”、“一问一答”的方式提出问题,但考察方向与课堂内容重复性高,学生只会带着完成作业的心理压力去思考,无法跳出课程本身去思考。举例来讲,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编写是按照阅读模块、写作模块和综合性学习模块来进行划分的,阅读模块引领学生把握文章内涵,写作模块指导学生把控行文脉络,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很多教师容易忽略综合性学习模块,或者把它融合进写作要求中,而不是作为开放性课题加以提问和研讨。【1】

(二)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设计缺少针对性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教学提问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所代表的价值有何不同。从教师的角度讲,提问能帮助他们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学习难点等,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扫清障碍;从学生的角度讲,提问是表达自我的好机会,通过回答问题及教师点评,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激发他们对课程学习的热情,提升自己解决课业难题的能力。若不强调差异化教学,提出各种整齐划一的一致问题,学生只能在自己的语文知识基础之上进行思考,且学生的认知经验较少,若无指导很难进行开拓性思考,特别是那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经常性被各种“难题”困住,孩子们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对语文学科产生排斥。

(三)缺乏提问逻辑,对学生思维培养较差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是任何一门基础学科的诉求,它会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涯甚至整个人生旅程,但思维的培养不是硬性灌输可以做到的,更需要的是潜移默化的思维训练。很多教师的教学提问是“点断式”的,每一个教学提问倒是成了打断连续性思考的节点,学生只能暂停自己的思考节奏,去进入到教师规定的问题当中去,可谓得不偿失。提问设计缺乏逻辑,就更无法形成真正的问题情境式教学,学生也很难进行主动思考,很难真正理解教学内容。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路径

(一)提纲挈领,以“主问题”统领提问设计

上文我们提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多划分为多个教学模块,提问设计需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差异化分析,我们建议进行语文教学“主问题”的创新提问设计,用思路明晰的问题来引领其他补充性提问,对课堂教学起到主导、支撑的作用。我们认为“主问题”式的教学提问设计需要具备如下三个特点:一是概括性,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提炼,不以“是”或“否”为答题方向;二是顺序性,单次课程可能出现多个“主问题”,但每个问题出现的顺序不可随意更改;三是启发性,经过对“主问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在应对其他问题时会更加得心应手。这里我们举《最后一课》这篇文章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提问设计中精彩地运用“主问题”。

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学生往往很难真正了解和理解当时法国所处的历史环境,也很难真正体会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的法国人那深沉浓烈的爱国情感,因此,教师可尝试通过设置情感体验式“主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国民族的心声。

这里我们设置课堂一个统领全篇的“主问题”——韩麦尔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围绕这个问题,可以设置三个阶段的课堂进程:

1、研读阶段

学生可通篇阅读文章后,提出自己对韩麦尔先生的第一印象,如他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可怜人,他是一个爱国的人等,并简单提出自己的理由;

2、勾画阶段

教师在这一阶段进行调控,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学生们提出的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评价:评价其是普通人,是因为他平平常常工作多年,管理水平也不是很高,甚至有时候还会“玩忽职守”;评价其是可怜人,是因为这是韩麦尔先生上的最后一节课,他脸色惨白,一动不动地瞪着眼看,话都说不下去;评价其是爱国的人,是因为对阿尔萨斯人直率地批评,恨不得把最好的语言知识在这最后的时间里倾囊相授,那几个“法兰西万岁的”的字眼,是他满溢的爱国热情。教师再请学生们对自己所赞同的观点进行深度阅读,找到文中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一人格特点的描述;

3、表达阶段

组织学生大声诵读韩麦尔先生的独白,可适当安排一些情景剧表演,将这动人的“最后一课”演绎出来,特别是要生动呈现文中的那些特写镜头,体会人物情感,掀起整个课堂的高潮。

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再让学生重新回答那个问题——韩麦尔先生是个什么样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更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白为何作者没有选择那些壮烈的英雄形象,而是选择韩麦尔先生这种普通人,因为他的表现更加真实,他的表达也更加打动人心,能够代表整个法国民族共同的心声。

除结合课程内容设置“主问题”外,教师还需关注对学生指导的差异化,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学习特点、学习习惯等,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提问。如有些学生的课堂集中性差,容易分神,教师需多在课堂进行提问,但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有些学生羞于表达,不太敢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问题,请这样的学生积极承担起话题引导者的角色,还有些学生喜欢线上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多多运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形成高效互动。指导的差异化是创新教学提问的一个有效渠道,师生可以共同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共同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2】

(二)创设情境,链接多种问题探索模式

上文我们提到,不合理的教学提问,会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无法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事实上,任何提问设计创新路径的提出,都是为学生铺设学科学习的思路,真正的目的是通过高效互动,营造学科教学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问题情境相比于提问设计而言,是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方式,两者的不同在于,提问设计有明显的教学痕迹和学习边界,问题情境更加融合,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日常学习中代入性思考问题,思考的目的不仅仅是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是锻炼自己的学科素养。举例来讲,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等单元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多个层次的认知基础,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的四季都是什么味道的”等,学生可以用诗词歌赋来回答,也可以用儿时记忆来回答,甚至可以收集各种资料做成课件,更直观地展示自己的季节味道。通过这种问题情境的组合,帮助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性思考,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3】

(三)创新优化,高效利用网络信息手段

上文我们提到,虽然设置问题和提问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说很多教学过程的延伸都是靠提问来支撑的。但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反而会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而缺乏逻辑性的提问设计更是“点断式”的,不仅不能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还会打断学生的思路,让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提问中被肢解,提问与答问代替了优美的阅读、聆听和赏析。因此,教师需具备整合思维,充分调动网络信息等技术手段,让教学提问“润物无声”,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平台。

在这里我们不妨思考是否课堂提问的空间能够超越教室,或者说我们是否可以不为了得到答案而去提问,而是在学习之前就“编”问题。举例来讲,当课程进行到“热爱生活”这个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收集自己的旅行照片或视频等资料,任何旅行经历都可以,不必非要去到著名景点。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将同学们上交的资料重新编排,以问题为出发点,如一部分内容集中呈现旅途中的自然景观,另一部分则偏重人文景观,用学生们的真实经历,融合教材内容,重新编排一个真实可感,隐藏着知识要点的课件。这样的问题就是被事先“编排”的,相比于根据教材内容提问或课堂随机提问,这样的提问方式更贴合教师的讲授思路,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4】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关注网络教学对课堂提问的延伸作用,这里的网络教学并不局限于网络课程,还包含其他新媒体手段的教学互动,如教师发布有关语文学习的公众号文章,或者是自己拍摄剪辑抖音小视频,抛出本节课的一个中心问题,但不给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同学们到课堂教学中寻找答案。还可以尝试运营自己的“粉丝”账号,不定期通过有奖问答、线上抢答的方式,请学生参与问答。如此便可充分利用学生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的习惯,完成线上线下提问方式的融合,达到更好的提问效果,同时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三、结束语

    阅尽全文我们可以得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设计宗旨始终是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感性理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学科素养。提问设计需要根植于课堂互动,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在此基础上对提问的方式、内容进行优化提升,将提问设计拓展至其他学习模块,师生互相启发,共同找到最有实效的教学提问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今,邓淑华.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创新[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3):67-68.

[2]刘佳.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8):330.

[3]蒋曹彦.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路径浅述[J].新课程,2020,(37):62.

[4]常强壮.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研究[J].散文百家,2020,(8):3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